您好,欢迎您

【2025 EHA】张瑞东教授:创新免疫治疗实践,贝林妥欧单抗家庭输注模式为儿童ALL带来治疗新范式

06月1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6月12日~6月15日,第30届欧洲血液协会年会(EHA 2025)在意大利米兰盛大召开,来自全球的血液学专家齐聚一堂,分享最新科研进展。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高,治疗挑战大,长期以来备受临床与社会各界关注。相较于成人患者,儿童白血病的新药研发相对滞后,许多已在成人患者中获得良好疗效并获批上市的药物,往往在儿童群体中缺乏适应症,治疗选择受限。贝林妥欧单抗作为一款创新型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抗体,率先实现了成人与儿童适应症的双重突破,为儿童ALL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可能。在本次EHA大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瑞东教授团队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贝林妥欧单抗家庭输注模式在儿童ALL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摘要PB2405)。对此,【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张瑞东教授就该研究的开展初衷、研究结果以及临床指导意义进行了深入解析,详情如下。

儿童ALL治疗格局的演变:从传统化疗到免疫治疗的新突破

张瑞东教授:1948年第1例ALL患者通过化疗药物治疗获得缓解,开辟了白血病化学治疗的新纪元,半个多世纪以来,多药联合化疗策略使儿童ALL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总生存(OS)率达到85%~90%,但仍有15%~20%的患儿复发。多项临床研究尝试通过增加一线治疗强度来降低复发率,但由于毒性过大或未提高疗效,最终以失败告终。因此,对于儿童ALL患者,亟需开发疗效更佳且毒性更低的药物。

随着各种免疫疗法的问世,免疫治疗药物在ALL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传统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相比,免疫治疗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为了进一步改善儿童ALL患者的预后,减少短期和长期不良反应,目前多项免疫治疗用于儿童B-ALL前线治疗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具有代表性的是COG AALL1731研究、COG AALL1732研究和COG AALL1721研究,分别将贝林妥欧单抗、奥加伊妥珠单抗及tisagenlecleucel(tisa-cel)前移到一线治疗新诊断的不同危险度分层的B-ALL患者中观察疗效。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平衡免疫治疗的疗效与潜在的长期副作用是实现最佳治疗效果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既往治疗反应、基因特征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免疫治疗方案。例如,对于高危患者或对传统化疗耐药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使用免疫治疗药物;对于低危患者,则可以适当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周期,以减少副作用。

此外,在免疫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和临床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例如,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可能出现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等副作用,需要及时识别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对于儿童患者,更要注重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在治疗过程中,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详细的治疗信息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了解免疫治疗的疗效和潜在副作用,增强他们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给药模式的创新:贝林妥欧单抗家庭输注在儿童ALL治疗中的应用与成本效益分析

张瑞东教授:本研究旨在探索通过便携式输液泵在儿童及其家庭环境中使用贝林妥欧单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为具有类似医疗条件和背景的国家的家庭输液模式提供参考。研究共纳入87例儿童,平均年龄为70.02±99个月;累计输注天数达1817天,其中17例儿童接受了2个疗程的贝林妥欧单抗治疗,70例儿童在家庭环境中接受治疗,平均输注时间为17.47±4.79天。在家庭输注期间,共发生15起不良事件,且所有不良事件均发生在首次家庭输注期间。

此外,本研究还对家庭输注与医院住院输注的成本进行了比较。根据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医院输注的平均医疗费用为353.8元,而家庭输注的成本为238元。本研究中儿童家庭输注的总天数为1181天,直接节省医疗费用136,759.8元。

总体而言,通过组建多学科团队、标准化输注流程、加强家庭护理培训以及提供24小时医疗支持,87例儿童成功完成了1817天的家庭输液治疗。结果显示,家庭输注总体安全可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所有儿童在接受连续治疗后,除了医疗费用外,平均每日成本降低了32.7%,证实了家庭输注在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方面的优势,为全球家庭免疫治疗实践提供了中国经验,尤其是在类似医疗背景条件下。

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儿童ALL的最新研究进展:疗程优化与免疫反应分析

张东瑞教授:贝林妥欧单抗作为一种双特异性抗体,已在儿童ALL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获益。既往研究显示,T淋巴细胞功能被认为是影响贝林妥欧单抗疗效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团队在2025 EHA大会上公布的另一项研究探索了全光谱流式细胞术分析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儿童B-ALL疗效与T细胞功能的相关性(摘要号PF396)。

WechatIMG10598.jpg

张瑞东教授

这项研究分析旨在确定与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疗效相关的免疫细胞亚群和特征分子,包括CR率和MRD阴性率。研究纳入了参加CCLG-ALL 2018多中心研究方案的40例儿童BCP-ALL患者。

共分析了16例患者(9例中危和7例高危)。贝林妥单抗治疗后,2例中危和3例高危患者未达到MRD深度缓解(NGS-MRD≥10-6),其余患者达到MRD阴性。在第2天,两组的CD3+ T细胞比例均下降。在中危组中,CD3+ T细胞水平此后升至基线以上,而在高危组中,水平持续上升并趋于平稳。CD8+ T细胞比例在第2天下降;中危患者在第7天恢复到基线,而高危患者进一步下降。CD8+ T细胞的初始下降可能表明被募集到肿瘤部位或局部激活,随后的增加反映了免疫系统的重新平衡。两组的CD4+ T细胞比例在第2天增加。中危患者在第7天恢复到基线并在第14天反弹;高危患者持续增加。

CD3+ T细胞上的耗竭标记物(Tim3和PD-1)在第2天下降并逐渐恢复;激活标记物(CD69、CD80、CD86、颗粒酶B)在第2天增加然后降至基线或更低。在中危患者的CD8+ T细胞中观察到类似趋势。记忆T细胞(Tcm)从第7天开始下降,而效应记忆(Tem)和耗竭T细胞(Tex)增加。值得注意的是,Tex细胞上的CD69、CD80和CD86表达在第2天达到峰值,然后降至基线以下。在中危组中,CD69+CD86+Tcm水平与治疗反应呈正相关;在高危组中,LAG-3+TIGIT+Tex水平与反应呈负相关。调节性T细胞(Treg)和单核细胞在整个治疗期间保持在基线以上,表明存在持续的免疫抑制环境。

本研究表明,在贝林妥单抗治疗期间,免疫反应存在复杂的动态变化。T细胞亚群的早期变化,包括激活和耗竭标记物,可能作为完全缓解和MRD阴性等临床结果的潜在预测指标。这些发现为优化儿童BCP-ALL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未来展望:贝林妥欧单抗在儿童ALL治疗中的发展方向与全程管理策略

张东瑞教授:在未来的治疗策略中,贝林妥欧单抗与传统药物的联合或序贯治疗方案可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例如,贝林妥欧单抗与化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或其他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有望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白血病复发风险。此外,研究表明,贝林妥欧单抗可以在减低强度的化疗方案中发挥作用,这可能会减轻治疗相关的毒性,同时保持或提高疗效。

在给药方式方面,目前贝林妥欧单抗主要通过持续静脉输注给药。当前正在探索皮下注射等替代给药方式,以减少输注相关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同时,需加强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相关并发症的管理,尤其是感染和神经系统毒性等,以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影响,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安全性。贝林妥欧单抗目前主要用于复发或难治性ALL的治疗,未来的研究将探索其在初治儿童ALL中的应用,以及是否所有ALL患者都能从这种治疗中获益。

在治疗模式创新方面,基于家庭输注模式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优势,建议完善远程监测系统并提供24小时医疗支持,同时通过多学科团队(MDT)协作规范操作流程,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于治疗策略优化,强调基于精准危险度分层和动态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的个体化治疗,通过定期MRD评估及时调整贝林妥欧单抗等治疗方案。

在长期管理方面,需建立系统的随访机制以监测免疫治疗相关远期效应,包括免疫抑制状态和神经毒性等,并制定相应的康复干预方案。同时加强患者教育,重点培训患儿家属对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等早期毒副作用的识别能力,以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总体而言,随着联合治疗方案、给药方式改良以及精准监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贝林妥欧单抗有望在更广泛的儿童ALL患者群体中实现更优的临床获益,推动儿童ALL治疗进入“高效低毒”的新时代。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将切实改善患儿预后,为更多家庭带来希望。

专家简历

张瑞东
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国家医学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血液中心 白血病科
18届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副组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专家委员会、白血病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专科联盟第一届委员会秘书
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副主任
北京医师协会血液内科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医疗人工智能和细胞基因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儿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血液亚专业组组长
北京医学会输血医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妇儿输血组委员
美国血液学会(ASH)国际会员
北京市医学会鉴定专家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儿童学组委员
《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编委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thil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王俊澔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