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融汇中西,共启新程 | 2025第二届盛京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圆满落幕

06月17日
来源:肿瘤资讯

kv.png

盛夏六月,万物并秀。2025年6月14日,2025第二届盛京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暨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肿瘤微无创治疗与组织重建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于沈阳盛大召开。本次盛会以“深化融合、聚焦创新、提升服务”为核心,汇聚中西医结合领域顶尖专家学者与业界同仁,共同为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奏响新时代的华彩乐章。

高屋建瓴,擘画蓝图

大会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赵毅教授热情洋溢的主持下拉开序幕。赵教授首先代表组委会向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专家及同仁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她回顾道,自首届会议以来,在各方鼎力支持下,盛京医院不仅成功获批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更获批中西医结合一级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并牵头成立了“盛京中西医结合联盟”。赵教授指出,本次会议以“深化融合、聚焦创新、提升服务”为核心,旨在应对人民日益多元化、精细化的健康需求。她强调,大会将聚焦如何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技术深度整合,以期在疑难病症、慢病管理及肿瘤综合治疗等领域取得关键突破。她号召与会同仁秉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初心与使命,珍惜此次相聚的宝贵契机,以开放的姿态畅所欲言、共享智慧,共同为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迈向更高层次而贡献力量。

图片1.png

赵毅教授

大会主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刘彩刚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西医结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汇聚了东西方医学之精髓,已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卫生健康道路的关键支柱。面对“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出的“提高15%癌症总体生存率且不降低生活质量”的时代命题,我们必须探索高效、精准、低毒的方案,而中西医结合正是破题的钥匙。他强调,中西医结合事业应秉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将中医药博大精深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精准化、规范化手段完美融合。本次会议不仅邀请了国内顶尖专家,更特别邀请了药企的药物研发团队,因为真正的创新必须打通“产学研用”的全链条,企业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顶梁柱”。最后,刘教授以一段铿锵有力的论述总结道:“传承是守护医学根脉之基,创新是驱动学科发展之魂,融合是攻克医学难题之道,而服务人民是我们一切探索与实践的最终归宿。”他号召与会者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地走好服务人民与技术创新的道路。

图片2.png

刘彩刚教授

国医大师张静生教授在线为大会送上殷切寄语。他高度肯定了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从青蒿素的发现到抗击新冠疫情,中西医结合屡建奇功。他希望与会同仁能在此次大会上深入交流,共同探讨肿瘤等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图片3.png

张静生教授

名家论道,智慧交锋

随后的名家论坛环节,更是群星璀璨,精彩纷呈,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思想的饕餮盛宴。首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冷锦红教授主持下,美国圣约翰大学陈哲生教授以“Strategies to Overcome Drug Resistance in Cancer ”为题,系统阐述了多药耐药的发生机制和克服耐药的多种策略,包括抑制DNA损伤修复、调控线粒体功能、抑制酶活性及开发新型抗突变药物等。陈教授重点介绍了其团队的核心研究方向:ABC转运泵以及纳米载药系统克服耐药,目前已取得令人欣喜的结果。

图片4.png

陈哲生教授

图片5.png

冷锦红教授

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顾玺教授主持下,南京中医药大学程海波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参白颗粒预防结直肠腺瘤复发与癌变的研究结果,为中医药“治未病”提供了强有力的现代证据。目前团队也正在与企业合作,向产业化转化迈进,未来可期。

图片6.png

程海波教授

图片7.png

顾玺教授

在本溪市中心医院李勇教授主持下,纽约中医学院杨冬华教授带来“Natural Products for Combating Cancer Drug Resistance”精彩报告,为与会者系统阐述了利用天然产物攻克肿瘤多药耐药(MDR)这一重大挑战的前沿思路与实践。杨教授指出,天然产物具有“多靶点、多通路”功能,可从不同维度克服耐药。同时,杨教授也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杨教授抛出了天然产物转化为药物亟待解决的三大难题:如何提高生物利用度、如何平衡多靶点与毒性、如何实现质量控制。杨教授的报告不仅展示了坚实的科研成果,更以其前瞻性的思考和开放的姿态,引发了全场专家的深度共鸣。

图片8.png

杨冬华教授

图片9.png

李勇教授

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李杰清教授主持下,中日友好医院李平教授以“科学研究促进复方中药的成果转化”为题,从“率先开展中医药系统性生物学研究、糖肾方‘肝肾同治’机制研究、从肝脾肾论治慢性肾脏病研究、临床研究推动成果转化”四个维度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由0到1的科研征程。她的报告完美诠释了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系统阐释并成功转化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

图片10.png

李平教授

图片11.png

李杰清教授

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吕晨光教授主持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李靖教授详细介绍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FCMS)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她指出,标准化如同加速人类进化的“工具”,是实现技术传承、促进国际交流、让中医药服务可复制、可信赖的基石。当前中医药的国际标准体系已基本打通,并形成了各具侧重、互为补充的格局,主要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249)和WFCMS等几大权威机构共同推动。WFCMS作为中医药领域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力军,截至2023年,已发布129项国际标准,构建了品类齐全的标准体系。其中,奠基性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已被翻译成11种语言,为全球中医药交流扫清了语言障碍;50余部临床技术标准为全球中医实践提供了规范指导;20余部服务与教育标准则为中医机构的运营和人才培养设立了标杆。
这些标准的发布并非束之高阁,而是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切实的推广与应用效应。李教授列举道,《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已被90多个国家的官方机构采纳;《国际中医医师专业技术职称分级标准》已成为国际中医师专业技术水平认证(全球已认证超6000人)的重要依据。最后,她以自己担任主委的肾病专业委员会为例,分享了从临床需求出发,联合国际专家共同制定专科标准的实践经验,充分展现了世界中联标准化工作的严谨性、科学性与实践性,为中医药更好地服务全人类健康贡献着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图片12.png

李靖教授

图片13.png

吕晨光教授

在辽阳市中心医院王英飞教授主持下,刘彩刚教授以“基于‘郁毒致虚’理论的乳腺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的构建与推广”为题,全面展示了其团队破解现代肿瘤治疗困局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刘教授团队针对乳腺疾病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了“郁毒致虚”理论模型,并独创“多靶点网络调控”中西医结合桥接理论作为科学桥梁,利用人工智能,首创基于知识图谱的药筛新技术。该模式将AI靶点筛选与中医“君臣佐使”组方原则有机结合,目前基于药筛新技术已成功研制出参白灵颗粒、散病解毒颗粒等7款中药创新药。在临床应用方面,刘教授团队提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获得国内外同行一致认可,部分已写入指南共识,全国105家大型医疗机构应用。

图片14.png

刘彩刚教授

图片15.png

王英飞教授

在辽宁省肿瘤医院王天禄教授主持下,辽宁中医药大学杨宇峰教授分享了其团队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系统性研究成果——“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该理论的核心是对“脾主运化”理论的现代化诠释与延伸,创新性地提出了“脾运转输平衡理论”。基于此理论,杨教授团队研发了核心方剂“益糖康”,并通过“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四位一体的研究证实了其卓越功效,已成功纳入指南推荐。

图片16.png

杨宇峰教授

图片17.png

王天禄教授

多维并举,协同发展

下午的会议同样精彩纷呈。首先是在赵萌秘书长的主持下,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肿瘤微无创治疗与组织重建专业委员会成功举行了换届选举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成员并颁发证书,为学会的组织建设与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片18.png

赵萌秘书长

随后的专题学术讲座聚焦药物创新与临床应用,在丁百放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温健教授就靶向PI3Kα抑制剂在乳腺癌领域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度解读。辽宁省肿瘤医院张鑫丰教授对抗肿瘤药物创新皮下制剂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最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维教授和鞍山市肿瘤医院白鹤教授在“大咖观点”环节分享了精辟见解。

图片19.png

温健教授

图片20.png

张鑫丰教授

图片21.png

丁百放教授

图片22.png

继往开来,再谱华章

会议最后,赵毅教授进行了精彩总结。她指出,本次会议虽规模精炼,但学术层次与质量卓越。各位专家的报告彰显了深厚的学术造诣,尤其在肿瘤耐药、慢病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探讨,为未来的研究与合作开辟了新路径。

图片23.png
第二届盛京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不仅是一次学术的交流,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精神的传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西医结合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出愈加磅礴的力量。

图片24.pn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wk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