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EHA】李文瑜教授:双轨突破,靶向联合——看BTK抑制剂基石方案如何重构DLBCL治疗版图

06月1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 2025年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大会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一线治疗的新进展成为备受瞩目的主要议题之一。R−CHOP方案虽已确立为DLBCL的一线标准治疗,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无法通过该方案实现长期缓解,或最终面临疾病复发与难治的挑战。基于此临床困境,近期开展的临床研究表明,DLBCL的治疗已全面进入"优化现有标准+探索全新模式"的双轨发展阶段。随着靶向治疗的问世与广泛应用,尤其是以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为代表的药物,为DLBCL患者群体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治疗选择。其中,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因其在临床研究中已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与可控的安全性特征,正成为该治疗领域中一个极具潜力的探索方向。【肿瘤资讯】特邀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文瑜教授,以前沿研究为支点,深度解析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如何深度融合,推动DLBCL治疗策略向"精准打击、高效低毒"方向迭代。

DLBCL一线治疗新态势

靶向与免疫治疗的双轨革新

李文瑜教授:DLBCL一线治疗已经告别了过去二十年R-CHOP方案为主的时代,全面进入了一个“优化现有标准,探索全新模式”的双轨并进阶段。本届EHA大会公布的摘要揭示,DLBCL 一线治疗的核心进展围绕两大主线展开——靶向治疗的联合探索和免疫治疗的前线推进。

当前BTK抑制剂(如泽布替尼)的研究重点已从单药探索转向与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的多维联合,通过作用机制互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全面打击,而BCL-2抑制剂等其他小分子抑制剂的也在展开耐药通路的靶向干预探索。

既往在复发/难治(R/R)DLBCL治疗中已证实的免疫疗法临床应用正加速向一线治疗领域拓展。当前,多种前沿免疫治疗策略正被积极地评估其在一线背景下的应用价值:例如,双特异性抗体与R−CHOP或改良化疗方案的联合,旨在重塑并定义DLBCL一线治疗的新范式;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则被探索作为高危患者在一线诱导治疗后的早期巩固策略,以期深化缓解并降低复发风险;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亦在通过与标准化疗联合的模式,验证其协同增效的潜力。这些前沿探索共同推动DLBCL的一线治疗从传统的化疗为中心,迈向一个更加多元化和精准化的联合治疗新时代。

BTKi 基石方案

从机制协同到临床价值的全面验证

李文瑜教授:在本届EHA年会上,多项基于泽布替尼的联合方案在DLBCL一线治疗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其中,一项评估Pola-ZR方案(泽布替尼、维泊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用于一线高危DLBCL患者(中位年龄72岁)的II期研究显示,该方案展现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3 周期治疗后客观缓解率(ORR)达 92.9%,6周期后的完全缓解(CR)率达68.4%[1]。尤为重要的是,该方案的安全性特征良好,血液学毒性可控且主要为1-2级,未报告房颤等关键心脏不良事件,为老年或体弱患者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毒”的治疗范本。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另一项针对预后不良的MYC/BCL2双表达DLBCL亚组的II期研究,其探索的ZCR±CHOP方案(泽布替尼、西达本胺、利妥昔单抗±CHOP)在治疗结束时CR率高达83.3%,ORR达到88.1%,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亦达到85.2%[2]。该研究创新性地采用了“疗效指导化疗分层”策略,使得44.2%的患者在接受2周期无化疗的ZCR方案诱导后即达到CR并持续缓解至治疗结束,从而成功豁免了后续的CHOP化疗及其相关毒性。

上述数据进一步表明,泽布替尼凭借其高选择性所带来的确切疗效与良好安全性,正逐渐成为DLBCL一线“Z+X”联合治疗模式的基石性药物,其与ADC等不同机制新药的协同潜力,预示着未来将涌现更多为不同患者亚群量身定制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PCNSL一线治疗破局

新一代BTKi联合方案临床价值凸显

李文瑜教授:除上述DLBCL,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作为一种预后极差的特殊亚型,其治疗进展同样是本次EHA会议的焦点。该疾病的核心治疗瓶颈在于血脑屏障(BBB)限制了多数化疗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有效暴露,且传统的高强度治疗方案常伴有显著毒性。在此背景下,本次会议报告的一项研究,利用具备优良血脑屏障穿透能力的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联合R-MTX方案一线治疗PCNSL的II期研究,展现了巨大的潜力[3]。研究结果显示,该联合方案在诱导治疗结束时实现了78.2%的ORR与60.9%的CR率;经过中位22个月的随访,中位PFS与总生存期(OS)均尚未达到,且预估的2年PFS率和3年OS率分别达到了66.1%和72.9%。尤为关键的是,该方案的安全性优势突出。研究中未观察到4-5级严重不良事件,仅少数患者(26.7%)发生3级毒性,且无患者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这与传统高强度化疗的风险形成了鲜明对照。

综上所述,含泽布替尼的一线方案不仅为PCNSL患者提供了一条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的强化治疗路径,其达成的深度缓解也为后续自体干细胞移植等巩固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预示着新一代BTK抑制剂的早期介入有望重塑此类难治性淋巴瘤的治疗标准。

专家简介

李文瑜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淋巴瘤科行政主任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参考文献

1.    (Abstract release date: 05/14/25) EHA Library. Ren Y. 06/13/2025; 4160349; PF943
2.    (Abstract release date: 05/14/25) EHA Library. Li Z. 06/13/2025; 4160328; PF922
3.    (Abstract release date: 05/14/25) EHA Library. Xiao X. 06/13/2025; 4160341; PF935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黄洋洋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