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ICML氏野|从一线“长跑”到后线“冲刺”:维泊妥珠单抗重塑DLBCL治疗全程管理

06月1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异质性。过去二十年,R-CHOP方案虽为一线标准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治愈,且对于不适合移植的复发/难治性(R/R)患者,治疗选择有限,预后亟待改善[1-3]。维泊妥珠单抗(Polatuzumab Vedotin,简称Pola)作为首个靶向CD79b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其问世为DLBCL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4]。在2025年两大国际顶级血液学盛会——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与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ICML)上,维泊妥珠单抗再次以卓越的研究数据,巩固了其在DLBCL一线及复发/难治全线治疗中的核心地位。其中,POLARIX研究的亚洲亚组五年数据显示了其一线治疗的长期生存优势,而POLARGO研究则为不适合移植的R/R DLBCL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案。
 
为此,【肿瘤资讯】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对这两项重磅研究进行深度解读与点评,以飨读者。

诚邀.png

本期导读 

  1.  一线治疗新里程碑:POLARIX研究亚洲亚组五年数据公布,Pola-R-CHP方案一线治疗DLBCL的长期生存获益在亚洲人群中获得坚实印证。

  2. 后线治疗新方案:POLARGO研究结果出炉,Pola-R-GemOx方案为不适合移植的R/R DLBCL患者带来40%的死亡风险降低。

临床问题一:对于初治DLBCL患者,特别是亚洲人群,Pola-R-CHP方案的疗效优势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其长期生存获益如何?

 ICML重磅发布:POLARIX研究亚洲亚组五年数据,Pola-R-CHP一线治疗长期获益持续领跑[5]

在今年的ICML会议上,POLARIX研究公布了其亚洲亚组5年随访数据,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确切而积极的答案。该项分析旨在评估Pola-R-CHP方案对比R-CHOP方案在亚洲初治DLBCL患者中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纳入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281例患者,中位随访长达60个月。

研究结果表明,Pola-R-CHP的疗效是长期且持续的。

  • 无进展生存期(PFS):Pola-R-CHP组的5年PFS率达到了64.0%,优于R-CHOP组的57.3%(HR 0.74),这意味着Pola-R-CHP将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26%。

  • 总生存期(OS):Pola-R-CHP组5年OS率为84.6%,而R-CHOP组为77.7%(HR 0.65),死亡风险降低了35%。

  • 安全性:两种方案的长期安全性相当,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

这项长达五年的随访数据,以强有力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充分证实了Pola-R-CHP方案在亚洲DLBCL患者一线治疗中的长期、持续获益,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的基石地位。

临床问题二:不适合移植的复发/难治DLBCL患者预后不佳,如今是否有新的治疗方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结局,带来明确的总生存获益?

EHA全体口头报告:POLARGO研究取得突破,Pola-R-GemOx为R/R DLBCL患者带来新选择[6]

在EHA 2025年会上作为全体大会口头报告的POLARGO研究,正是一项针对不适合移植的R/R DLBCL患者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其结果为这一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选择。
 
研究共纳入255例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线治疗且不适合移植的R/R DLBCL患者,旨在评估Pola-R-GemOx方案对比R-GemOx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POLARGO研究成功达到了其主要终点和所有关键次要终点

  • 主要终点总生存期(OS):Pola-R-GemOx组的中位OS达到了19.5个月,相较于对照组的12.5个月,实现了统计学和临床意义上的显著改善(HR=0.60, p=0.0017),将患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了40%。


1.png

图1 Pola-R-GemOx组与R-GemOx组患者的OS情况


  • 关键次要终点:Pola-R-GemOx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4个月,优于对照组的2.7个月;完全缓解率(CRR)达到了47.3%,是对照组(23.0%)的两倍以上。


2.png

 图2 Pola-R-GemOx组与R-GemOx组患者的PFS情况

        ABC、GCB亚组均观察到OS和PFS显著获益。

3.png

图3 Pola-R-GemOx组与R-GemOx组患者细胞起源亚组的获益情况
  • 安全性:该联合方案的安全性特征与各单药已知信息一致,耐受性良好,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

POLARGO研究的结果具有改变临床实践的重大意义,为不适合接受移植的R/R DLBC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专家点评
邱录贵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临床首席专家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委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 IMWG)专家委员会委员
《Blood Advances》杂志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骨髓瘤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
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30余项
发表论文近600篇,其中SCI论文160余篇;主编专著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获省部级成果一等奖2项

今年的EHA和ICML会议上公布的两项关于维泊妥珠单抗的研究成果令人振奋,它们共同构建了这款ADC药物在DLBCL治疗领域的完整证据链,覆盖了一线至后线的全病程管理。首先,POLARGO研究的成功是我们期待已久的消息。作为该项国际多中心研究的中国主要研究者,我们深知不适合移植的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面临的治疗困境和不良预后。POLARGO研究是一项大型III期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在标准化疗R-GemOx基础上加入维泊妥珠单抗,能够带来总生存期的显著改善,将死亡风险降低40%。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不仅为全球范围内的这类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基于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新治疗选择,也为未来的联合治疗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POLARIX研究的亚洲人群5年数据,则进一步巩固了Pola-R-CHP方案在一线治疗中的基石地位。长期的随访结果消除了人们对其远期疗效的疑虑,证实了其在亚洲患者中的稳定获益。将这两项研究结合来看,我们不仅能为初治患者提供更优效的一线方案以追求治愈,也为那些不幸复发的患者准备了强有力的“后手”。这标志着我们对DLBCL的管理进入了一个全线升级、更富希望的新时代。

专家点评

李志铭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副秘书长、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头颈肿瘤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候任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以(共同)通讯或(共同)第一作者在Ann Oncol,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Autophagy, Cell Rep, J Hematol Oncol, Cancer, J Immunother Cancer, Blood Adv等杂志发表文章,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1项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专家门诊量第一,荣获“首届胡润中国好医生榜”、“2021年度人民好医生特别贡献”、“2023(第九届)人民好医生”称号

维泊妥珠单抗在DLBCL治疗领域的探索和突破,充分体现了精准靶向治疗的价值。今年两大学术会议发布的POLARIX和POLARGO研究,分别从一线和复发/难治两个关键维度,再次刷新了我们对DLBCL治疗的认知。


作为POLARGO研究全球入组最多的研究者,我非常高兴看到Pola-R-GemOx方案能够为不适合移植的复发/难治患者带来如此明确的生存获益。过去,面对这类患者,我们的治疗手段有限,效果不尽如人意。POLARGO研究设计严谨,其阳性结果极具说服力,直接回应了临床上最迫切的未满足需求。中位OS接近20个月,这无疑将改写未来的临床实践指南,也为中国患者提供了与国际同步的治疗方案。


另一方面,POLARIX研究对亚洲亚组的长达5年的随访,对于我们中国医生而言,意义尤为重大。它不仅证实了Pola-R-CHP方案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全球数据一致,更给予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放心、大胆使用该方案的信心。一线治疗的成功是改善DLBCL患者总体预后的关键,能够在一线就使用更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以让更多患者避免复发,实现临床治愈。


总而言之,从一线治疗的“优中选优”,到后线治疗的“力挽狂澜”,维泊妥珠单抗凭借这两项重磅研究,展现了其作为DLBCL核心治疗药物的实力。随着药物可及性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DLBCL患者的总体预后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SEHN L H, GASCOYNE R D.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ptimizing outcome in the context of clinical and biologic heterogeneity [J]. Blood, 2015, 125(1): 22-32.
[2] CHESON B D, HORNING S J, COIFFIER B, et al. Report of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to standardize response criteria for non-Hodgkin's lymphomas. NCI Sponsored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J]. J Clin Oncol, 1999, 17(4): 1244.
[3] DI M, HUNTINGTON S F, OLSZEWSKI A J.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n Older Patients [J]. Oncologist, 2021, 26(2): 120-32.
[4] MORSCHHAUSER F, LEUNG W, RAGHAVAN V, et al. Deciphering the Clinical Benefit of Pola-R-CHP versus R-CHOP in Different Genetic Subtypes Beyond Cell of Origin in the POLARIX Study [J]. Blood, 2023, 142: 3000.
[5] YUQIN SONG H T, SHINYA RAI,HUILAI ZHANG,JIE JIN,HIDEKIGOTO,YOSHIAKI OGAWA,HO-JIN SHIN,WON SEOG KIM,JUNNING CAO,HYEON SEOK EOM,DOK HYUN YOON, XAVIERCHENG-HONG TSAI,JYH-PYNG GAU,DAI MARUYAMA,LILING ZHANG,YONGPING SONG,YU YANG, WEI LI,HE HUANG,HIROSHI OKAMURA,GILLES SALLES, LAURIE H.SEHN, LILIAN BU,YANWEN JIANG,SAIBAH CHOHAN,MATTHEW SUGIDONO,CONNIE LEE BATLEVI,MARK YAN,CLAIRE XU,STACEY HUANG, WENJIN LI,YE ZHANG,JUN ZHU,KOJI IZUTSU. Five-Year Analysis of an Asia Subpopulation 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DLBCL Confirms Pola-R-CHP Benefit on Outcomes: The POLARIX Study [J]. ICML 2025, 2025, 288.
[6] MATTHEW MATASAR Z L, THEODOROS P VASSILAKOPOU/OS, JUAN-MANUEL SANCHO,  ANDREAS, VIARDOT A M, MEHMET SINAN DAL, JULIANA PEREIRA,  JIN SEOK KIM, LUGUI QIU, , CONNIE LEE BATLEVI R I, JUANA HERNANDEZ, BRUCE MCCALL,  YANWEN JIANG, MARK YAN, WILL HARRIS,  LISA MUSICK, CORINNE HAIOUN. Polatuzumab Vedotin, Ritux imab, Gemcitabine And Oxailiplatin (Pola-R-GemOx) for Relapsed/Refractory (R/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Resul ts from the Randomized Phase Ill POLARGO Trial [J]. EHA 2025, 2025, S101.

欢迎.pn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t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