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EHA】欧阳桂芳教授团队:一项单臂前瞻性研究探索了高危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自体干细胞移植后进行泽布替尼维持治疗的疗效‌‌

06月1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的亚型之一,其中高危亚组(如双重表达、TP53突变、IPI≥3)患者的预后较差。尽管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可巩固符合条件的患者的缓解状态,但仍有30%-40%患者在移植后复发,凸显了有效维持治疗策略的必要性。既往研究表明,泽布替尼对具有多种高危特征的患者具有疗效,而其作为高危DLBCL患者维持治疗的疗效仍待进一步探索。一项前瞻性研究探索了高危DLBCL患者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后进行泽布替尼维持治疗的疗效。【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赖艳丽教授分享、欧阳桂芳教授点评该研究的结果。‌

赖艳丽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硕导

宁波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
英国圣乔治医院访问学者
宁波市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青年委员

研究方法

这项前瞻性单臂试验纳入了新诊断的高危DLBCL成人患者。其中的高危定义为免疫组化显示双重表达(BCL-2≥50%且c-Myc≥40%)或P53阳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证实双打击或三打击(MYC重排、BCL-2和/或BCL-6重排);国际预后指数(IPI)≥3。

入组患者接受R-CHOP样方案治疗后达到≥部分缓解(PR)者行ASCT,随后接受12个月泽布替尼维持治疗(160mg每日两次)。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

研究结果

表1.患者基线

图片1.png

研究共纳入12例新诊断DLBCL患者(男性58.3%,女性41.7%),中位年龄59.5岁(范围44-70)。多数入组患者为晚期(Ann Arbor III-IV期91.7%)且具有高危特征:66.7% 的患者IPI评分3-5分,58.3%的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50%的患者存在>1处结外侵犯,16.7%的患者为大肿块(>7.5cm)。2例患者为BCL2/BCL6重排(双/三打击),2例患者为双重表达。8例患者行二代测序(NGS),6例患者为MCD亚型,2例患者为ST2亚型。

  图  基因突变热图

图片2.png

截至2025年2月10日,4例患者完成全部治疗,其余进入维持阶段。患者行ASCT后客观缓解率(ORR)为100%(完全缓解率为66.7%)。中位随访18个月(范围8-25),1年PFS率为91.7%(95%CI 53.9-98.8),所有患者均存活。治疗方案的总体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非预期不良事件。

图片3.png

 图1.入组患者的PFS

研究结论

泽布替尼维持治疗在高危DLBCL患者ASCT后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毒性。

专家点评

欧阳桂芳
血液科主任、首席专家、主任医师(二级岗)、博导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岗)博士生导师
中国初保会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MDS/MPN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痛专业委员会中国 MDS / MPN 工作组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 MDS 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理事
浙江省免疫学会常委、理事
浙江省肿痛免疫治疗委员会副主委
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血液分会常委
浙江省医师协会 MDS / MPN 学组副组长
宁波市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委
宁波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委
宁波市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委

尽管ASCT是高危DLBCL患者的重要巩固治疗手段,但具高危特征的患者,在接受标准R-CHOP方案及ASCT后仍面临复发风险。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ASCT后维持治疗标准方案。本研究探索了泽布替尼在高危DLBCL患者ASCT后维持治疗的疗效,入组12例具有双表达、TP53异常或IPI≥3等高危特征的患者。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18个月时,1年PFS率达91.7%,且安全性良好,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75%的可评估患者为BCR信号通路依赖的MCD亚型,从机制上支持BTK抑制剂的治疗合理性。该研究显示泽布替尼作为ASCT后维持治疗的可行性,为传统高复发风险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同时展现了国产创新药在淋巴瘤领域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 EHA 2025 PB3254
2. Guo Z, Xian X, Xiang X, et al. Upfront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high-risk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 real-world multicenter study. J Cancer Res Ther. 2025;21(2):447-456.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王姝雅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