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ICML】闻淑娟教授:替雷利珠单抗联合R-CHOP治疗新诊断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可实现持久深度缓解

06月1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ICML)即将于2025年6月17日至21日在瑞士卢加诺隆重举行,这场备受瞩目的国际学术盛会已然成为全球血液肿瘤学界高度关注的焦点。来自中国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闻淑娟教授在新诊断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中的探索数据亮相ICML。为此【肿瘤资讯】特别邀请闻淑娟教授深入解读本项研究的数据1

研究背景

PMBCL是一种起源于胸腺的罕见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其发病率较低,且目前国际上尚无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虽然DA-EPOCH- R方案因更优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被广泛使用2-3,但其耐受性较差,限制了该方案在PMBCL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更关键的是,PMBCL患者常伴随PD-L1/2过表达,而既往研究已证实PD-1单抗在复发/难治性PMBCL中疗效显著4-5。替雷利珠单抗是一种高亲和力结合PD-1的人源化IgG4单克隆抗体,通过Fc段基因工程改造去除与Fcγ受体1(FcγRI)的结合能力,减少了巨噬细胞对PD-1阳性的T细胞产生的吞噬作用6。替雷利珠单抗联合R-CHOP方案对初治PMBC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目前尚未明确。

研究目的

探索替雷利珠单抗联合R-CHOP方案治疗初治PMBC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治疗相关的生物标记物进行探索性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单臂、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ChiCTR2100044313),关键纳入标准:年龄≥16岁,病理明确诊断为PMBCL且为初治患者。研究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行6周期的替雷利珠单抗联合R-CHOP免疫靶向化疗,诱导结束后,未达到CR患者将接受二线治疗,达到CR但ctDNA阳性患者将接受2年的替雷利珠单抗每三周一次维持治疗。研究者将每两个周期通过PET-CT或全身增强CT进行疗效评价,并监测外周血ctDNA,进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评估和记录。研究主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治疗安全性、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并对肿瘤组织PD-L1表达与疗效相关性进行探索性分析。

研究结果

患者基线特征

2020年6月至2025年1月,研究共纳入33例病理确诊的初治PMBCL患者。其中女性患者为主(60.6%),中位年龄34岁,III-IV期占比24.2%,27.3%患者为aaIPI 2-3分。85%(16/19)患者肿瘤组织PD-L1表达≥50%。

疗效

72.7%(24/33)的入组患者完成了6周期的诱导治疗,其中3例患者因ctDNA阳性接受替雷利珠单抗的维持治疗。中位随访16个月,ORR 91.7%(22/24),完全缓解(CR)率79.2%(19/24),且所有CR患者持续缓解,仅3例患者发生疾病进展。值得注意的是,1例患者因不可抗力因素未规律治疗6个周期后达到PR,后增加2周期治疗转为CR。(详见图1)

图片1.png

图1-31例可评估患者的反应情况

基线ctDNA NGS检测发现SOCS1/SGK基因富集。3例治疗失败患者存在复杂基因异常,但具体的分子相关性需要进一步表征。(详见图2)

图片2.png

图2-基因表达热图

安全性

研究中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毒性、血液学毒性;2例发生4级骨髓抑制。无治疗相关死亡。(详见表1)

微信截图_20250610120815.png

表1-安全性

结论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R-CHOP方案在初治PMBCL中展现出卓越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持续缓解和低AE发生率,支持其在一线的应用。

专家点评
闻淑娟
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副教授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

PMBCL是DLBCL的一种亚型,PMBCL相较DLBCL患者预后普遍更好,是一种高度可治愈的疾病。目前PMBCL拥有许多治疗手段,但最理想的治疗方式还存在争议,DA-EPOCH-R的毒性大,尤其亚洲人往往无法按时增量,而R-CHOP后放疗,其远期毒性也不可忽视。我们这项临床试验可以看出,R-CHOP联合PD-1抑制剂方案达到了79.2%非常高的CR率,具有良好疗效与耐受性,且大部分患者ctDNA也转阴提示达到深度缓解,患者整体依从性也非常好,我们期待更长的随访时间来验证该方案的患者生存获益。我们对患者进行的PD-L1表达检测结果中可以看出,85% PMBCL患者的PD-L1表达水平≥50%。因此,PD-L1的高表达可能是PD-1抑制剂取得优秀疗效的主要原因。因此,未来我们仍需结合现有的检测手段,如PD-L1表达检测等,进一步来筛选免疫治疗适宜人群。通过我们这项临床试验,我认为PD-1抑制剂在PMBCL治疗领域十分具有应用前景,但我相信未来PD-1抑制剂被应用于PMBCL的一线治疗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2025 ICML-347
2. Bhatt,V.R.,Mourya,R.,Shrestha,R.&Armitage,J.O.(2015) 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Cancer Treatment Reviews,41,476–485.
3. Dabrowska-Iwanicka,A.&Walewski,J.A.(2014) 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Current Hematologic Malignancy Reports,9,273–283.
4. Steidl,C.&Gascoyne,R.D.(2011)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B-cell lymphoma.Blood,118,2659–2669.
5. ZinzaniPL,RibragV,MoskowitzCHetal.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pembrolizumab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B-cell lymphoma[J].Blood,2017,130(3):267-270
6. Lee A, Keam SJ. Tislelizumab: First Approval. Drugs. 2020;80(6):617-624.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展思懿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