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ACML|精准分层与免疫革新,创新疗法赋能DLBCL全程管理

06月0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尽管以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为基础的方案已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仍有约30%~40%的患者会经历复发或对初始治疗无效,预后不佳[1]如何突破一线治疗瓶颈、有效管理高危及特殊患者、并为复发/难治(R/R)患者带来新的生机,是当前DLBCL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痛点。因此,探索更有效、更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始终是DLBCL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 

为深化亚太地区淋巴瘤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第一届亚太地区淋巴瘤学术活动(ACML)正式开幕,本次会议举办期间,【肿瘤资讯】特邀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赵霞教授、上海市同济医院李萍教授,与基因泰克转化医学部杰出科学家Yanwen Jiang先生、罗氏制药中国血液领域负责人洪晓女士共同探讨DLBCL的治疗现状、未来趋势及临床研究热点,并展望了亚太地区淋巴瘤诊疗协作的未来,旨在为这一最具挑战性的淋巴瘤亚型带来更优治疗前景。 

本期导读 


  • 一线治疗为何必须强调“精准分层”?Pola-R-CHP方案如何成为高危或特殊患者群体的破局关键? 

  • 在后线治疗中,以双特异性抗体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如何重塑治疗格局?未来的联合策略又将走向何方? 

  • 首届ACML如何赋能区域协作,最终为患者带来获益? 

破局一线困境:从“一体适用”到“精准分层”,Pola-R-CHP引领高危治疗新标准 

DLBCL一线治疗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愈机会,然而,传统的R-CHOP方案在所有患者中并不能取得均一的疗效,尤其是在高危及特殊患者群体中,其复发风险高,治愈率亟待提升。为破局这一困境,引入“精准分层”理念,通过细致的风险评估为不同患者亚群匹配最优化治疗方案,已成为行业共识。其中,以维泊妥珠单抗(Pola)为基础的Pola-R-CHP方案,正成为解决高危患者一线治疗难题的关键武器。 

赵霞教授指出,当前一线治疗的核心目标已从普通的代谢缓解,升级为追求更深层次的完全缓解(CR)与最终治愈。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摒弃“一体适用”的旧模式,转向“精准化”与“个体化”的诊疗。这意味着临床决策需综合IPI评分、细胞起源(COO)分型乃至双打击/双表达等分子生物学特征,对患者进行精细的风险分层,从而预判预后,指导治疗。 

Pola-R-CHP:为高危患者提供更优解 

针对风险分层后识别出的高危人群(如IPI评分≥2-3分、存在结外病变、或双表达/双打击等),传统的R-CHOP方案已显乏力。赵霞教授强调,此时,Pola-R-CHP方案便展现出其独特价值。POLARIX等关键研究已证实,该方案能显著改善初治DLBC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这一预后不良的患者群体带来了全新的治愈希望[1, 2]。这种从“标准治疗”到“优化治疗”的迈进,正是精准医学理念在一线治疗中的核心体现。

攻坚特殊人群:老年及不耐受(unfit/frail*)患者的个体化策略

*unfit患者:这类患者由于年龄增加或骨髓瘤引发的伴随疾病(如肾脏功能损害、贫血等),导致体能状态不佳,日常生活中更多时间是卧床休息。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全方位考量,可考虑降低治疗强度,如减小治疗剂量,或在开始时采用相对温和的方案,待疾病得到控制后,再逐步过渡到标准治疗方案。
*frail患者:这类患者为年龄较大(>75岁)、脏器功能短期不可逆且需要长时间卧床的患者。针对此类患者,需充分权衡治疗的获益与不良反应,把握好利弊平衡点。无论是 NCCN 指南,还是欧洲指南或中国指南,均推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减低治疗强度,例如减小治疗剂量或由三药联合改为两药联合。通过这种方式,使患者能够完整地接受治疗,以实现对疾病的控制,后续再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对方案进行调整。

老年及身体不耐受(unfit/frail)患者是另一大治疗难点,他们往往无法承受标准强度的化疗,治疗决策因而充满挑战。赵霞教授分享了针对这类特殊人群的个体化解决方案:

  • 对于生理状况尚可、能耐受化疗的高龄患者,可在审慎评估后选择Pola-R-CHP或R-CHOP方案,并可能进行精细的剂量调整。

  • 对于病情较重、暂时无法耐受标准方案的unfit患者,可创新性地采用chemo-free(无化疗)方案作为桥接治疗,如Pola联合其他靶向药物,待患者状态改善、肿瘤负荷降低后,再评估后续强化治疗,为患者争取重回标准治疗的机会。

  • 对于身体极为虚弱的frail患者,治疗目标则务实地转向以无化疗方案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实现更高质量的带瘤生存。

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精准分层和方案调整,我们能够在一线治疗阶段就为不同生理状况和风险等级的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解决方案,从而显著提升整体治愈率,向着“功能性治愈”的目标坚实迈进。

重塑后线格局:从“挽救”到“治愈”,免疫疗法引领R/R DLBCL治疗新浪潮

尽管一线治疗不断优化,R/R DLBCL的治疗仍是临床亟待攻克的难题,这类患者预后极差,传统挽救化疗疗效有限,长期生存希望渺茫。幸运的是,以双特异性抗体(双抗)为代表的新型免疫疗法正深刻变革后线治疗格局,其高效、持久的特点使“治愈”成为可能。同时,探索智慧的治疗路径布局与联合策略,是最大化患者获益的关键。

李萍教授指出,近年来R/R DLBCL领域最激动人心的突破莫过于免疫治疗。它不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更重要的是重塑了治疗目标——从单纯延长生存,转向更积极地追求治愈。


双抗疗法:后线治疗的强力引擎

以格菲妥单抗(Glofitamab)等靶向CD20和CD3的双抗为例,其通过“搭桥”作用精准引导T细胞攻击肿瘤,已在R/R DLBCL中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李萍教授介绍,现有数据显示,这类疗法能为患者带来持久的缓解和更长的生存时间,成为后线治疗中的核心力量[3, 4]

优化治疗路径:为不同复发患者精准“导航”

面对日益丰富的治疗武器库,如何进行合理的治疗路径优化至关重要。李萍教授分享道,对于原发难治或一年内即复发的极高危患者,倾向于优先考虑双抗等新型免疫疗法;而对于晚期复发且身体条件允许的年轻患者,二线挽救治疗后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仍是标准路径。另外,POLARIX研究的五年亚洲亚组数据及双抗在亚洲人群的优异数据表现,共同印证了创新疗法在提升DLBCL患者生存方面的巨大潜力。

探索联合策略:攻克耐药与复发

为解决部分患者对新疗法仍会产生耐药或复发的终极难题,联合治疗成为未来的重要探索方向。李萍教授认为,未来的趋势更多地指向采取联合治疗的策略以期达到协同增效。格菲妥单抗与其他先进免疫疗法在作用机制上可能存在协同,其中,格菲妥单抗与CAR-T细胞治疗进行联合或序贯应用,有望针对不同的耐药机制,实现“1+1>2”的增效作用,在提升疗效、克服耐药方面实现新突破[3, 4]。这种前瞻性的思考,为攻克DLBCL的最终堡垒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可以说,新型免疫疗法特别是双特异性抗体的出现,正逐步将R/R DLBCL从“不治之症”转变为一个可被长期控制乃至治愈的疾病,这无疑是DLBCL治疗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凝聚智慧,共筑高地:ACML平台赋能亚太区域协作,共促患者获益

亚太地区人口众多,淋巴瘤的发病谱和疾病特征具有区域特异性,但长期以来,区域内的学术交流与临床研究协作尚有提升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最新诊疗理念和方案的快速普及。为应对这一挑战,搭建如ACML这样的国际学术平台,通过凝聚区域专家智慧、分享前沿成果、推动区域协作,最终将科研进展转化为患者的实际获益,便成为至关重要的解决方案。

赵霞教授李萍教授均表示,ACML这样的学术活动是解决上述痛点的重要方案,其战略价值在于促进亚太地区淋巴瘤诊疗的合作意识、提升区域内临床研究水平。通过多国专家的思想碰撞,能够形成更贴合区域特点的专家共识,并加速创新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转化应用。ACML不仅是一场会议,更是一个赋能区域协作、加速知识转化的“催化剂”,通过这样的平台,亚太地区的医生和患者能够更快地从全球淋巴瘤研究的突破中受益,共同推动整个区域淋巴瘤诊疗水平的提升。

小结

本次ACML圆桌访谈清晰地描绘出一条从“应对挑战”到“提供方案”再到“创造价值”的DLBCL全程管理优化路径。无论是通过Pola-R-CHP方案实现一线精准分层治疗,还是凭借格菲妥单抗等双抗药物重塑后线治疗格局,其背后都贯穿着以患者为中心、以治愈为目标的坚定信念。未来,随着创新疗法的不断涌现和亚太区域协作的日益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DLBCL患者的明天将更加光明。

专家简历

赵霞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淋巴瘤科主任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淋巴瘤全程管理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中医药学会干细胞与绿色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血液病智能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山东省医学会临床分析细胞学分会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组委员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抗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淋巴肿瘤免疫治疗分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干细胞与免疫细胞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论与实践创新分会青年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李萍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同济医院血液科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会青年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委员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血液学会实验诊断学组委员
上海市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委会委员
近5年主要从事淋系肿瘤诊疗及CART免疫治疗。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参国家级项目及上海科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

欢迎.png

参考文献

[1] MORSCHHAUSER F, LEUNG W, RAGHAVAN V, et al. Deciphering the Clinical Benefit of Pola-R-CHP versus R-CHOP in Different Genetic Subtypes Beyond Cell of Origin in the POLARIX Study [J]. Blood, 2023, 142: 3000.
[2] YUHONG REN Z W, LUYA CHENG, LING YUAN, WEIGUANG WANG, JINGLI ZHUANG, ZHIXIANG CHENG, JING LI, PENG LIU.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OLATUZUMAB VEDOTIN, RITUXIMAB,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 AND PREDNISONE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ATIENTS: A REAL-WORLD STUDY IN CHINA [J]. EHA Library, 2024.
[3] ABRAMSON J K M, HERTZBERG M, ET AL. Glofitamab plus gemcitabine and oxaliplatin for relapsed/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Results of a global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STARGLO) [J]. EHA 2024 Congress, 2024, Abstract LB3438. Presented June 15.
[4] HUTCHINGS M, AVIGDOR A, SUREDA BALARI A M, et al. Glofitamab Plus Polatuzumab Vedotin Continues to Demonstrate Frequent and Durable Responses and Has a Manageable Safety Profile in Patients with ≥2L Relapsed/Refractory DLBCL, Including HGBCL, and in Patients with Prior CAR T-Cell Therapy: Updated Results from a Phase Ib/II Study [J]. Blood, 2023, 142(Supplement 1): 4460-.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t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