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作为我国女性健康的一大挑战,其发病率居高不下。然而,随着乳腺癌综合治疗模式的日益精进与完善,我们已在该病的管理上取得了斐然的成就。特别是对于绝经前/围绝经期HR+乳腺癌治疗领域,医学界秉持着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联合模式的迭代、疗程策略的优化,以及药物剂型的不断精进,持续推动着治疗的升级。在此背景下,基于传统经典药物戈舍瑞林植入剂剂型改良而诞生的“戈舍瑞林微球”,无疑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升级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我国2.2类新药,戈舍瑞林微球凭借其卓越的药物稳定性以及更优异的治疗疗效正强劲驱动着HR+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迈向又一次里程碑式的革新。
为此,【肿瘤资讯】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邢泽宇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我们深入剖析戈舍瑞林微球为HR+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开辟的更广阔的治疗前景。
本期特邀专家——邢泽宇 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
美国MDA肿瘤医院/Yale医院访问学者
北京乳腺病防治协会青年学术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乳腺疾病分会委员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肿瘤整复分会委员
珠联璧合,协同并进
辅助治疗局部治疗并驾齐驱,共夯患者临床获益坚实基础
邢泽宇教授: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其治疗效果十分理想。这主要归功于完善的综合治疗模式,它既包括了外科手术的局部切除和放疗的局部强化,同时也涵盖了全身治疗,如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等。局部治疗与全身辅助治疗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升了乳腺癌的整体疗效。所有这些治疗措施,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有效降低疾病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最终使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和更低的复发风险。
过去几十年,正是由于辅助治疗的广泛应用,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改善[1]。从1970年代联合化疗方案登上历史舞台,CMF(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成为经典的辅助化疗方案,显著降低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确立了系统治疗在肿瘤根治中的重要地位。此后蒽环类、紫杉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一步突破疗效瓶颈,使患者生存获益持续提升,而针对HR+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 HER2+乳腺癌的抗 HER2 靶向治疗的问世,则标志着辅助治疗进入新时代。这每一阶段的突破,都印证了辅助治疗在推动早期乳腺癌走向“治愈”进程中的核心价值。
综合来看,辅助治疗对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占比最大的HR+乳腺癌患者,长期的辅助治疗能够进一步巩固并提升治疗效果。随着乳腺癌治疗领域的蓬勃进展,新药的上市与新兴适应症的获批不断拓宽着治疗选择。如,在CDK4/6i的应用上,包括近期的NATALEE试验在内的研究提示,CDK4/6i辅助治疗为绝经前HR+早期中、高复发风险乳腺癌患者带来明确获益[2]。因此,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辅助治疗带来的全身治疗与外科手术及放疗的局部强化都是构成患者临床获益的关键组成部分。
内分泌治疗“加码”
解析绝经前HR+早期乳腺癌强化的“升级之路”
邢泽宇教授:绝经前及围绝经期的这部分患者,绝大多数比较年轻,该类型的乳腺癌患者卵巢功能旺盛,其产生的雌激素刺激HR信号通路,是导致复发风险较高的重要因素。如何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强化治疗是临床上的重要课题,其策略之一便是OFS。OFS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早期通过卵巢切除术和卵巢放疗实现,到后来开始引入GnRHa药物,这些方式都能实现卵巢功能抑制。然而,卵巢切除术存在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如盆腔粘连)的可能;卵巢放疗则可能引起局部副反应,且对卵巢功能的抑制不总是完全的。鉴于这些考量,药物抑制已逐渐确立其在卵巢功能抑制中的主流地位。
临床上对于绝经前/围绝经期的HR+乳腺癌患者的治疗,首先需识别出其中中高危的乳腺癌患者。目前,对于这类风险人群的筛选,临床上多沿用St. Gallen共识投票提出的风险评估标准,例如存在淋巴结转移、Ki-67指数高、病理分级较高等。对于复发风险较高的中高危患者,我们必须采取强化的治疗策略。
升级治疗的方向几种,首先是联合模式的升级。我们看到,在他莫昔芬治疗基础上,SOFT研究证实加用OFS能显著降低患者复发率,确立了OFS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3]。随后,SOFT+TEXT联合研究进一步表明,OFS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的效果优于他莫昔芬加OFS[4]。为OFS的联合策略提供了更优化的选择。
目前,对于绝经前及围绝经期、中高复发风险的患者,我们建议采用OFS联合传统内分泌治疗,以达到更强的疗效。而对于这其中更高危的患者,如伴有淋巴结转移多、组织学分级高、Ki-67指数特别高等,我们还会考虑在传统方案基础上加用CDK4/6i靶向治疗,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另一关键升级在于疗程策略的“升级”。在GnRH激动剂(GnRHα)引入初期,其辅助治疗的具体疗程尚无统一规范,专家意见介于2-3年至5年之间。然而,基于现有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及最新临床指南推荐,5年的OFS被明确为核心治疗周期,尤其对于中高复发风险的患者。若患者对OFS耐受性良好,可考虑将治疗周期进一步延长2-5年[5]。
针对特殊患者群体,如对于原本围绝经期、后经5年OFS诱导已达绝经后状态的患者,我们建议后续接受AI 2-5年的辅助治疗;而对于高危复发且完成5年OFS治疗后仍未绝经的患者,为实现更深度的长期复发率降低,可考虑继续OFS联合AI或他莫昔芬治疗2-5年。
乳腺癌治疗的第三个升级是剂型的“升级”。对于传统的GnRHa药物,最常用的为戈舍瑞林。而长期以来,临床使用的戈舍瑞林采用植入剂型。然而,这种剂型在用药后21-28天左右,药物释放的稳定性可能不足[6-8]。现在,随着戈舍瑞林微球等改良剂型的出现,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持患者的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波动,从而实现更持久、稳定的治疗效果[6-8]。
综合来看,对于中高复发风险的HR+乳腺癌患者,通过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并适当延长疗程,目前已能取得非常不错的治疗效果。
兼顾乾坤,惠及深远
药物稳定、疗效、经济三大引擎驱动治疗“再”升级
邢泽宇教授:传统的植入剂,药物分散在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材料中。这种材料在降解后期容易崩塌,导致血药浓度波动较大,尤其在28天周期尾声,药物释放可能不稳定,易出现血药浓度大幅波动的问题[6-8]。此外,由于植入剂需要置入,注射针头相对较粗,需腹部皮下注射。
相比之下,微球剂型是将药物溶解或分散于球形或类似球形的高分子材料中。这种载体材料降解更为稳定,呈现逐渐降解的过程,能够实现药物平缓、缓慢的释放[6-8]。同时,由于是微球剂型,针头更细,能减轻患者疼痛感,并且可以在多个部位进行肌肉注射。这无疑大大拓宽了使用范围,提升了用药便捷性。
戈舍瑞林作为一种经典临床用药,其新型微球剂型与传统戈舍瑞林良好的治疗效果相结合,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治疗选择。
且这种新型戈舍瑞林微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已经过相关研究证实。一项对比戈舍瑞林微球与戈舍瑞林植入剂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微球剂型,传统植入剂的治疗失败率更高,且疗效趋势相对较弱[9]。这表明微球剂型具有更强的治疗效果、更高的稳定性及更低的失败率。基于这些显著优势,戈舍瑞林微球已获批为我国2.2类新药。
在OFS的临床应用中,药物费用始终是患者关注的焦点。过去,虽然戈舍瑞林植入剂,特别是其三月剂型,已享有乳腺癌医保报销资格。然而,长期治疗累积的费用依然构成一定经济负担。
而现在,获批2.2类新药的戈舍瑞林微球制剂迅速被纳入国家医保范畴。这一举措显著提高了戈舍瑞林微球的可及性,大幅减轻了患者的整体治疗费用压力,让患者能够安心接受治疗,免除了患者的后顾之忧。
总的来说,对于中危或高危复发风险的HR+乳腺癌患者,在卵巢功能抑制方面,我们现在有了戈舍瑞林微球这样极佳的新兴选择,且这一选择在经济上更具优势。从长远来看,它不仅有望降低患者的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更将为患者带来多重益处,可谓临床治疗优选,为HR+乳腺癌带来治疗升级。
[1]Wenyu Hu, Dongdong Xu, Nanlin Li, et al. Research Status of Systemic Adjuvant Therapy for Early Breast Cancer. Cancer Control. 2023 Oct 21;30:10732748231209193. doi: 10.1177/10732748231209193.
[2] 李俊杰.早期乳腺癌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的进展与展望.中国癌症杂志.2025;35(2):205-212.
[3] Francis PA, et al. J Clin Oncol. 2023:41(7):1370-1375.
[4] Pagani O, et al. J Clin Oncol. 2023 Mar 1;41(7):1376-1382.
[5]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早期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4, 34(3): 316-333.
[6]Li, Xuebing, et al. Materials Horizons 11.12 (2024): 2820-2855.
[7]Qi, Pan, et al. Molecular pharmaceutics 16.8 (2019): 3502-3513.
[8]Wang, **aoyi, and Diane J. Burgess.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178 (2021): 113912.
[9]邵喜英, 张清媛, 牛钊峰, 等 . LY01005 和诺雷得®治疗绝经前乳腺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J]. 中华肿瘤杂志, 2025, 47(4): 335-344.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