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淋巴瘤往往进展迅速,其中较为常见的亚型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以及套细胞淋巴瘤(MCL)等。这类患者易对常规化疗产生耐药性,且生存期较短。随着肿瘤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不断进步,靶向药物的问世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就目前情况来看,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已被证实对多种亚型淋巴瘤具有一定的疗效。而新一代 BTKi,如泽布替尼,其在药物分子结构方面进行了优化升级,进而显著提升了选择性,降低了非靶点抑制的可能性,成为患者“强循证,长守护”的优选治疗。
在即将到来的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上,有关泽布替尼治疗侵袭性淋巴瘤(例如MCL和DLBCL等)的相关研究进展备受瞩目,涵盖了其与新型药物联合在不同亚型中的疗效评估等内容。【肿瘤资讯】特别梳理了2025年EHA年会上关于新一代BTKi泽布替尼的关键研究进展,具体内容如下。
MCL篇
看点速递:泽布替尼作为新一代BTKi,在MCL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无论是在初治患者的诱导治疗,还是在复发/难治性(R/R)患者的挽救治疗以及后续的维持治疗中,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可管理的安全性。
PS1871:评估ZR方案诱导治疗±ASCT治疗初治MCL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前瞻性II期临床研究[2]
汇报人:曲昌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汇报时间:2025年06月14日
关键信息:前瞻性Ⅱ期研究旨在评估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ZR)无化疗方案联合或不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在初治MC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入组患者的中位年龄61岁,大多数患者具有中等风险的IPI评分、Ⅲ/Ⅳ期疾病和基因突变。在完成至少3个周期ZR治疗的39例患者中,33例患者达到CR,4例患者达到PR。3个周期后研究的总缓解率(ORR)和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94.9%和84.6%。在完成5个周期治疗的患者中,CR率为100%。研究中有8例患者继续进行ASCT。在15例患者中,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为86.7%。中位随访22.6个月后,2年OS率和PFS 率分别为100%和94.9%,中位OS和PFS尚未达到。研究中出现的所有毒性均为一过性和可逆的,未报告房颤或出血病例。
主要研究结论:基于以上研究结果,ZR无化疗方案在初治MCL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为这一群体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PS1893:单臂II期研究者发起试验——ZR2无化疗方案序贯免疫化疗治疗新诊断MCL患者[2]
汇报人:陈曦,浙江省肿瘤医院
汇报时间:2025年06月14日
关键信息:前瞻性II期研究旨在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和泽布替尼(ZR2)方案诱导治疗,序贯R-DHAP方案(利妥昔单抗、地塞米松、阿糖胞苷、顺铂)±ASCT巩固治疗,继以泽布替尼维持治疗,在初治MCL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在入组患者中,多数患者为IV期且骨髓受累。完成3周期ZR2诱导治疗后,研究的ORR为93.3%,CR率为73.3%,其中包括2例TP53突变和2例母细胞/多形性变异亚型患者。14例患者完成了全部诱导治疗,ORR为93.3%,CR率为86.7%。7例患者接受ASCT作为巩固治疗,其中5例开始泽布替尼维持治疗。6例未接受ASCT的患者均启动了泽布替尼维持治疗。1例高危患者在诱导治疗失败后短期内死亡,其余患者均未出现疾病进展。中位随访1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未达到,1年PFS率和OS率均为93.3%。在安全性方面,研究中常见的不良事件(AEs)主要为1-2级。共有2例MCL患者因AEs停止治疗,其余患者在未经历剂量限制性毒性的情况下继续治疗。
主要研究结论: 对于初治MCL患者,采用ZR2无化疗方案诱导,序贯R-DHAP方案±ASCT巩固,继以泽布替尼维持治疗的策略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可管理的安全性。
PB3182:单中心研究——泽布替尼作为MCL诱导治疗后维持治疗的疗效[3]
汇报人:王佳萍,宁波市第一医院
汇报时间:2025年06月12日
关键信息:研究旨在回顾性评估泽布替尼作为维持治疗在MCL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入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4岁。其中,12例患者为初治患者,7例患者为R/R患者。在初治患者亚组(n=12)中,4例患者接受了免疫化疗,8例患者接受了基于泽布替尼的方案作为诱导治疗。中位随访27.5个月,中位PFS和OS均未达到,1年PFS率为80.8%,1年OS率为90.9%。在R/R患者亚组(n=7)中,1例患者接受了免疫化疗,6例接受了基于泽布替尼的方案作为诱导治疗,其中2例患者在诱导治疗后接受了ASCT。中位随访47.5个月,中位PFS和OS均未达到,1年PFS率和OS率均为85.7%。研究中的AEs主要为1-2级。
主要研究结论:对于接受诱导治疗后的MCL患者,泽布替尼作为维持治疗方案是可行的,并具有可管理的毒性特征。
S234:泽布替尼联合新型BCL-2抑制剂索托克拉(BGB-11417)治疗R/R MCL可诱导高CR率[4]
汇报人:Raul Cordoba,Fundacion Jimenez Diaz大学医院
汇报时间:2025年06月14日
关键信息:研究探索了泽布替尼联合索托克拉(sonrotoclax)治疗R/R MCL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入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8岁,其中3例患者既往接受过BTKi治疗。中位随访16.2个月,索托克拉的最大耐受剂量未达到,选定320mg作为II期推荐剂量(RP2D)。研究的ORR为77.8%,CR率为62.2%。中位至CR的时间为6.7个月,89%的患者在数据截止时仍处于CR状态。在160mg和320mg扩展组中,CR率分别为53.8%和61.9%,ORR分别为76.9%和76.2%。3例既往接受过BTKi治疗且疗效可评估患者中,2例患者达部分缓解(PR)。在安全性方面,研究中40.8%的患者停用≥1种研究药物,8例患者因疾病进展死亡。研究中常见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共有2例患者因TEAE死亡。研究中未发生实验室或临床肿瘤溶解综合征(TLS),也未报告房颤/房扑或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主要研究结论:泽布替尼联合索托克拉治疗R/R MCL患者耐受性良好,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且在既往接受过BTKi治疗的患者中也观察到疗效。
DLBCL篇
看点速递:在本届EHA大会上将报告多项关于泽布替尼治疗DLBCL的研究结果,不仅覆盖了不同分子亚型、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群体,还探索了泽布替尼与化疗、其他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药物的创新联合方案,充分展示了泽布替尼在提升疗效、改善生存及保障安全性方面的显著优势。
PB3267:Pola-ZR-CHP方案治疗结外DLBCL患者的真实世界疗效[5]
汇报人:李彩霞,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汇报时间:2025年06月12日
关键信息:研究旨在回顾性评估泽布替尼联合Pola-R-CHP方案(维泊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泼尼松)作为一线或二线治疗在DLBCL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入组患者中,81.8%的患者为初治DLBCL,18.2%的患者为R/R DLBCL。所有患者均为晚期疾病,且存在结外累及。81.8%的患者IPI评分≥3,10例患者为non-GCB亚型,5例患者为双表达淋巴瘤,2例患者检测到TP53突变。所有患者均完成了至少1个周期的Pola-ZR-CHP方案治疗。在第3个治疗周期结束时,ORR为100%,CR率为33%。治疗结束时,ORR为66.7%,CR率提高至50%。所有TP53未突变的患者均达到缓解,而2例TP53突变患者中有1例出现疾病进展。中位随访6个月,期间2例患者发生疾病进展,2例患者死亡。预估的中位PFS为27.5个月,预估的12个月PFS率为66.7%。Pola-ZR-CHP方案总体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治疗相关的死亡事件。
主要研究结论:泽布替尼联合Pola-R-CHP方案在初治和R/R结外DLBCL患者中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可接受的安全性。
PF922:ZCR±CHOP 方案在初治双表达DLBCL(DE-DLBCL)前线治疗中展现出可喜的疗效[6]
汇报人:李志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汇报时间:2025年06月13日
关键信息: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泽布替尼联合西达本胺和利妥昔单抗(ZCR)±CHOP方案在初治双表达(DE)DLBCL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探索ctDNA动态变化作为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在C2评估时,研究的CR率为44.2%,PR率为41.8%。所有C2时达CR的患者在治疗结束(EOT)时均维持CR。在达PR/疾病稳定(SD)患者中,在EOT时的CR率为76.2%。最终EOT分析显示,研究的CR率为83.3%,ORR为88.1%。中位随访13.05个月,中位PFS尚未达到,1年PFS率为85.2%。分子谱分析显示,89%的基线血浆样本存在突变。29例患者C2后ctDNA分析结果显示,达CR患者的ctDNA阳性率更低(0% vs 41.7%)、突变负荷和最大变异等位基因频率(maxVAF)均更低。CR组与非CR组的ctDNA动态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且C2后的maxVAF是ORR的独立预测因素。在安全性方面,治疗总体耐受性良好,未出现非预期的安全性问题。
主要研究结论: 这项II期临床试验表明,ZCR±CHOP方案在初治DE-DLBCL患者中取得了优于历史R-CHOP数据的CR率,且毒性可管理。
PF923:ZR-CHOP方案一线治疗MCD亚型DLBCL[7]
汇报人:俞文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汇报时间:2025年06月13日
关键信息:研究旨在评估泽布替尼联合R-CHOP方案(ZR-CHOP)在初治MCD亚型DLBCL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50%的入组患者为III~IV期,76.3%的患者存在结外累及,47.4%的患者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84.2%的患者为non-GCB型。截至2025年2月10日,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了至少1个周期的ZR-CHOP治疗。在疗效可评估的患者中,ORR为94.1%,其中CR率为88.2%。在non-GCB亚组中,26例患者达CR和2例患者达PR。中位随访13个月,中位PFS和OS均未达到,预估的1年PFS率为89.7%,预估的1年OS率为96.6%。ZR-CHOP方案总体耐受性良好。
主要研究结论:泽布替尼联合R-CHOP方案对于初治的MCD亚型DLBCL患者是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选择。
PF943:Pola-ZR方案治疗初治DLBCL老年及体弱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8]
汇报人:任雨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汇报时间:2025年06月13日
关键信息:研究旨在评估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泽布替尼和利妥昔单抗(Pola-ZR)方案在初治DLBCL老年及体弱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并通过全外显子测序(WES)和RNA测序探索其分子特征及作用机制。入组患者中位年龄72岁,80.0%患者年龄超过70岁,73.3%患者IPI评分为 3-5 分,36.7%患者为GCB亚型,63.3%患者为non-GCB亚型。初步结果显示,3个周期Pola-ZR方案治疗后的ORR为92.9%,6个周期治疗后的CR率为68.4%。在强制预防耶氏肺孢子虫肺炎(PJP)的情况下,3-4级肺部感染发生率相较于研究者既往报告有所降低。治疗相关的白细胞减少症、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低,且均为1-2级。未观察到Pola剂量减少或停药情况。
主要研究结论:在本项前瞻性临床试验中,Pola-ZR方案在初治DLBCL老年及体弱患者中显示出初步疗效,且安全性可控。
总结
在本届EHA年会上公布的系列研究成果,从多维度、多层面深入展示了新一代BTKi泽布替尼在MCL和DLBCL治疗中的卓越疗效及良好安全性。无论作为无化疗诱导治疗方案的一部分,还是用于维持治疗,泽布替尼均表现出其作为“全球优选BTKi”的强大实力。这些“强循证”的临床数据,不仅为不同分期、不同亚型、不同身体状况的侵袭性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更优的治疗选择和“长守护”的希望,也进一步巩固了泽布替尼在淋巴瘤治疗领域的基石地位。展望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的不断深入,泽布替尼有望继续引领侵袭性淋巴瘤治疗迈向新的高度。
1. https://library.ehaweb.org/eha/2025/eha2025-congress/4160945/chang-ju.qu.zr.study.a.prospective.phase.ii.clinical.trial.evaluating.html?f=menu%3D6%2Abrowseby%3D8%2Asortby%3D2%2Amedia%3D3%2Ace_id%3D2882%2Amarker%3D5842%2Afeatured%3D19588
2. https://library.ehaweb.org/eha/2025/eha2025-congress/4160967/xi.chen.rituximab.lenalidomide.and.zanubrutinib.chemo-free.regimen.followed.by.html?f=menu%3D6%2Abrowseby%3D8%2Asortby%3D2%2Amedia%3D3%2Ace_id%3D2882%2Amarker%3D5842%2Afeatured%3D19588
3. https://library.ehaweb.org/eha/2025/eha2025-congress/4162255/jiaping.wang.zanubrutinib.maintenance.in.mcl.post-induction.a.single-center.html?f=menu%3D6%2Abrowseby%3D8%2Asortby%3D2%2Amedia%3D3%2Ace_id%3D2882%2Aot_id%3D31571%2Amarker%3D5845%2Afeatured%3D19588
4. https://library.ehaweb.org/eha/2025/eha2025-congress/4159311/raul.cordoba.combination.treatment.with.novel.bcl2.inhibitor.sonrotoclax.html?f=menu%3D6%2Abrowseby%3D8%2Asortby%3D2%2Amedia%3D3%2Ace_id%3D2882%2Aot_id%3D31571%2Amarker%3D5843%2Afeatured%3D19588
5. https://library.ehaweb.org/eha/2025/eha2025-congress/4162340/caixia.li.outcomes.of.zanubrutinib.combined.with.polatuzumab.vedotin.rituximab.html?f=menu%3D6%2Abrowseby%3D8%2Asortby%3D2%2Amedia%3D3%2Ace_id%3D2882%2Aot_id%3D31553%2Amarker%3D5845%2Afeatured%3D19588
6. https://library.ehaweb.org/eha/2025/eha2025-congress/4160328/zhi-ming.li.novel.zcr.28zanubrutinib.chidamide.rituximab29.chop.regimen.html?f=menu%3D6%2Abrowseby%3D8%2Asortby%3D2%2Amedia%3D3%2Ace_id%3D2882%2Amarker%3D5842%2Afeatured%3D19588
7. https://library.ehaweb.org/eha/2025/eha2025-congress/4160329/wenjuan.yu.zanubrutinib.in.combination.with.r-chop.for.previously.untreated.html?f=menu%3D6%2Abrowseby%3D8%2Asortby%3D2%2Amedia%3D3%2Ace_id%3D2882%2Amarker%3D5842%2Afeatured%3D19588
8. https://library.ehaweb.org/eha/2025/eha2025-congress/4160349/yuhong.ren.efficacy.and.safety.of.polatuzumab.vedotin.zanubrutinib.and.html?f=menu%3D6%2Abrowseby%3D8%2Asortby%3D2%2Amedia%3D3%2Ace_id%3D2882%2Amarker%3D5842%2Afeatured%3D19588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邓文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