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李惠平教授:畅谈乳腺癌靶向治疗国产化、多学科协作与人文关怀的三重突破

05月2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诊疗进展始终牵动着医学界与社会的神经。在我国,随着医疗技术的革新与医疗政策的优化,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正迎来历史性突破。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惠平教授,就乳腺癌靶向治疗国产化、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创新、医患沟通中的人文关怀,以及社会角色对患者治疗的影响等话题展开深度分享,揭示了我国乳腺癌诊疗从“技术突破”到“医疗公平”的全面升级路径。

李惠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医学博士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Anderson 学习2年
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共同组长和执笔人
《癌症研究与治疗》副主编

国产抗HER2靶向药物:打破治疗困局的“中国方案”

李惠平教授: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来说,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是新辅助治疗及复发转移治疗阶段广泛应用的基石药物,虽能显著延长生存期,但漫长的治疗周期会大幅增加医疗成本,而国产抗HER2靶向药物的兴起打破了这一僵局。以齐鲁制药的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安曲妥®)和帕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安赛珠®)为例,两者均通过三期临床研究证实与原研药疗效和安全性相当——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用于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三期临床研究显示,其与原研药在客观缓解率(59.7% vs 56.1%)和无进展生存期(8.3个月 vs 8.4个月)方面无显著差异;帕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在早期或局部晚期抗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三期临床研究中,与原研药的病理完全缓解率(43% vs 45%)也无显著差异。
 
从医疗经济学角度看,国产药物价格更具优势,能为患者和医保体系双重减负,尤其惠及治疗周期长、背负家庭与社会重任的年轻患者,不仅大幅降低治疗成本、提高药物可及性,还实现了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此外,国产生物类似药因近年研发生产,供应链、生产技术和设备更优,药物稳定性更高且受国际形势影响小,为患者长期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国产抗HER2靶向药物的质优价美,让医保减轻压力的同时实现了同质化治疗,边远地区患者也能与一线城市患者获得同质治疗方案,从单靶到双靶、从进口到国产的突破至关重要,标志着HER2阳性乳腺癌正走向精准可及的新时代,这既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医疗公平的重要里程碑。

MDT:构建乳腺癌诊疗的“立体作战体系”

李惠平教授:乳腺癌具有复杂的分子分型特征,即便当前医学界对该疾病已有较为深入的认知,仍存在部分病情复杂的患者,需采用更为精准的诊疗策略。在此背景下,MDT模式应运而生,成为实现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重要路径。乳腺癌MDT涵盖肿瘤内科、外科、放射治疗科、病理科、基因检测等多个领域,通过整合各学科专业优势,能够为患者制定更优化的治疗方案。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高效的学科沟通机制,确保诊疗信息在各学科间及时、准确传递,从而为临床决策提供全面依据。为夯实MDT模式的学科基础,通过开展规范化诊疗指南宣讲与培训,明确影像学、病理学、社会医学及心理学等学科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功能定位,推动单病种诊疗管理的标准化进程,切实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
 
我院在乳腺癌MDT实践中进行了创新探索,重点打造多学科联合门诊。该门诊突破传统MDT会诊在时间上的局限性,实现常态化接诊。患者通过预约,即可在同一门诊时段内获得外科、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的联合诊疗服务。各学科专家凭借专业特长,从不同维度对病情进行分析评估,进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种模式不仅优化了诊疗流程,实现了从初诊评估、新辅助治疗方案制定、手术决策到晚期治疗的全周期管理,同时也促进了学科间的知识融合与学术提升。通过持续优化MDT运行机制,我院致力于为复杂病情患者提供更科学、更精准的诊疗方案,不断提升乳腺癌综合治疗水平。

在专业与温度之间:做患者“战壕里的同行者”

李惠平教授:每天面对大量患者,尤其是外地来的患者,肩上的责任愈发沉重。我们既要保证治疗方案的专业性,也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鼓励,这是不小的挑战。在这片与病魔较量的战场上,既要像精密仪器般制定严谨专业的治疗方案,又要化作温暖的烛火,给予患者心灵慰藉,这无疑是场艰难的平衡艺术。
 
共情与引导是打开患者心门的钥匙,能为他们卸下沉重的心理枷锁。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参加HER2治疗临床研究的患者,由于是赠药,她不用担心经济负担,坚持治疗近十年。她曾说治疗时间太长有点烦,我就用高血压、糖尿病需要更长时间治疗来类比,化解她的焦虑。还有一位初诊时痛哭的患者,我告诉她“五年后你会觉得今天的眼泪不值得”,她很快平静下来,积极配合治疗。这些互动让我意识到,适当的共情和引导能极大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在这场双向奔赴的抗癌旅程中,患者同样是医者的精神支柱。有位患者化疗期间做了漂亮的美甲,我给她拍照并称赞她的状态,她的乐观让我深受触动。我们鼓励患者振作起来,因为现在药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副反应也小,完全可以在有生活质量的情况下长期生存。和患者像“战友”一样共同抗击肿瘤,让我们的工作充满意义。尽管高强度的工作让人身心俱疲,但每当看到患者带着好转的喜讯、满怀感激前来复诊,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与满足:这份“医”路坚守,意义非凡。

社会角色之重:乳腺癌治疗中的“隐形战场”

李惠平教授:“所有患者我们都要给她们最好的治疗。”这是我在科里常说的一句话。乳腺癌患者无论经济条件、社会身份如何,都应获得同等优质的诊疗服务。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只要提出的需求是科学问题,符合临床研究规范,我们都会积极帮助申请药物赠药、对接临床研究项目,切实帮助这类患者减轻治疗负担。
 
针对职场女性群体,我们在治疗中会特别考虑她们的个性化需求。有的患者因工作性质不希望化疗脱发,我们会调整治疗方案或采用减少脱发的技术;有的患者工作繁忙,我们就提供日间化疗服务,让她们当天完成治疗即可返回,还通过远程线上门诊减少其往返医院的次数,在保证规范治疗的同时尽量不影响她们的工作节奏。
 
乳腺癌治疗不是医生单打独斗的事。医生是直面患者的前线力量,但背后需要相关单位的科研支持、社会公益、媒体传播等多方协作。只有将患者的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纳入考量,构建全链条的全程管理体系,才能帮助患者不仅战胜疾病,还能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这需要我们关注治疗疗效之外的更多方面,比如减轻治疗副反应、降低治疗成本、帮助患者建立抗击疾病的信心,这些都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挑战。

结语

李惠平教授及其团队始终坚守职业操守,不因患者身份差异而区别对待,始终以专业态度为每一位患者制定最优方案,同时借助多方社会力量,让不同背景的患者都能在治疗中感受到尊重与希望。与此同时,随着以齐鲁制药为代表的国产抗肿瘤药物崛起,中国乳腺癌患者将迎来更多生机。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y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