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范卫君/沈露俊教授团队晚期肝癌治疗研究取得创新成果:全球首项肝动脉灌注免疫联合疗法前瞻性临床试验成果发表于《BMC Medicine》

05月19日

近日,范卫君/沈露俊教授团队开展的全球首个肝动脉灌注免疫药物联合靶向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前瞻性II期临床试验(Double-IA-001研究)成果正式发表于国际权威医学期刊《BMC Medicine》(Q1, IF=7.7)。该研究首次探索了肝动脉灌注FOLFOX化疗联合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及索拉非尼三联疗法在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C期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为晚期肝癌综合治疗策略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范卫君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介入治疗科主任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前任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放射介入治疗专家委员会候任主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组长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消融技术专家组组长
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
第八届“羊城好医生”

沈露俊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微创介入科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
亚洲冷冻消融学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2024 CCI 介入新锐
研究方向:1)基于大数据的动态诊疗算法,2)消融联合免疫治疗。在Rad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多项国家及省级科研基金资助。

开创动脉灌注免疫治疗新模式

本研究是全球首个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通过肝动脉灌注途径联合化疗与靶向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突破了传统全身给药模式,旨在通过局部高浓度药物递送增强肿瘤微环境免疫激活。研究共纳入25例BCLC C期患者,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ORR)达44.0%(基于mRECIST标准),疾病控制率(DCR)为64.0%。在入组的25例患者中,15例(60%)基线肿瘤直径>10cm,12例(60%)患者为高危患者,其中9例(36%)合并Vp4级门静脉癌栓(PVTT);值得注意的是,也纳入了肝功能Child Pugh评分8分和肿瘤负荷超过50%及肝外转移的患者。研究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案对于此类高危患者群体仍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后续联合疗法优化(如调整免疫药物种类或给药时序)奠定了基础。

安全性可控,为临床实践提供新选择

研究证实三联方案安全性总体可控,≥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6.0%,以淋巴细胞减少(52.0%)和转氨酶升高为主,未出现因不良反应导致的治疗终止。值得注意的是,肝动脉灌注卡瑞利珠单抗未引发急性不良反应,提示该给药途径的潜在优势及应用前景,尤其针对高危患者

《BMC Medicine》——开放获取的临床医学标杆

《BMC Medicine》是Springer Nature旗下旗舰医学期刊,致力于发表临床与公共卫生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涵盖转化医学、流行病学及创新疗法评估。其开放获取模式确保研究成果全球可及,2023年影响因子达7.7,位列JCR医学综合类Q1区,是国际同行评审的权威平台。

学术意义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为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HAIC+动脉灌注免疫药物+靶向”协同治疗的新思路,尤其为无法耐受高强度治疗或寻求转化手术机会的患者拓宽了选择。此项成果标志着肝癌动脉灌注免疫治疗从理论迈向实践,彰显了中国学者在肿瘤综合治疗领域的创新能力,为晚期肝癌患者特别是高危患者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径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awn

评论
05月19日
马利平
河南省肿瘤医院 | 放疗科
肝动脉灌注卡瑞利珠单抗未引发急性不良反应,提示该给药途径的潜在优势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