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聚焦结直肠癌骨转移:黎皓教授详解诊疗策略与地舒单抗临床价值

05月2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结直肠癌(CRC)作为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挑战。骨骼虽非结直肠癌最初转移的常见部位,但骨转移一旦发生,往往伴随着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乃至脊髓压迫等严重的骨相关事件(SREs),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因此,对结直肠癌骨转移进行及时诊断和有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对骨转移机制认识的深化以及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综合管理策略日趋成熟,其中,骨保护药物的应用已成为标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代靶向药物——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Denosumab)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在抑制骨破坏方面的显著疗效以及相对良好的安全性特征,为改善患者骨健康、优化治疗结局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为了深入解析当前结直肠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诊断评估流程以及包含地舒单抗在内的前沿综合管理策略【肿瘤资讯】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黎皓教授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分享其对于结直肠癌骨转移管理的深刻见解与宝贵经验。

黎皓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瑞金医院舟山分院肿瘤中心副主任
舟山分院肿瘤科执行主任医学博士
中华医学会肿瘤姑息治疗委员会青委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临床药学专科分会抗肿瘤专业学组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委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编委
2007-2008年赴美国纽约纪念史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MSKCC),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James Allison的免疫学实验室任访问学者,从事抗免疫检查点治疗的研究
主持或参与国家、市部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编著作4部
专业特长:消化道肿瘤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胃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研究

结直肠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晚发性与相对低发生率

黎皓教授:结直肠癌骨转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约为10%[1]。与乳腺癌、肺癌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常在诊断初期即可伴发骨转移不同,CRC的骨转移具有显著的晚发特点。

结直肠癌骨转移通常是疾病进展至晚期的表现,其发生往往继发于肝转移或肺转移之后。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原发或转移灶的肿瘤细胞侵入血管,经由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系统,并在骨微环境中成功定植与增殖,最终形成具有临床意义的骨转移病灶[2]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结直肠癌骨转移并非肿瘤初始诊断时的常见并发症,而更多被视为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一个相对后期的事件。对已发生远处转移,特别是肝、肺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应警惕骨转移的潜在风险。

影像学综合评估:指导骨转移个体化治疗决策

黎皓教授:尽管结直肠癌骨转移通常并非早期事件,但其潜在的临床影响,如疼痛及骨相关事件风险,要求临床予以充分重视。骨转移的诊断常始于临床警示信号,包括患者出现新发的、位置固定的、进行性加重的骨痛,部分病例中可在体表触及骨性异常凸起。

影像学评估在确诊和全面评价骨转移中扮演核心角色。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骨窗成像可清晰显示骨质破坏或成骨性改变。磁共振成像(MRI)因其卓越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精确界定骨皮质的完整性、病灶的具体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尤其对于评估脊柱等关键部位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全身骨扫描作为一项敏感的筛查工具,能够提供全身骨骼系统转移负荷的整体视图。

在制定治疗决策时,整合多模态影像信息至关重要。联合应用骨扫描提供的“全局”信息与MRI提供的“局部”精细解剖信息,有助于全面理解骨转移的分布、数量及具体病灶特征。这种综合评估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础,指导临床决定采取何种局部干预(如放疗、介入、手术)、是否联合或序贯全身性治疗,以及具体的治疗时机。

结直肠癌骨转移治疗:含地舒单抗的全身与局部整合策略

黎皓教授:对于结直肠癌骨转移,其整体治疗策略同样遵循与其他实体瘤骨转移相似的原则,核心在于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的有机结合。全身治疗层面,应用骨保护药物以抑制骨破坏、预防或延迟骨相关事件是核心环节之一。临床常用的骨保护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以及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地舒单抗因其引发急性期反应(如发热、寒颤等流感样症状)的风险相对较低,同时在抑制骨破坏方面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已成为重要的临床选择[3]。除骨保护药物外,由肿瘤内科主导的、针对原发肿瘤的系统性抗癌治疗,涵盖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手段,对于控制整体疾病进展同样不可或缺。

在充分的全身治疗基础上,还必须对特定的骨转移病灶进行细致评估,判断其是否引发疼痛、神经压迫症状或存在病理性骨折的高风险。依据这些评估结果,将选择性地联合应用各类局部治疗手段。这可能涉及由放射治疗科实施的局部姑息性或根治性放疗,由介入科执行的经皮骨水泥成形术(如椎体成形术)或局部消融治疗以稳定骨骼、缓解疼痛,或是由骨科进行的病灶刮除或切除、内固定术乃至关节置换等手术干预,用以处理已发生的病理性骨折或解除关键部位的压迫。因此,结直肠癌骨转移的有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高度依赖于不同专业领域专家的紧密协作与共同决策,通过科学整合全身与局部治疗策略,方能实现控制肿瘤、缓解症状、维持功能及改善生活质量的综合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正,许宋锋,刘恩瑞,等.中国结直肠癌骨转移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2020版)[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20,9(03):217-221.
2. 陆慧,朱伟.结直肠癌骨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24,44(4):214-217
3. Park HS, Chun YJ,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and KRAS muta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with bone metastasis. Sci Rep. 2020 Dec 3;10(1):21180.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ingsle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IRIS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