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聚焦神经内分泌肿瘤:如何实现疾病的长期稳定控制?

05月1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微信图片_20250310181451.jpg

近年来,神经内分泌肿瘤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公众与临床医生所认知。尽管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不及肺癌、胃癌、肠癌或肝癌等常见实体瘤高,但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包括磁共振、CT、B超以及PET/CT等检查手段的精细化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神经内分泌肿瘤被及时发现并纳入临床视野。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学者积极参与相关研究,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也在持续提升。尽管当前关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在临床实际中,该病仍属相对少见。这主要是因为其临床表现高度异质,诊断难度大,且常涉及如核素显像、核素治疗等特殊手段。因此,许多诊疗经验仍需通过具体病例不断积累和总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奥曲肽在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疗效。作为一种长效释放制剂,奥曲肽不仅实现了靶向递送,显著降低了治疗相关毒副反应,还为患者带来了“活得好、活得长”的治疗获益,体现了当前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从控制肿瘤向改善生存质量转变的趋势。这也标志着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正朝着更加精准、安全和个体化的方向发展。本次分享的两个病例分别来源于胸部和十二指肠,基本涵盖了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探索这一疾病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参考。

病例一

病例汇报:
蔡文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病例点评:
罗海宁教授 孝感市中心医院
李振宇教授 浙江省台州医院
陈静教授 嘉兴市第二医院

蔡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肿瘤内科 医学博士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 会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会员
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及省级基金课题、以第一及共同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CSCO全国消化道肿瘤病例越野赛冠军、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Gastroenterology及Frontiers in Immunology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31岁。
 
主诉:以“左肩疼痛1年”为主诉就诊。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
无殊。
 
查体:可扪及左锁骨上淋巴结,初诊全腹及胸部CT平扫可见多发占位。ECOG评分0分;体NRS评分4分(主要表现为胸腰部无法描述痛与肩部疼痛);BMl 18 kg/m2;BSA 1.43 m2

辅助检查:

全身PET/CT示左前上纵隔软组织肿块糖代谢异常增高;胰腺内糖代谢异常增高灶;腰椎骨质内肿块糖代谢异常增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块肿块糖代谢异常增高。行超声引导下左侧锁骨上淋巴结粗针穿刺活检术。初步诊断:小圆形细胞肿瘤,细胞核圆形较为一致,胞质中等偏少形态学倾向小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建议免疫组化进一步明确。免疫组化结果未回,患者要求尽早治疗行EP(依托泊苷+顺铂)方案化疗。7天后免疫组化回报:Syn +++,CgA +++,CK(AE1/AE3)+,S-100-,Vimentin -,TTF-1-,SSTR2-,SOX10-,Ki-67 20%,,核分裂象<20,符合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诊疗经过

图片1.png

患者接受EP方案化疗4次,复查影像学纵膈、胰腺、淋巴结及骨病灶均基本同前,疗效评价SD。患者认为化疗效果不佳且副反应明显。EP后半年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肿块未见明显增大。患者接受临床研究用药安罗替尼,用药3月后复查纵膈肿瘤略缩小。用药2年复查纵膈病灶略增大,肝脏多发新病灶目原病灶增大,评估PD。患者换用CapTem治疗两个周期,纵膈病灶增大、胰腺病灶增大且肝脏新发病灶,肿瘤标志物上升,评估PD。
 
为更好确定活检部位,对患者进行生长抑素&糖代谢双显像。根据双显像结果,选择患者前纵膈及骨病灶行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示(骨盆)少量骨组织,及严重挤压细胞,符合神经内分泌瘤,G2,请结合临床。免疫组化结果:CgA+,Syn+,Ki-67约10%+,SSTR2-,HE。(纵膈)见小圆细胞增生,符合神经内分泌瘤,G2,请结合临床。免疫组化结果:CgA+,Syn+,Ki-67约10%+,SSTR2-,HE。
 
患者换用索凡替尼治疗,3个月疗效评估缩小SD。索凡替尼治疗1年后复查,纵膈病灶稍增大;肝脏肿瘤增大增多,疗效评估PD。患者入组临床研究(VEGFR偶联PD-L1双抗),用药4周期后进展。

病例小结

本例患者在初次就诊时要求尽早治疗,遂接受了4个周期的EP方案化疗。然而治疗后病灶未见明显缩小,患者一度中断治疗。此后,随着我中心开展安罗替尼相关研究,患者成功入组并接受安罗替尼治疗,维持时间达两年。后续因纵膈及肝脏病灶进展,调整方案为CapTem联合化疗,希望进一步控制病情,但疗效欠佳。
 
之后改用索凡替尼治疗,病情一度稳定,维持时间逾一年。其后出现肝脏及胰腺新发进展,转入我中心另一项临床研究,接受了一种VEGFR偶联PD-L1双抗药物治疗,维持SD约两个月。最终,患者病情恶化,出现恶性心包积液。

专家点评
罗海宁
孝感市中心医院 肿瘤科 硕士研究生 主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会员
2023年于山东省肿瘤医院进修
主要从事于消化道肿瘤、乳腺恶性肿瘤及其他各种肿瘤的综合治疗、擅长于恶性肿瘤癌痛
的规范化治疗
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李振宇
浙江省台州医院 肝胆外科 首席医师 硕士 主任医师

台州市肝胆外科学会委员
近年发表SCI中华肝胆外科文章数篇、主持台州市课题一项
擅长肝胆胰疾病诊治及肝胆疾病手术、ERCP治疗

陈静
嘉兴市第二医院 肝胆胰外科病区 副主任医师

硕士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师从中科大一附院著名肝胆外科专家李建生教授
擅长肝胆胰肿瘤的诊治、普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在Pios One、Int J Oncology、Int JExpMed及中华外科杂志等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SCI论文4篇、参与2013年国自然基金面上项目“Nodl调控肝癌生成拟态分子机制及其在预测肝癌复发转移中的作用”研究、主持完成院级培育项目一项、及主持进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一项

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被认为是“冷肿瘤”,可选择的治疗方案相对有限。本例患者的整体治疗过程虽经历了多次方案更替,治疗依从性也并非十分理想,但其总生存期仍较为可观,体现出一定的治疗成效。患者初期接受了4个周期的EP方案治疗,后因依从性问题中断治疗约半年,肿瘤进展后开始应用安罗替尼治疗。值得一提的是,安罗替尼在该患者中维持了两年的疾病稳定期,提示其作为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NET中的应用价值,疗效基本达到预期。
 
此后,患者因病灶再次进展改用CapTem方案,后续又尝试了索凡替尼治疗。从临床经验来看,索凡替尼在胰腺来源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也有较好的疗效,且副反应相对可控。尤其在足量给药时,治疗效果往往优于减量使用。最后,该患者还成功入组一项临床研究,获得了新的治疗机会。
 
综上所述,该病例在神经内分泌瘤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提示我们在治疗路径有限的背景下,合理利用现有靶向药物和临床研究资源,仍有可能实现较长的疾病控制。对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罕见亚型,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推动新疗法的发展,从而为患者带来更长久的生存获益。

病例二

病例汇报:
周伟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病例点评:
刘喜武教授 湖南省人民医院
周颖珂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汪海虹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肖华教授 湖南省人民医院

周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博士 消化肿瘤外科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CSCO等多项课题、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青年编委、中华实验外科等多本杂志审稿专家
湖北省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委员
兼秘书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外科分会委员
湖北省肿瘤医学质控中心胰腺癌质控委员会成员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女,73岁。

病情简介:2003年体检行肝脏B超检查发现肝脏多发占位。进一步检查提示胃小弯十二指肠肝脏占位性病变(未见资料),行肝左外叶切除术+肝右叶肿瘤切除术+胃大部十二指肠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肝脏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原发病灶为胃来源可能。术后定期复查CT检查提示肝内外多个混合性病灶,遂于2004年3月、2008年4月、2012年5月、2013年1月、2014年4月、2015年5月多次行肝脏转移瘤栓塞及微波治疗。
 
2016年7月将2003年手术蜡块重新切片染色,报告提示:十二指肠及肝肿物形态基本一致,瘤细胞中等大小,胞浆丰富红染,部分核偏位,核仁不明显,核分裂不易找到,瘤细胞呈巢团样分布,肝血管内见大量的瘤栓,十二指肠内瘤细胞浸润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免疫组化提示Syn(+),Cga(-),SSTR强阳性,Ki-67:1%。
 
诊断:
 
十二指肠NET G1并肝脏多发转移。

诊疗经过

该患者自2016年至2019年间接受长效奥曲肽治疗,剂量为每月一次、每次30毫克。根据2016年到2019年间的CT复查结果显示,患者肝脏转移灶稳定,未见明显变化,处于SD状态。自2019年7月起,患者停用了长效奥曲肽,随后疾病出现进展。影像学资料显示,从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肝脏转移灶呈逐步增大趋势。
 
2021年9月,患者接受肝动脉栓塞术(TAE),术后自2021年11月起开始口服索凡替尼治疗。尽管2022年3月的影像复查提示肝脏病灶有一定程度进展,患者仍持续使用索凡替尼。自2021年11月至今,患者未中断口服索凡替尼治疗,从随访影像结果来看,肝脏病灶在过去近三年的时间内总体维持在SD,未见明显进展。

病例小结

本例患者为一例病程长达20余年的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后期主要因肝脏转移灶而接受进一步治疗。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进展较为缓慢,整体预后相对良好。即便出现肝转移,在现阶段多种可选治疗手段的支持下,患者的生存期依然可以显著延长。

图:转移性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内科药物治疗选择-2025CACA.png

图:转移性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内科药物治疗选择-2025CACA

本病例也提示,对于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合并肝转移的患者,肝脏介入治疗(如肝动脉栓塞)联合内科系统性药物治疗(如靶向治疗、长效奥曲肽等)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疗策略,能够在延缓病情进展的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专家点评
刘喜武
湖南省人民医院 肝胆外科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湖南省老年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抗疫先进个人、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手术视频大赛三等奖
专攻肝胆胰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重症胰腺炎、胰腺肿瘤等胰腺疾病
在医学核心期刊及SCI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参与国家级及省级课题研究三项

周颖珂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Mayo Clinic博士后
湖北省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委员
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ance rResearch、Cance rLetter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CSP青年编委

汪海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肿瘤中心主治医师 博士

以第一或共一作者的身份在Hepatology、Cell Reports Medicine、Oncologist等发表多篇SCI论文
主持国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
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

肖华
湖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主任医师 临床医学博士

国际胃癌学会会员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外科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委会委员
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外科学专委会委员兼秘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肿瘤药学杂志编委
主持及参与国自和省自等课题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astric Cancer、Int JSurg、Ann Surg Onco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和湖南医学科技奖各一项

相较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预后整体更为良好,这与其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密切相关。即便出现肝转移,对于G1或G2级别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仍有望超过50%。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肿瘤负荷较大或进入较晚分期,患者预后将明显恶化。
 
在治疗策略方面,对于局限期的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首选方案依然是以切除为主的局部治疗,包括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尤其对于肿瘤直径小于1cm、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病变,内镜治疗可获得较理想的效果。而对于不能手术切除或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通常需采取多学科协作下的综合治疗策略。
 
一线治疗中,长效奥曲肽等生长抑素类似物在抑制病灶进展方面已被广泛证实有效,从本病例中亦能观察到其长期维持治疗带来的显著疗效。此外,对于伴有肝转移的患者,介入治疗联合内科药物治疗的综合模式,在延缓病情进展、延长生存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总的来说,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仍需依赖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药研发的持续推进,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多、更精准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长期获益。

总结

随着体检手段的普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检出率显著上升。然而,尽管发现得越来越早、越来越多,神经内分泌肿瘤本身仍具有较高的复杂性。首先,神经内分泌肿瘤属于一种可发生于多种器官的系统性肿瘤,常见的发病部位包括胰腺、胃肠道,甚至肺、肝等多个脏器,具有明显的“全身多发”特征。其次,神经内分泌肿瘤在诊疗过程中面临分期复杂、分级多样的问题。根据肿瘤的增殖活性、生物学行为以及分子特征等指标,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被分为多个不同亚型,这也意味着不同患者在就诊时的病情差异较大。一部分患者的肿瘤仍处于局限期,可考虑手术切除;而另一些患者则已出现远处转移或肿瘤表现出高度异质性,使得治疗策略更具挑战性。这两例病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提示我们合理利用现有的治疗药物,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仍有可能实现较长的疾病控制。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木子李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y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