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IGCC | 陈晓锋教授:“靶免化”三联展现前景,TALENT研究推动晚期胃癌治疗新路径

05月2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 年 5 月 7 日至 10 日,第 16 届国际胃癌大会(IGCC)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上,江苏省人民医院束永前教授、陈晓锋教授团队的TALENT研究入选口头报告,展示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与XEL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可喜成果。该三联方案不仅显著提高了客观缓解率(ORR),在PD-L1低表达人群中同样有效,还具备良好的安全性。


【肿瘤资讯】采访了本研究的第一作者陈晓锋教授,深入解读研究设计思路、关键疗效数据,并展望基于免疫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期特邀专家——束永前 教授

束永前 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二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
苏州市立医院肿瘤中心主任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主任
江苏省肿瘤精准诊疗医学创新中心主任
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
连续三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22年“全球顶尖10万名科学家”排名第163名
中国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复发与转移 / 化疗专业委员会主委
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肿瘤精准医学诊疗专业委员会主委

本期特邀专家——陈晓锋 教授

陈晓锋 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毕业于吉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胃肿瘤中心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研究院 临床医学中心  主任
 江苏省人民医院 GCP机构办/临床研究病房  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  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委会  委员
 江苏省整合医学研究会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主编临床研究专著4部,发起了二十余项IIT临床研究
 在STTT, JITC, Medcomm, JHEP reports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第一/通讯)

Q1:TALENT研究采用替雷利珠单抗、安罗替尼联合XELOX化疗的三联方案一线治疗胃癌患者。这一治疗组合的设计思路是什么?是否有前期的基础研究或临床数据支持其协同作用机制?

陈晓锋教授:TALENT研究的设计思路,确实建立在前期临床研究的数据基础之上,同时也结合了我们自身的临床经验。

首先,在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治疗联合方面,包括REGONIVO在内的多项研究已显示出二者联合的协同作用。我们的研究采用了替雷利珠单抗与安罗替尼和化疗的联合方案,其中的替雷利珠单抗作为结构优化的PD-1抑制剂,能够激活T细胞抗肿瘤活性;安罗替尼作为多靶点小分子抑制剂,可通过调控VEGFR和FGFR信号通路,增加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的浸润,同时减少免疫抑制细胞如Treg的比例,从而提升免疫活性;而化疗不仅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可能通过释放肿瘤抗原增强免疫应答。

其次,临床实践中,束永前教授很早就观察到部分胃癌患者在接受化疗联合免疫一线治疗时疗效并不理想,但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安罗替尼,结果发现肿瘤迅速缩小。这进一步提示抗血管生成的小分子靶向药可能显著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基于上述研究基础和临床观察,我们设计了TALENT研究,探索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胃癌一线治疗中的协同作用。非常欣喜的是,该研究确实展现了良好的疗效。目前,这种“免疫+化疗+抗血管”的治疗模式已在多种肿瘤类型中得到探索,包括肺癌、胆道癌等,均显示出较好的结果,说明该治疗策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临床推广价值。

 Q2:从研究结果来看,这种三联方案在晚期胃癌患者中展现出了怎样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当前免疫联合化疗的标准治疗方案相比,哪些关键指标的改善最具临床意义?

陈晓锋教授:TALENT研究首先关注的是治疗的安全性。即在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小分子TKI,我们需要评估患者是否能够耐受,以及是否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本研究中,我们先是对安罗替尼进行了剂量爬坡探索,分别为8mg、10mg和12mg。总体来看,患者对各剂量均具有良好耐受性。最终,我们确定12mg安罗替尼联合标准剂量的替雷利珠单抗及XEL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作为扩展阶段的推荐剂量。

在有效性方面,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0.8%,未确认的ORR更是高达84%。两者之间的差距主要源于部分疗效显著的患者未能按时接受后续检查或治疗,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部分患者因无法到院复诊,导致部分应被确认的缓解数据缺失。若排除这些因素,预计确认的ORR应超过75%。这一ORR明显优于以往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结果,后者多为50%~60%。此外,我们的研究中共有9例患者实现转化手术治疗,其中部分患者达到了病理完全缓解(pCR)。转化手术和病理缓解的实现,意味着这些患者有望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和更高的长期生存率。

另外,在本研究中约50%的患者PD-L1表达(CPS)小于1,我们观察到,在这部分患者中仍能达到超过65%的ORR,且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数据亦表现良好,提示对于CPS<1的患者,可能应该考虑“化疗+免疫+抗血管生成”的治疗模式。对于CPS≥1的患者,该方案的ORR更高,超过80%。研究的中位PFS约为9个月,优于既往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约7个月的结果。虽然受疫情影响,部分PFS数据丢失,但整体结果仍显示出一定的改善。

当然,我们也期待这一三联模式能在未来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坚实的治疗依据。

Q3:TALENT研究为晚期胃癌一线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当前,免疫治疗已成为胃癌基础治疗之一,尤其是替雷利珠单抗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显著提升了临床可及性。在此背景下,您认为未来基于免疫治疗的胃癌研究,还有哪些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

陈晓锋教授:基于多项大型Ⅲ期研究的积极结果,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晚期胃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替雷利珠单抗已覆盖胃癌一线全人群并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显著降低患者用药负担,提升了临床可及性。作为一款经过结构优化的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在全球多中心的RATIONALE-305研究中,其疗效与安全性均获得充分验证,质量已获得国际认可。这也是我们在TALENT研究中选择以替雷利珠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的原因之一。

免疫治疗在胃癌领域的广泛应用,正不断激发出更多创新探索。我认为,未来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新的分子标志物的发现与应用。目前PD-L1 CPS是化疗联合免疫治疗重要的疗效预测指标。此外,MSI-H等生物标志物也可筛选潜在获益人群。在此基础上,我们仍需识别更多可靠的生物标志物,精准定位适合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推动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第二,整合多组学数据,优化疗效预测模型。既往的研究多基于单一靶点,未来应加强基因组、免疫微环境等多维度数据整合,构建更加科学的疗效预测模型。例如,在TALENT研究中,我们结合了二代测序的基因检测结果与免疫微环境数据,进行了三类亚群分析,发现其中一类患者的治疗获益最为显著。对于疗效不明显的亚型人群,我们也希望能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疗策略。通过这一系列分析,我们期望构建更优的分型体系——无论是分子分型、免疫分型,还是其他联合分型——以实现更精细的人群划分,进一步优化治疗决策。

第三,联合治疗策略的优化与前移。随着胃癌分子分型的深入,实际治疗中的组合策略也将更加复杂。举例来说,若患者同时HER2阳性、CLDN18.2阳性及PD-L1 CPS阳性,我们应如何组合用药?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此外,手术、放疗与系统治疗之间如何协同,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方面。

第四,推动治疗策略向早期阶段前移。以日本为例,其早期胃癌诊断率较高,患者肿瘤负荷相对较低,预后更佳。我国尚需加强早筛和早诊体系建设。同时,也要将晚期治疗中验证有效的标志物和靶点,应用于早期人群,进一步提高根治率和长期生存可能。

综上,胃癌免疫治疗的未来充满潜力,围绕人群筛选、机制研究、治疗优化及前移策略,仍有大量值得深入研究的空间。

江苏省人民医院在原有分科基础上,整合相应科室资源成立了专病治疗中心。胃癌中心也是其中之一。胃癌中心的成立既有利于患者的就医,一站式解决临床问题,也更有利于胃癌的研究发展。目前,中心已经在早期、中期和晚期肿瘤的临床治疗和转化研究中进行了布局,未来也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现。


责任编辑:Lin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邓文普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