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肺癌是发病率与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精准化治疗时代的到来,多学科诊疗(MDT)可为肺癌患者提供更准确和适合的诊疗方案,实现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时,国家为提升肺癌诊治水平,建立的肺癌诊疗质控体系,对提高肺癌治疗整体效果、改善肺癌患者长期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近年来,肺癌靶向治疗进展显著,ALK抑制剂不断迭代更新,这使得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不断延长,ALK阳性NSCLC已然进入了慢病管理时代,诊疗过程需要更为精细化的管理。【肿瘤资讯】特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宋启斌教授分享MDT在肺癌领域的诊疗现状,针对我国肺癌质控领域的成果与挑战发表真知灼见,同时针对ALK阳性NSCLC如何提升患者治疗和管理分享其多年的临床经验与心得。其中新一代ALK抑制剂伊鲁阿克获批ALK阳性NSCLC一线适应证已有一周年,又逢该适应证纳入国家医保支付范畴,值此双重利好之际,特请宋启斌教授对于ALK抑制剂伊鲁阿克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寄语和点评。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 主任 兼肿瘤学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第五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专家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肺癌诊疗指南》专家组成员
国家癌症中心肺癌质控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第五届理事会 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兼总干事
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常委兼胸部肿瘤分会副主委
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常务理事
CSCO老年肿瘤专委会副主委,肺癌、大数据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常委
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ESCO)理事长兼肺癌专委员会主委
武汉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主委
放眼未来,探讨肺癌MDT诊疗的现状及未来
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为晚期肺癌患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个性化的治疗体系,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肺癌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您作为倡导肿瘤多学科诊疗发展的全国领军人物,请您谈谈肺癌多学科综合诊疗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哪些?
宋启斌教授:众所周知,肺癌在我国抑或全球范围内均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瘤种。肺癌诊疗涉及诸多学科,诊断相关的学科如影像学、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等;治疗相关的学科涵盖呼吸内科,胸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等。此外还包括康复学科、护理学科及营养学科等。由此可见,为了给肺癌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构建以肺癌患者为中心的MDT诊疗体系势在必行。
MDT诊疗模式在国外早已广泛开展。在国内,其发展历程也有迹可循。最初,孙燕院士倡导综合治疗理念,2008年我国开始推行MDT诊疗模式试点。如今,国家癌症中心已将MDT诊疗模式推广至包括肺癌在内的其他实体肿瘤的诊疗过程中。这一模式能够依据患者的分期、病理类型、发展趋势、分子学改变,同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指南要求,并借助代谢组学、影像学、基因组学及大数据分析等,为患者制定最适宜的诊疗方案,无疑是一种极具优势的诊疗模式。
目前,在我国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中,MDT诊疗模式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县域医疗机构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相关学科尚未完成亚专科划分,MDT模式的推广存在一定差距。针对这一现状,国家推行了17个癌种的单病种管理,通过线上线下帮扶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加强医院间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以及举办学术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宣传MDT诊疗理念、流程和要求。目前,国家癌症中心以及王洁教授领导的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正积极推动这一肿瘤诊疗模式的普及,鼓励先进单位带动欠发达地区开展MDT诊疗工作,相信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MDT诊疗模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以湖北为例,其积极贯彻国家肺癌单病种质控管理要求,结合本省癌症重大疾病防控行动,在县域及以上医院建立了肺癌MDT诊疗体系,即肺癌中心,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精准化诊疗服务。如今,MDT诊疗模式已贯穿肺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预防以及后期管理等全病程,形成了 “防-筛-诊-治-康” 的全程管理模式。随着MDT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肺癌单病种相关工作的不断开展,相信该诊疗模式定将为我国癌症患者,尤其是肺癌人群将带来生存获益,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提出的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的目标助力。
助力规范与精准,肺癌质控的工作成果与挑战
目前,国家为提高肺癌标准化诊疗水平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提升肺癌的防治效果和诊疗质量。您作为国家癌症中心肺癌质控专家和肺癌领域著名专家学者,能否谈谈我国在开展肺癌质控方面所做的成果和挑战?
宋启斌教授: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旨在全方位提升全体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实体肿瘤的规范化诊疗成为关键一环。其中,肺癌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国家卫健委推出了13个质控指标,涵盖TNM分期率、病理学诊断率、术中的淋巴结清扫率以及分子靶点诊断等,这些国家考核的关键指标,极大地提高了肺癌规范化诊疗水平。为进一步规范肺癌诊疗行为,国家卫健委还颁布了《肺癌诊疗指南》,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更为科学、统一的标准。
此外,各医疗机构通过开展指南巡讲、组织学术活等一系列举措,使我国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已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在湖北省等区域层面,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满意度与安全感,且相关工作仍在持续深入推进。相信通过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肺癌质控有望取得更佳成效。
在肿瘤防控体系建设方面,许多机构积极响应,纷纷建立肿瘤防治中心和肿瘤质控中心,湖北省各地、市、州也积极跟进,有力地推动了诊疗行为的规范化。然而,肺癌诊疗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部分地区对肺癌诊疗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后续,需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与医疗机构管理者高度重视,投入充足资源,并组建专业工作专班。
另一方面,地区差异和资源分配不均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诊疗工作的均衡开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正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完善诊疗体系,培养专业人才,为从事肺癌诊疗的工作人员提供更多学习最新医学诊治策略的机会,弥补基层单位资源不足的短板,提升质控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在肺癌质控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我国许多农村患者能够在当地接受治疗,实现了分级诊疗。而且通过肺癌质控,部分县域医院亦具备了相当的诊疗能力。此外,通过上下联动,部分患者有机会参与临床研究,这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使其享受到前沿的医疗技术,有效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总体而言,我国在肺癌质控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不懈努力,以期持续提高肺癌患者的诊疗质量,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率。
长生存时代,ALK抑制剂在ALK阳性NSCLC“慢病化”中的管理之道
目前,ALK阳性NSCLC患者已是不容忽视的一类人群。随着高效的ALK抑制剂的诞生,ALK阳性晚期NSCLC已经向“慢性病”转化。您认为应该如何做好晚期ALK阳性NSCLC治疗在长期“慢病化”管理?在临床实践中,您对于靶向治疗药物的使用有何心得与体会?
宋启斌教授: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肺癌领域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尤其是在ALK通路方面。ALK变异被称为“钻石突变”,对于携带这一突变的肺癌患者群体,通过规范化诊疗和全程管理,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甚至可达8~10年。这意味着,ALK 阳性NSCLC已实现了慢病化的转变。对于ALK阳性患者,精准选择靶向治疗药物,能够极大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
ALK抑制剂的合理应用:目前,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不断推陈出新,一代克唑替尼,新一代如塞瑞替尼、阿来替尼、洛拉替尼,以及后起之秀伊鲁阿克等,这些药物的相继问世,使得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中位OS显著延长,药物可及性更多。尤其是ALK抑制剂被纳入医保,使得患者的个体化选择进一步增加。但是由于这些ALK抑制剂的结构各异,其毒性反应、药理作用和价格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排兵布阵”才能取得最理想的OS就显得尤为重要。
既往,对于ALK阳性NSCLC一线先行化疗,如今临床遵循“好药先用”的治疗原则,疗效优异、安全性良好的ALK抑制剂成为首选。此外,精准治疗,检测先行,ALK阳性患者治疗前应先行病理组织活检,这是实现精准治疗的重要基础。
毒副反应管理:尽管靶向药物的毒性相较于化疗药物更低,但仍然会引发不良反应。因此针对不同患者,临床需要实施有效的毒性管控措施。不同的ALK抑制剂其不良反应也各有特点,如视力障碍、胃肠道不适、水肿、皮疹以及肝毒性等,治疗过程中要及时处理和管控,必要时还需调整用药方案,以确保患者在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保障治疗的安全性。
建立完善的随访系统:构建“防-筛-诊-治-康”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通过有效地跟踪和管理患者,在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给予合适的治疗指导,从而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
重视MDT:MDT 诊疗体系对于提高肿瘤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选择治疗药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药物经济学、药物可及性、是否纳入医保、临床指南推荐及医生对药物的熟悉程度等,以此为患者筛选出最适宜的治疗药物。此外,药物毒副反应的管控、耐药问题的处理等,都需要肿瘤多学科团队的协作。
强化患者教育:通过线上科普讲座、线下科普讲座,床边宣讲等方式,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肺癌治疗策略的认识水平,增强患者对肺癌治疗期间产生的副反应了解,以期患者在居家治疗期间能谨遵医嘱、按时复查、及时就诊和勿擅自停药,做到医患联动,从而提高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对于临床实践中应用ALK抑制剂的心得和体会,由于不同的ALK抑制剂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临床上应在精准靶向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如耐药性、脑转移、药物耐受性等因素,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重视不良反应管理,因为有效地管理药物的毒副反应,才能够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以新一代国产高选择性ALK抑制剂伊鲁阿克为例,它不仅展现出更强的抗肿瘤活性,不良反应也可能较同类产品更低,成为临床上的优选。对于能够高效入脑的药物,在治疗中可能会出CNS反应,这也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的体育活动、均衡的饮食和良好的睡眠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引领新篇章,伊鲁阿克为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一线优选
伊鲁阿克是ALK抑制剂中后起之秀,2024年是伊鲁阿克具有突破性成果的一年,除了一线适应症获批外,一线治疗的关键数据也在国际会议中进行了更新。恰逢伊鲁阿克获批治疗晚期一线ALK阳性NSCLC患者恰逢一周年之际,能否请您谈谈伊鲁阿克的获批对于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治疗的意义?
宋启斌教授:伊鲁阿克获批上市的时间相较于国内外同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相对滞后,但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它的获批无疑为治疗方案增添了新的选择。作为国产原研药,伊鲁阿克在ALK阳性NSCLC的治疗中无论是一线数据,还是二线数据,对比一代TKI克唑替尼均展现出显著的优效性。
III期INSPIRE研究评估了伊鲁阿克对比克唑替尼一线治疗ALK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该项头对头研究结果令人振奋。由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的数据显示[1],伊鲁阿克组的中位PFS高达45.9个月,远超国外同类产品,克唑替尼对照组的中位PFS仅为14.6个月。36个月两组的OS率分别为81.3%和75.8%。对于基线伴有脑转移的ALK阳性晚期NSCLC亚组患者,两组的中位PFS为26.3个月 vs. 11.1个月。该项大样本III期研究充分证实,对比克唑替尼,伊鲁阿克一线治疗ALK阳性NSCLC能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获益。
当前,正值伊鲁阿克获批一周年,又逢其成功被纳入医保,这不仅为ALK阳性晚期NSCLC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还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的可及性,惠及更多的肺癌人群。特别是对于县域地区的ALK阳性患者,伊鲁阿克纳入医保,也使该部分人群也能够更易接受新一代ALK抑制剂的规范治疗。综上,伊鲁阿克一线治疗可使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获得接近4年的PFS,这在全球同类研究中都是非常突出的数据,甚至在脑转移治疗方面更展现出独特优势,相信伊鲁阿克这款极具潜力的优秀药物未来必将造福更多患者。
1. Y.Shi, J.Chen, R.Yang, et al. Update of the INSPIRE study: iruplinalkib versus crizotinib in ALK TKI-naïve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ALK+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2024 ESMO,1278P.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