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年会”于上海成功召开。会议期间,【肿瘤资讯】有幸采访到我国结直肠癌诊疗领域的权威专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蔡教授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深入剖析了当前直肠癌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对外科技术创新方向提出了独到见解,并就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发展分享了宝贵经验。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大肠外科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前任主委
CSCO肿瘤营养专委会主委
CSCO大肠癌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MDT专委会副主委
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大肠癌专委会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主委
复旦大学大肠癌诊治中心主委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大肠癌的学科首席专家
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
直肠癌规范化诊疗与同质化推动
蔡三军教授:规范是结直肠癌治疗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否做到规范是保证治疗质量最基本的方法。规范性诊疗在国内已有15到20年的推广历史,它涵盖了规范性的预防、诊断、治疗计划设计、治疗、随访以及社会心理关爱六个方面。其中,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与临床关系更为密切。事实上,规范的治疗计划设计尤为关键,过去重视不足,如今逐渐被关注。所谓规范计划设计,是指在明确诊断后,需讨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是否先行手术?是否先行放疗或化疗?何时手术?术后如何治疗?这些都需要整体设计,才能决定最终的治疗效果。
规范性诊疗在中国推广近20年,许多基层医生已朝此方向努力,但规范度仍远远不够。规范的基础是遵循指南,如果严格按照指南执行——术前检查、手术切除范围、术后化疗方案等——就能较好的5年生存率。然而,由于条件限制或对规范的理解不足,实际操作中常出现偏差。
近十多年来,我在数百次会议上强调,规范性诊疗的重要价值在于用最简单的方法取得很好的效果。照着规范做,无需额外发明,只需认真学习并执行,就能提高5年生存率,实现诊疗同质化。省级、市级、县级医院的水平可以接近,尽管手术能力存在差异,但在治疗计划设计、药物应用、放疗和手术标准方面,可以做到均匀一致。因此,规范化治疗仍是当前必须强调的重点,每一位年轻医生和主诊医生都应认真践行,以实现整体生存率的提升。
外科创新: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
蔡三军教授:既往外科是肠癌治疗的唯一方法,1990年以前,患者的生存基本依赖手术。但90年代后,放疗、化疗、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和内镜治疗等学科的发展,明显提高了肠癌的生存率,减少了创伤并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尽管如此,外科至今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外科仍需进步,主要方向包括微创技术、器官保留和综合治疗。微创并非仅指切口最小化,而是追求创伤总和最小化。器官保留则是多学科进步的体现,通过肿瘤退缩甚至完全消退,使手术范围缩小或避免手术成为可能。外科医生需在此领域投入更多努力,确保该手术的患者得到标准治疗,同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新时代的外科医生必须紧跟发展,积极参与综合治疗,包括术前转化治疗、新辅助治疗等。如果外科医生仍停留在传统的“大刀阔斧”模式,未来必将被淘汰。
多学科诊疗团队建设的升维思考
蔡三军教授: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在肠癌的诊断、治疗计划和治疗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时,团队需要一名主导者,可以是外科医生、内科医生、放疗科医生或其他学科的医生。关键在于谁能够真正掌握肠癌综合治疗的理念并管理好团队。
理论上,外科医生应成为MDT的领导者,因为90%的诊断依赖外科,且5年生存率主要靠外科手术。但如果外科医生不学习、不了解化疗、放疗、病理和影像学的最新进展,就无法有效领导团队。只有对其他学科的进步了然于胸,才能组织好团队,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
MDT不仅有助于治疗计划的设计,还能促进团队知识进步,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方向、制定计划。因此,MDT在治疗、教育和研究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一个医院缺乏优秀的MDT团队,其在肿瘤治疗领域很难取得突出成就。
排版编辑:xiao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