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在春意盎然的蓉城成都,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委员会权威指导,四川省肿瘤学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携手主办的POST-ENETS CSCO神经内分泌肿瘤前沿论坛暨SCS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年会顺利召开。
会议伊始,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曹丹教授主持下,华西医院党委副书记申文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白春梅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梁后杰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续宝教授致开幕辞。专家们高度肯定了近年中国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在诊疗技术、索凡替尼靶向治疗、规范化与国际化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强调了通过会议加强协作、推动规范诊疗、让精准医学惠及更多患者的重要性,并赞扬了华西医院MDT团队的贡献。专家们祝贺大会召开,期待会议能汇聚智慧,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在开幕式后,举行了“不同凡享2025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比赛项目启动仪式”。该环节旨在搭建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分享和深入探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典型及疑难病例,促进临床医生间的经验交流和学术碰撞,从而提升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整体诊疗水平。
第一篇章·学术前沿 巅峰论道
2025年ENETS大会研究进展
会议的第一篇章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依荷芭丽·迟教授进行主持,她强调ENETS大会在推动全球神经内分泌肿瘤基础、临床及转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期待本环节能有效传递其前沿进展与临床启示。
随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洁教授主持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曹丹教授概述了2025年ENETS大会关于神经内分泌肿瘤(NEN)治疗的最新进展。在神经内分泌瘤(NET)方面,针对NET G3的卡博替尼与索凡替尼显示良好疗效成为亮点;COMPETE研究则进一步确证了PRRT在GEP-NET中的关键作用。在神经内分泌癌(NEC)方面,一线治疗重点转向探索化疗联合免疫新策略;二线治疗中,白蛋白紫杉醇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在肺外NEC取得突破性疗效,但BEVANEC研究对含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的局限性提出了警示。此外,针对新靶点的药物探索也展现了应用前景。
聆音察理,2025年ENETS病理诊断进展
随后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纪元教授的主持下,中日友好医院罗杰教授分享了2025年ENETS大会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诊断进展。她强调区分NET G3与NEC仍是核心挑战,主要因形态学及Ki-67指数重叠。法国专家会诊网络模式通过提高疑难病例诊断准确率,为此提供了解决思路。研究亮点方面,Ki-67分级界值(5%/10%)的优化探索、AI在Ki-67判读中的应用价值以及PD-L1克隆选择对预测免疫疗效的重要性值得关注。罗教授最后呼吁建立更多专家会诊中心,以促进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和准确性。
游刃有余,2025年ENETS外科治疗进展
在山东省立医院卢俊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亮教授分享了2025 ENETS大会胰腺NET(pNET)外科治疗进展。对于小型pNET(<2cm),基于其较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早期根治性手术正取代观察等待成为更受推荐的策略。对于广泛转移性pNET,肝移植联合胰腺切除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根治性尝试被重点讨论,其疗效与米兰标准的关系需结合患者情况个体化考量。刘教授强调,个体化评估与MDT协作是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的基础。
大咖论道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柯能文教授主持的讨论环节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胡涵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马虹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怡晖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于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仵正教授围绕NET诊疗展开了深入探讨。
第二篇章·研精覃思 博采众长
精准时代,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全程管理与前沿探索
第二篇章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恩孝教授主持。他首先回应上节讨论,呼吁建立全国性协作网络以优化罕见病诊疗,随后盛赞以索凡替尼等研究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原创研究已改变指南、走向世界前沿,并对本环节青年才俊们的精彩报告与主持表示期待。
随后在中日友好医院谭煌英教授的主持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丽杰教授分享了胃肠胰NET(GEP-NET)全程管理与前沿探索新进展,指出该领域进展与挑战并存。关键进展包括传统生长抑素类似物(SSA)在辅助治疗中的新探索;PRRT方面,新型核素拮抗剂铽-161的潜力得以显现;靶向治疗中,索凡替尼表现突出,多项相关研究结果发布,例如其在NET G3中的应用探索,同时多项以索凡替尼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初步结果也显现出良好获益。此外,替莫唑胺联合卡培他滨的经典化疗方案地位依然重要;免疫治疗则更多聚焦于高TMB/MSI等潜在优势人群。新型药物的研发也为未来治疗带来更多可能。
见微知著,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前沿进展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白玉贤教授的主持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胤瑛教授探讨了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PPGL)的前沿进展。PPGL的高遗传特性(高达35~40%)及其对基因筛查必要性的提示是关键。治疗新进展中,靶向药索凡替尼潜力显著(ORR 27.3%,DCR 100%),且安全性可控,相比之下卡博替尼联合免疫疗效不佳;PRRT亦显示一定作用。结合ENETS最新研究,吴教授强调PPGL诊治需MDT指导下的个体化策略,索凡替尼等新治疗选择亟待更多大样本研究验证。
求同存异,神经内分泌癌前沿进展
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建军教授的主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贾茹教授深入探讨了NEC的前沿进展。贾教授强调NEC与NET G3在基因突变谱上存在差异,且不同原发部位突变频率各异。化疗方面,依托泊苷联合铂类仍是一线主要策略。靶向治疗和PRRT展现出一定潜力,但需优化方案。免疫治疗单药疗效有限,联合治疗成为热点。贾教授最后指出,NEC异质性高,病例有限,亟需多中心合作临床研究探索更有效策略。
大咖论道
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陆明教授主持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郝静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李志虎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玮教授、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吴峻立教授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殷飞教授对NET/NEC治疗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处之泰达,TKI药物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探索
在四川省肿瘤医院卢进教授主持下,北京协和医院程月鹃教授探讨了TKI类药物在NET治疗中的新进展。她强调抗血管生成TKI(如舒尼替尼、索凡替尼)地位重要,疗效已获临床研究证实。其中,索凡替尼凭借其广泛覆盖不同来源NET及较高的ORR备受关注,并在胸腺NET中表现尤为突出。此外,索凡替尼联合TAE、化疗或SSA等策略也展现出提升疗效的潜力。
大会总结
上午会议最后,北京协和医院白春梅教授进行总结。她强调,面对NET的复杂性,需结合指南与经验探索个体化药物治疗;联合治疗虽是热点,但须明确适用人群以平衡疗效和毒性反应;新药与PRRT带来希望,仍要审慎选择治疗时机与患者以达最佳疗效。
第三篇章·知行合医 协力共赢
成竹在胸,胸部神经内分泌在肿瘤规范治疗及研究进展
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农教授主持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修宇教授报告了胸部NET的规范治疗与研究进展。蔡教授指出,免疫治疗在胸部NEC中的有效率偏低,是当前治疗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亟需探索新策略。报告重点介绍了针对最常见的胸部NET亚型——SCLC的前沿治疗探索,包括靶向DLL3、以及ATR抑制剂联合化疗等新型策略,这些研究虽为SCLC治疗带来新希望。
胰腺来源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分享与讨论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宇红教授的主持下,山东省肿瘤医院姜玉勃教授分享了一例55岁男性G2期pNET(VIPoma)伴肝/淋巴结转移病例。该患者既往多线治疗效果不佳,后续通过整合SSA、靶向药物、化疗以及肝脏局部介入(TACE)等多手段的综合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病例引发了与会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烨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磊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夏泠教授和云南省肿瘤医院谢琳教授的热烈讨论,专家们共同指出,优化此类复杂NET患者管理的关键在于实施MDT协作下的高度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
纵隔来源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分享与讨论
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赵达教授的主持下,围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晓芬教授分享的一例复杂晚期纵膈NET病例的后续治疗挑战,包括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梁婷婷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鑫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婧华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志强教授探讨了优化诊疗策略。专家们建议通过完善激素检测、重视初诊病理诊断、并根据肿瘤生物学行为变化适时再活检以持续优化诊断。治疗方面,则重点讨论了早期放疗、早期索凡替尼、全身联合局部治疗以及替代化疗方案(如雷替曲塞)等多种个体化策略的应用潜力。讨论共同指向,针对此类疑难病例,需不断优化诊断流程并灵活运用多学科手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胸部来源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分享与讨论
在陆军军医大学路军特色医学中心李梦侠教授的主持下,针对北京协和医院由婷婷教授分享的一例高龄肺NET长生存病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芹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毛晨宇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日雄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红梅教授进行了深入点评,并围绕早期诊断、治疗选择与时机、动态监测及肺类癌特异性等分享了宝贵见解。
副神经节瘤病例分享与讨论
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刘自民教授的主持下,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罗鲜樟教授分享了两例罕见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病例,展示了索凡替尼在SDHB缺失的复发转移患者(症状缓解但病灶反应不一)和巨大肿瘤侵犯血管患者(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缩小、获得手术评估机会)中的应用价值。随后四川省肿瘤医院陈永昌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黄莎教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苏方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刘锐教授在讨论环节中肯定了索凡替尼的疗效,并对局部放疗、术后维持治疗及后续治疗选择等综合管理思路进行深入讨论。
大会总结
会议尾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依荷芭丽·迟教授对专题讨论进行了总结。她肯定了讲题与病例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促进了深入交流,特别提及了对罕见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热烈探讨。迟教授强调此类肿瘤病理机制复杂(如假性缺氧驱动型等),SDHB缺失提示遗传性高,需重视基因筛查与家族史。她认为此次实战讨论深刻揭示了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的复杂性,也展现了未来研究的广阔空间。
排版编辑:xiao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