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健康促进会发起的“希愈纪”2024血液肿瘤临床思维菁英show项目自2024年6月启动以来,踊跃出许多血液肿瘤领域优秀的病例,本系列旨在通过摘取出该项目突出病例,使更多的临床医师更快、更便捷的学习血液疾病诊疗相关知识,促进血液疾病个体化和全程规范治疗,帮助更多血液肿瘤患者获得获得创新前沿的诊疗方案,造福更多患者。本文分享一例多线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经验体会,详情如下。
病例简介
患者信息
一般资料:患者男,49岁;
主诉:因“右侧胸壁疼痛一个月”于2016年9月入院;
现病史:一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右侧胸壁疼痛,疼痛间断性发作,乏力,无咳嗽咳痰,无发热,当地发现贫血,肺CT提示多发骨质破坏,前往附属医院进一步检查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予以VRD治疗,期间出现肺炎、周身皮疹,抗炎后前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既往史:既往健康,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病史;
查体:一般状态较差,轻度贫血外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双侧胸壁对称,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
WBC 4.48×10⁹/L,HGB 105g/L,PLT 231×10⁹/L;
生化:ALB 38.2g/L,GLB 69g/L,转氨酶、胆红素正常,ALP 45U/L,LDH正常,β²-MG 2.0mg/L,血糖、校正血清钙正常,BUN、CREA:正常;
免疫球蛋白定量:IgG 48g/L(7-16g/L),血kappa 15.7g/L(1.7-3.7g/L);
尿本周蛋白:kappa 13.5mg/L(0-7.1mg/L),lambda 正常;
血尿免疫固定电泳:提示IgG单克隆免疫球蛋白、kappa轻链型;
骨髓象:(髂前)骨髓Ⅲ级,成熟浆细胞占9%;(髂后)骨髓Ⅱ级,原始、幼稚浆细胞分别占1%、3%,成熟浆细胞15%;
FCM:9.4%(占有核细胞)细胞为恶性单克隆浆细胞,表达CD138+CD38+CD56+Kappa+lambda-CD19-CD20+CD117-CD7-;
染色体:46,XY [15];
MM-FISH:RB1、IgH、P53、D13S319、1q21均阴性;
肺CT:双肺间质性改变,胸椎、肋骨、胸骨、肩胛骨见局限骨质密度减低区,部分层面右前肋形态不规则,骨质致密;
骶椎MRI:左侧髂骨骨体、腰3、腰4及骶1椎体信号异常,考虑骨破坏;
颅脑X线:头颅少许穿凿样改变;
HBV、HCV、TP、HIV:(-);NT-proBNP:正常;
肿瘤系列:阴性;
心电图、EF:正常;
临床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IgG k型(DS)ⅢA期、(ISS)Ⅰ期、(R-ISS)Ⅰ期、mSMART分层-标危
多发骨质破坏
双侧肺炎
治疗经过
一线治疗:VRd方案(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1个周期,治疗期间出现肺炎,周身皮疹,给予抗炎、脱敏等支持治疗,考虑不能耐受来那度胺,暂停该药;
巩固治疗:2016.9-2020.4,患接受以PI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Vd、Vd+Flu,VAd),治疗期间反复肺炎、自觉乏力,免疫学指标有所好转,骨髓浆细胞<5%,但流式细胞MRD未达阴性。患者不同意自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020.6,患者出现右下肢疼痛,步态异常,核磁可见多发骨破坏,骶髂关节CT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物,HGB:83g/L,病情反复;
二线治疗:2020.6,予以VPd方案(硼替佐米/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右下肢疼痛减轻,后间断巩固VPd方案治疗,共六次,病情稳定;
2022.1,患者出现乏力,全血细胞减少的症状,WBC 2.51×10⁹/L,HGB 61g/L,PLT 89×10⁹/L,需要输血;
2022.2,患者尹腰腿部疼痛返院复诊,骨髓检查示原幼浆细胞占92%,流式免疫残留54.07%;同时仍不愿意移植;
三线治疗:予以DVd方案(达雷妥尤单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第2个周期治疗后血液学疗效评估为微小(MR),器官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第4个周期治疗后血液学疗效评估为疾病稳定(SD),器官疗效评估为缓解稳定,后患者因医保报销原因至外院继续治疗,但未按规定疗程进行,在自觉疗效良好后便自行停药;
2023.4.10,患者右上肢疼痛半个月,骨髓象显示原始浆细胞占8%,成熟浆细胞占19%,免疫分型示18.4%(占有核细胞)细胞为恶性单克隆浆细胞;
四线治疗:予以DKd方案(达雷妥尤单抗/卡非佐米/地塞米松),1个疗程后患者上肢疼痛略好转;
2023.5.20,患者上肢再次疼痛伴麻木,右上肢为重,伴双下肢麻木;
五线治疗:2023.6.16,予以D-XKd方案(塞利尼索/达雷妥尤单抗/卡非佐米/地塞米松),1个周期后患者上肢麻木及疼痛有所减轻;
2023.8.2,患者上肢麻木较前好转,无肢体疼痛;颈椎硬膜下占位明显消退;
2023.10(治疗后),患者无上肢疼痛及麻木,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复查骨髓象示未见原始幼稚及成熟浆细胞;
2024.2,疗效评估为VGPR,患者无周身疼痛及麻木;复查骨髓象示未见原始幼稚及成熟浆细胞;
后续维持治疗:以提高缓解深度为目的,目前每三个月采用D+K+d+塞利尼索,现状态良好,无明显不适主诉,免疫指标和影像学均较好。
总结
MM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进行性疾病,获得更深缓解和更长生存是MM的治疗目标。不同机制药物联合治疗是MM未来的治疗策略,塞利尼索和多种药物如泊马度胺、卡非佐米及Dara联合,机制不重叠且具有协同性,给患者多种选择。同时,塞利尼索耐受性好,无显著脏器毒性和累积性毒性,无黑框警告。体弱、高龄、高危细胞遗传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亦可获益。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ni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