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希愈纪|病例分享:无惧难关,塞利尼索联合方案治疗一例合并有肺动脉高压的MM患者可带来显著疗效

2024年12月1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由北京健康促进会发起的“希愈纪”2024血液肿瘤临床思维菁英show项目自2024年6月启动以来,踊跃出许多血液肿瘤领域优秀的病例,本系列旨在通过摘取出该项目突出病例,使更多的临床医师更快、更便捷的学习血液疾病诊疗相关知识,促进血液疾病个体化和全程规范治疗,帮助更多血液肿瘤患者获得获得创新前沿的诊疗方案,造福更多患者。本文分享两例CAR-T细胞疗法治疗后复发多重耐药MM的治疗经验体会,详情如下。

病例简介

患者信息

一般资料:患者女,65岁;

主诉:“双手握拳困难2月,季肋区季腰背部疼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关节疼痛,握拳困难,未治疗。1月前季肋区腰背部疼痛,就诊于辽宁省肿瘤医院,行PET-CT检查:双侧肩关节、双侧肘关节、双侧髋关节及双侧腕关节糖代谢增高,胸膜弥漫性密度增高,视野内皮下及肌肉间隙弥漫性密度增高伴多发结节,糖代谢增高,甲状腺双叶糖代谢增高,口底部糖代谢增高,双肺散在条缩影,糖代谢未见异常,纵膈及双肺门淋巴结糖代谢增高,进一步完善血生化指标发现存在单克隆球蛋白血症,今为系统治疗入我科。病来无头晕头痛,无胸闷气短,无腹痛腹胀,饮食睡眠欠佳,二便如常,近2月体重下降10余斤;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无传染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查体:36.1℃,P:109次/分,R:18次/分,Bp:122/67mmHg。一般状态差,神志清楚,营养中等,贫血貌,睑结膜苍白,周身皮肤未见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骨压痛(-)。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触诊无压痛,肝胆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ECOG评分2分;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3.68109/L,HGB 69g/L,PLT 36710⁹/L;

生化:TP:94g/L,ALB:27g/L,GLB:67g/L,Cr:258umol/L,UA:527umol/L;

LDH:124U/L,b-MG:25.72mg/L;

免疫球蛋白:IgG:53.16g/L,IgA:<0.24g/L,IgM:0.29g/L;

血清游离轻链:λ1410mg/L,κ42.3mg/L,λ/κ 33.3;

尿游离轻链:λ15700mg/L,κ130mg/L,λ/κ 120.76;

血清蛋白电泳:r区域可见单克隆条带,M蛋白:57.6%;

免疫固定电泳:λ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G型阳性;
尿本周氏蛋白:阳性(+);

凝血四项:未见明显异常;

BNP:158.pg/ml;

24小时尿蛋白:1.243g/24h(尿量1000-1500);

心电图:窦性心律;

心脏超声:主动脉退行性变,左室舒张功能正常,静息状态下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正常;

肺CT:双侧多发微小结节,双肺慢性炎症改变;双肺陈旧性改变,胸壁软组织多发絮状影;

肝胆脾超声:肝实质回声粗糙;

腰椎MR:腰椎L1椎体楔形变,腰椎椎体骨质内信号欠均匀,L1-L4椎体内可见多发斑片状长T1、短T2信号影;椎体边缘可见骨质变尖;髓核T2信号减低,部分椎体边缘凹陷,L2-L3为著,椎间隙大小不一;L3-S1椎间盘纤维环轻度向后方突出。考虑:多发椎体改变,占位性病变待除外,伴L1椎体病理性骨折可能大。腰椎退行性变,部分椎体髓核压迹。L3-S1椎间盘轻度突出。

胸椎MR:椎体边缘骨质增生。T5椎体小圆形、T7、T9-10椎体斑片状、T11椎体类圆形、T12椎体、椎弓根及棘突多发低信号影;T7-11椎体变扁,T7椎体后下缘及T10椎体后上缘突入椎管,硬膜囊受压,椎间盘未见明显突出与膨出征象,脊髓形态、信号无异常。T6下椎体下部横条状低信号。考虑:胸椎退行性变。T6-11椎体压缩性骨折,T7、T10水平椎管变窄。T5、T7、T9-12椎体/附件多髓瘤可能大。

颅骨DR:颅骨内多发小圆形低密度灶,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细胞形态学:原始+幼稚浆细胞占39.6%;

流式免疫分型:P3占7.5%,主要表达CD38, CD138, cLambda, BCMA, CD56, CD200,但CXCR4, cKappa, CD19, CD20, CD22, CD10, CD81, CD28, CD34, CD3, CD4, CD8, CD5, CD7, HLA-DR均为阴性,为恶性克隆浆细胞(占总浆细胞的97.5%);

FISH检测:正常染色体核型,未见高危遗传学因素

临床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λIgG型

DS分期Ⅲ期B亚型,ISS分期Ⅲ期,R-ISS分期Ⅱ期,mSMART 2.0中危;

髓外病变(骨旁,皮肤肌肉)?

治疗经过

初始诱导治疗(无移植意愿,肾功不全):VPd方案(硼替佐米、泊马度胺、地塞米松);同时予以地舒单抗治疗骨病;1个周期治疗后疗效评估为达到疾病稳定(SD),M蛋白为38.7%;

在第2周期引入达雷妥尤单抗(D-VPd方案),同时予以地舒单抗治疗骨病;

第5个周期治疗后疗效评估为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M蛋白为0%;但患者出现指尖轻微麻木的症状,遂换用D-Pd方案(达雷妥尤单抗、泊马度胺、地塞米松);

然而,患者在第8个周期治疗后,患者再次出现乏力的症状,M蛋白为0.8%,免疫固定电泳可见微小条带,遂再次予以患者D-VPd方案;

在第10个周期治疗后,患者仍乏力,同时出现四肢麻木疼痛感加重;M蛋白为3.2%,免疫固定电泳示λ型游离免疫球蛋白IgG阳性,遂换用D-XPd方案(达雷妥尤单抗、塞利尼索、泊马度胺、地塞米松);

在第12个周期治疗后疗效评估为VGPR,M蛋白为0%,免疫固定电泳为阴性;鉴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肺动脉高压,随后将治疗方案调整为XP方案(塞利尼索、泊马度胺),症状得到好转,后续予以D-XP方案维持治疗。

总结

塞利尼索联合方案可为前线有PIs,IMiDs及CD38单抗等多药暴露的MM患者带来良好获益,增强RRMM患者的疗效,同时安全性良好。但基于本例患者合并有肺动脉高压,因此在维持方案的选择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thil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L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