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聚焦乳腺癌免疫进展,群策群力谋研究思路——愈见新力量-乳腺癌中青年专家国际交流学院第五期成功举办

01月2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为进一步提升乳腺癌诊疗水平,促进乳腺癌领域的深入交流,“愈见新力量-乳腺癌中青年专家国际交流学院”系列栏目重磅推出。2024年12月26日,第二季第五期会议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莹莹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主持,汇聚乳腺癌领域多位知名中青年专家,聚焦早期及晚期乳腺癌的免疫治疗进展,梳理免疫治疗策略改变,分享研究者发起研究(IIT)的开展要点,旨在为中青年专家提供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开拓研究思维,探讨乳腺癌治疗的前沿课题。

微信图片_20241226142550.jpg

微信图片_20241226135705.jpg

2024年乳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洁琼教授首先盘点了2024年度早期及晚期乳腺癌免疫治疗重磅研究。早期乳腺癌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已经进入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时代,多项研究继续显示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作用。CamRelief研究显示和单纯新辅助化疗相比,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可将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从44.7%提升至56.8%。I-SPY 2.2研究探索了Dato-DXd联合度伐利尤单抗新辅助治疗的疗效,显示免疫阳性患者pCR率达到“毕业”阈值。A-BRAVE研究使用Avelumab治疗新辅助治疗后有残留病灶或高风险早期TNBC患者,显示3年无病生存(DFS)率无显著改善,但是总生存(OS)和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DFS)均显著改善。NASAP B-59研究显示阿替利珠单抗加入新辅助治疗并继续辅助治疗未带来无事件生存期(EFS)的改善。

晚期乳腺癌中,KEYNOTE-355研究树立免疫联合化疗在TNBC中的标准一线治疗地位,新型联合方式及在其他亚型中的探索正在积极进行。MORPHEUS-pan BC研究中,阿替利珠单抗+戈沙妥珠单抗的客观反应率(ORR)达到76.7%,缓解组观察到CD8+T细胞浸润和基质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比例更高的趋势。NRG-BR004研究探索了紫杉类+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或安慰剂一线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作用,然而无进展生存期(PFS)改善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免疫毒性方面,多项研究显示免疫毒性整体发生率较低,而经过免疫治疗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更高,需要特殊关注。免疫联合治疗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因此需要全程监测,早诊早治,做好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管理。

从理论到实践,如何开展IIT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蕾教授结合开展IIT研究的具体经验,分享了临床研究的重点因素和注意事项。传统药物临床研究为Ⅰ期、Ⅱ期、Ⅲ期的“线性”模式,而目前临床研究模式逐渐发生改变,如开始更多探索分型标志物指导及新模式,采用主方案研究,在一个试验框架内对多种试验药物和/或多种肿瘤类型同时进行评估。

IIT研究是以好的科学问题为出发点,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最好可持续系列,利用药物、转化、患者、人员资源进行。范蕾教授结合复旦TNBC精准治疗系列IIT研究、针对HR+HER2-亚型的SNF系列临床研究等,阐述了短中长线IIT研究目标,实施要点和成果,并总结研究各阶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应建立稳定的临床研究队伍,依靠信息提醒功能,多学科一体化模式,院内建立精准肿瘤中心等举措保证研究顺利开展。

讨论环节

乳腺癌免疫治疗进展和未来方向

福建省肿瘤医院宋传贵教授表示除了TNBC外,免疫治疗在腔面型和HER2阳性型乳腺癌中也在积极进行探索,将揭示免疫治疗在乳腺癌中的更多应用场景。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佩芬教授表示乳腺癌中,免疫治疗还存在很多盲区。例如在HER2阳性患者中开展的NRG-BR004研究不能简单称为失败研究,需要分析死亡具体原因,精准选择患者,规避不良反应。同时探索HER2阳性等“冷肿瘤”是否存在免疫激发机制。因此免疫治疗大有可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兴睿教授认为免疫治疗发展迅速,特别是PD-1抗体新辅助治疗数据更优。而NASAP B-59研究提升pCR,但未带来EFS的改善,有一定的临床启示。刘洁琼教授认为NASAP B-59研究的失败可能和药物有一定关系,PD-L1和PD-1抗体的机制和疗效本身存在差异。

徐莹莹教授表示免疫治疗已经走入乳腺癌的治疗中,KEYNOTE-522研究取得良好结果,需要探索降低化疗强度是否可行。A-BRAVE研究带来临床启示,需要继续明确使用RCB分层后是否可使治疗更为精准,同时应探索最佳强化治疗时间。CamRelief研究则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临床研究开展经验

宋传贵教授分享IIT研究开展经验,指出在开展临床研究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临床研究体系建设的优势,并在探索临床试验如何更好地指导实践。

傅佩芬教授认为临床研究的开展应根据各个中心的水平资源等力所能及进行研究,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

徐莹莹教授认为开展临床研究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通过平台促成中国大型研究在国际研究闪耀,不断发展。

从淋巴结角度谈微环境对免疫疗效的影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墨之教授从淋巴结角度分享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机遇和挑战。肿瘤引流淋巴结处于转移和免疫的十字路口。靶向淋巴结的传统疗法前置可能导致免疫治疗失败。早期TNBC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可显著获益,而IMpassion030研究中免疫辅助治疗为阴性结果,可能是新辅助治疗增强对肿瘤抗原的全身免疫。

基于TREND试验的转化研究显示CD21+FDC细胞介导转移淋巴结响应免疫治疗后的结构重建,化疗联合PD-L1抑制剂治疗可改善转移淋巴结中Breg介导的免疫耐药,在转移淋巴结切除前启动免疫治疗可得到超越淋巴结本身的获益。同时,新辅助免疫治疗后减少淋巴结切除安全可行,而过度清扫淋巴结可能影响免疫治疗疗效。淋巴结为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生存拖尾效应提供记忆T细胞储备。

因此,引流淋巴结为肿瘤免疫治疗带来机遇,可能有助于发现免疫治疗的最佳应用阶段,辅助获益人群的选择。但是新辅助免疫治疗中淋巴结的影像学评估需要新标准,新辅助后淋巴结保留程度如何抉择,转移淋巴结响应免疫治疗的机制等问题也提出新的挑战。

讨论环节

淋巴结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宋传贵教授表示淋巴结同时具有抑制和促进肿瘤转移的作用,非淋巴器官的B或T细胞组成的淋巴结构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反应中具有作用。肿瘤抗原的存在非常重要,可刺激免疫器官成熟。相信淋巴结相关研究领域中会有成果,指导局部放疗代替腋窝淋巴结清扫或化疗增敏免疫微环境等的应用。

傅佩芬教授表示既往从功能保护和减少并发症方面考虑腋窝操作,而免疫中的作用带来新的提示。对于肿瘤免疫亚型的鉴别十分重要,免疫富集型肿瘤中保留淋巴结可能更为重要。

李兴睿教授认为免疫治疗的作用点是免疫细胞,因此眼光不应局限于肿瘤的改变,也应注意免疫细胞的改变。可以开展基础研究印证免疫治疗对引流淋巴结的作用。

李俊杰教授则提出问题,如引流区免疫细胞占比相对较低,对全身免疫反应是否具有重要影响,淋巴结阳性肿瘤是否对免疫治疗是否更敏感等,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找到答案。

结语

会议最后,李俊杰教授进行会议总结,表示本次会议深入探讨乳腺癌免疫治疗最新进展,IIT研究的开展及淋巴结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交流带来认知突破,激发更多想法。并感谢各位专家的辛苦付出,并期待未来具有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Hed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wa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1月30日
李云龙
磐石市医院 | 乳腺外科
学习前沿知识,获益良多,谢谢分享。
01月24日
程海花
三原县医院 | 消化内科
卡瑞利珠单抗效果相当好
01月24日
李晓红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内科
早期乳腺癌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已经进入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