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加坡国立癌症研究院医学合作

2024年12月2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医学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医学领域的国际合作越来越重要。中外医学交流可以促进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高医疗水平,癌症等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及治疗效果,促进医学研究的发展。在今年7月杭州举办的肿瘤免疫杭州会夏季论坛(乳腺癌专场)暨浙江省乳腺癌筛查培训会议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与新加坡国立癌症研究院在乳腺癌领域医学合作展开深入的交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为国内知名的医疗机构在乳腺癌的临床诊疗和科研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就。作为亚洲领先的癌症研究机构的新加坡国立癌症研究院则在乳腺癌的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领域具有深厚的实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建教授、杨明丽主任与新加坡国立癌症研究院Bin Tean Teh教授就发挥各自的优势、协调利用资源,共同推动乳腺癌的研究、治疗和预防工作等多个方面展开交流。以下为访谈的具体内容:

黄建
二级教授、肿瘤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常务副院长
二级教授,肿瘤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浙大求是特聘医师
国家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
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专家组成员
中国抗癌协会和CSCO乳腺癌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第七届主委
浙江乳腺癌筛查培训指导与质控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循证医学分会常委兼浙江省主委
中国免疫学会委员会理事
浙江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临床免疫专委会主委
浙江省肿瘤免疫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创新基地主任

Bin Tean Teh
MD, PhD

Deputy CEO (Research)
National Cancer Centre
SingaporeDirector
SingHealth Duke-NUS Institute of Biodiversity Medicine (BD-MED)
SingHealth Duke-NUS Academic Medical Centre
Singapore Professor,Duke-NUS Medical School, Singapore

杨明丽
教授

浙大二院国际交流办公室主任
副研究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医院管理专委会秘书。
从事国际和港澳台交流工作十余年,是杭州市国际化医院建设评审专家组成员,曾获浙江省“一带一路”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Q1:作为中国-新加坡医学合作交流的关键推动者,请您介绍下当前合作项目的具体情况和预期目标?此外,浙大二院在国际合作领域还有哪些正在进行的合作项目和长远规划?

黄建教授:

我们和新加坡的交流起源是去年6月份我们到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新加坡大学访问的时候。之后我们进行复访,第二次是去年8月份,我们邀请Bin Tean Teh教授来杭州来开会,给我们做报告。同时我们在去年1月份又开展了线上多学科的讨论,讨论一些可能的合作项目以及情况。之后我们又进一步根据大家的意愿开展双方合作,在今天签署了一个正式合作的协议。整个过程当中大家共同的兴趣、对于肿瘤事业的执着以及对于肿瘤问题怎样通过全球的努力才能更好的被解决,我认为是从这几个角度来进行推进的。浙大二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之间的合作,我们之前还有心血管和眼科的合作,进而把合作范围扩展到肿瘤,应该说是比较全方位的合作模式。上次杨主任也一起参与了,她在整个过程中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这次的签约也在当中进行了很多的沟通交流。 

杨明丽主任:

我们医院今年成立155周年,从2009年开始,我们就建立了国际交流办公。王书记当时提出了要践行国际化战略,到2012年提出来怎么来实现国际化战略,提出了32字方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联合培训、人才共享、项目共研,才能达到资源的共享。跟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就是非常好的一个能够让我们把互相的优势发挥出来,达到一个资源互补的目的。因为Bin Tean Teh教授这里有非常先进的团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我们黄院长这里也有非常好的类器官方面的一些好的资源,最近发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章。所以我觉得团队之间能够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我们也希望共同开展一些联合的研究项目,还有包括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科研人才的培养。Bin Tean Teh教授今天也介绍他们有很多临床科研项目,我觉得这些项目未来我们可以共同探讨,两边都可以发起一些新的项目,共同入组病人,这样能够达到一个互利共赢的目的。

Q2:您团队在肿瘤防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能否请您分享一些您团队目前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您认为本次的合作将如何促进肿瘤研究的共同进步?

Bin Tean Teh教授:

首先我代表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向黄院长表达感谢。去年6月我们刚搬迁到新的大楼,这个大楼已经策划了10年,为了应对新加坡肿瘤发病率的剧增带来的挑战,黄院长就带队来访,我们非常感动。后来我们了解浙大二院,尤其是黄院长在乳腺癌方面的科研工作、临床试验都是首屈一指的,知名度很高,我们觉得能够和浙大二院合作是我们的荣幸。我们目前从临床的角度比较看重的研发是综合医疗,比如把靶向治疗加上免疫治疗,或者把免疫治疗再加上放射治疗,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是投入人员和设施研发比较多的工作。

Q3:能否请您分享浙大二院团队近年来在肿瘤防治方面取得的关键成就?这些成果为中新两国的医学合作提供了哪些支持和助力?

黄建教授:

我们跟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Bin Tean Teh教授这边有很多互补的地方。因为我们中国人群数量大,病人资源多,而Bin Tean Teh教授那边技术非常先进,可以把技术跟资源整合一起,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开展内容上,我们可以从这几个层面去做:一个就是从临床研究来看,我们可以启动相关的临床研究,包括刚刚Bin Tean Teh教授讲的,这些治疗方式的组合,多学科的讨论,以及采用分子成像的探针等新技术都是非常好的结合方式。当然还包括上午Bin Tean Teh教授在报告里讲的肿瘤的类器官,也是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也刚好是一个可以用于基础和肿瘤结合的点,它可以帮我们来进行临床转化的研究等等,我觉得我们有很多的共同的点。Bin Tean Teh教授领导的国立癌症中心,他们里面有很多不同的组别,不同的一些先进的技术,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除了基础研究这方面,我们围绕肿瘤,尤其我自己从事的乳腺肿瘤方面,Bin Tean Teh教授也在乳腺肿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在乳腺肿瘤方面围绕双方共同感兴趣的一些话题展开合作。因为肿瘤最终还是归结到肿瘤微环境这个概念上面去,微环境里面包罗万象,怎样找出一些关键的东西,找出一些能反映肿瘤微环境的一些标记物,这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现在包括空间组学在内还有一些先进的大数据的分析,这些可视化的技术其实都是可以帮助我们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的,这是第二个方面。第三,教育和培训的问题,新加坡的教育体系还是非常好的,我觉得我们可以派年轻的同事到癌症中心进行培训,去参与一些合作的研究,作为桥梁促进我们之间的合作。还可以共同举办一些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来共同提升我们的合作层面,提高我们的合作知名度等等,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可以做。

Bin Tean Teh教授:

我们另一个重点项目建立的是病人家属的精神负担这方面的研究。不只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交流,我们这方面也可以跟黄建院长的团队一起开展研究合作。

黄建教授:

在中国,对于病人的精神方面的关注度还不够。我们科室里面有两个embrace wellness,一个是physical wellness,一个是mental wellness。所以我们现在在科室里增加了spread now、embrace wellness标语,这个我觉得非常好,跟刚才讲的mental burden结合在一起,从身体层面到精神层面关注病人。

Q4:在跨文化和跨制度的医学合作中,您认为应如何有效克服这些差异,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在促进双方医学合作的过程中,您有哪些具体的策略或建议?

Bin Tean Teh教授:

首先我们要多交流才能了解对方的体系、政策、研究的流程、新加坡的条规等各个方面。主要是要有共同的交流、商讨,当然会有一些小阻碍,但这些都是可以破解的。只要双方多了解,可以借助提升到卫生部层面来进行双方面沟通来解决这些问题。

黄建教授:

所以这也是这次为什么签这个合约,大家有一个合作的协议,这也是我们行动的一个准则,没有这个协议,大家合作就容易盲目,所以我们要有组织的开展工作。第二,国家之间肯定都有自己的regulation,一些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所以我们要遵循法律、政策、制度。我们追求的是从学术层面上,也必然可以克服一些问题。新加坡大部分是华人所以大家合作起来在文化层面上相对要比欧美国家要容易些,这也是一种优势。而且新加坡处在亚洲和北美之间,所以在国际交流上会更方便,也可以在这方面利用新加坡的一些资源,一起来合作,可以当成有效的桥梁将世界各国都连在一起。

杨明丽主任:

去年我跟黄院长一起去新加坡,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边很多人都可以说中文,这不仅是一个语言的问题,许多像Bin Tean Teh教授这种对中国文化非常资深的专家,所以在文化上我们和新加坡的交流也是很有优势的。另外我们医院这么多年也做了很多国际的认证,比如伦理委员会的一个认证。有这样一个基础相当于我们是符合国际标准的,新加坡关于伦理怎么做,我们也是一样的做法,所以已经给我们奠定了一个基础。比如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认证,我们也是认证过的。所以在患者照顾的质量,患者安全这一方面也是有一致的标准。未来在mental health方面,我们也可以有一样的标准去执行。当然我们也需要报批一些手续,比如涉及人类资源、组织资源等,我们要报批科技部,这些还是要按照国家的制度流程去执行。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i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le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