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一文揭秘HGBCL-DH-BCL2患者CNS复发风险及DZsig对于DLBCL精准风险分层的影响

10月27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既往研究表明,携带MYC和BCL2重排的高等级B细胞淋巴瘤(HGBCL-DH-BCL2),即“双打击”淋巴瘤,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并伴有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风险。然而,过去的相关数据多基于选择性高风险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未能全面反映该疾病在更广泛人群中的真实复发率。近期发表在血液学权威期刊Blood上的一项基于加拿大哥伦比亚省的研究,揭示了HGBCL-DH-BCL2患者的CNS复发率显著低于此前预期。该研究提供了更具代表性和广泛适用性的临床数据,并首次引入“暗区特征”(DZsig),以进一步提升此类疾病风险分层的精准度。【肿瘤资讯】特将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1.png

该研究是一项覆盖面广泛、包含162例HGBCL-DH-BCL2患者的队列研究,首次系统性地评估了在MYC和BCL2基因重排“双打击”淋巴瘤CNS复发的真实风险。与以往选择性高风险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主的研究不同,该研究对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了完整的FISH检测,以排除选择性偏差的影响。

HGBCL-DH-BCL2患者的CNS复发风险显著低于历史报道

研究的最重要发现之一是,HGBCL-DH-BCL2患者的CNS复发率显著低于先前研究报告的结果。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HGBCL-DH-BCL2患者的CNS复发率为6.8%,远低于以往预估的13%~56%的复发率。该结果提示HGBCL-DH-BCL2并非普遍具有极高的CNS复发风险,而是仅在特定的高危亚群中存在更高的复发概率。这一发现直接影响了临床实践,为未来如何更精准地识别高危患者、合理选择预防性CNS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HGBCL-DH-BCL2患者的CNS复发模式以软脑膜受累为主,且与系统性复发共存

该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入组患者的CNS复发病理特征,结果显示73%的CNS复发患者出现了软脑膜受累,而非脑实质受累。这一软脑膜为主的复发模式与伯基特淋巴瘤相似,提示两者可能在复发机制上存在共同的分子通路。此外,64%的CNS复发患者伴随全身性复发,反映出CNS复发往往是全身疾病进展的一部分,而非独立发生的事件。

CNS复发风险与CNS国际预后指数(CNS-IPI)及骨髓受累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CNS-IPI是预测HGBCL-DH-BCL2患者CNS复发风险的关键指标。具有高风险CNS-IPI的患者CNS复发率达到11.9%,显著高于低风险组的7.0%。此外,骨髓受累(尤其是同步骨髓受累)患者的CNS复发风险显著升高,2年复发风险高达19.2%。这一结果表明,临床医生应在CNS-IPI评分较高及骨髓受累的HGBCL-DH-BCL2患者中,密切监测CNS复发的早期迹象,并考虑更积极的CNS预防和干预策略。

DZsig细化了DLBCL患者的CNS复发风险分层

另一重要发现是DZsig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风险分层的精准度。DZsig最初作为HGBCL-DH-BCL2的一种基因表达特征,但20%的GCB-DLBCL患者也可通过DZsig阳性重新分类为高风险亚群。DZsig阳性患者的2年CNS复发率为6.4%,而DZsig阴性患者的复发率仅为1.4%。

更为关键的是,DZsig阳性的CNS复发风险与HGBCL-DH-BCL2状态无关,提示DZsig能够独立预测DLBCL患者的CNS复发风险。这为临床上使用DZsig进行DLBCL患者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工具,特别是在那些未符合HGBCL-DH-BCL2诊断标准但仍存在较高复发风险的患者中,DZsig可帮助识别这一潜在高危人群。

CNS复发风险不受预防性CNS治疗的显著影响

尽管传统观点认为预防性CNS治疗(如鞘内化疗)可降低高危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CNS复发风险,但该研究并未发现接受预防性治疗的患者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之间在CNS复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无论是单纯的鞘内化疗,还是联合静脉高剂量甲氨蝶呤治疗,都未能有效降低CNS复发率。这个发现对当前临床实践中的CNS预防策略提出了挑战,提示需要进一步探索更精准的预防方法。

治疗方案选择与CNS复发风险无显著关联

最后,研究表明不同的治疗方案对HGBCL-DH-BCL2患者CNS复发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患者接受标准的R-CHOP治疗,还是剂量调整后的EPOCH-R方案,2年CNS复发风险均为6.8%。这一结果表明,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对预防CNS复发的效果可能有限,强调了基于分子特征和临床指标进行个体化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该研究不仅对临床实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首先,DZsig作为一种独立的风险预测标志,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DLBCL患者中具有较高CNS复发风险的群体,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其次,研究提示了在HGBCL-DH-BCL2和DZsig阳性淋巴瘤中,CNS复发机制可能涉及特定的分子通路,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这些通路的发现与验证,以期开发更有效的靶向干预手段。

此外,针对CNS复发的预防策略仍需进一步研究。尽管当前的研究未能证实预防性鞘内化疗的显著疗效,但这并不意味着CNS预防措施完全无效。相反,结合DZsig和CNS-IPI进行更精准的风险评估,有望为预防性治疗的合理应用提供指导,进而提升高风险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结论

综上所述,该研究不仅重新定义了HGBCL-DH-BCL2患者的CNS复发风险,还首次揭示了DZsig特征在DLBCL中的重要作用。通过DZsig的风险分层,临床医生能够更精准地识别高风险患者,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与预防策略。这一研究为DLBCL及HGBCL的临床管理带来了新的视角,并为未来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参考文献

Waleed Alduaij,et al; CNS Relapse in High-Grade B-cell Lymphoma with MYC and BCL2 Rearrangements and Dark-Zone Signature-Expressing DLBCL. Blood 2024; blood.2024025725. doi: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4025725

责任编辑:Cherry
排版编辑:Cherry


评论
10月28日
崔艳东
叶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揭秘HGBCL-DH-BCL2患者CNS复发风险及DZsig对于DLBCL精准风险分层的影响
10月28日
杨世忠
阳泉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 肿瘤内科
携带MYC和BCL2重排的高等级B细胞淋巴瘤(HGBCL-DH-BCL2),即“双打击”淋巴瘤,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并伴有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风险。
10月28日
侯宪民
阳谷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期待学习更多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