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4年10月19日08:00-16:30,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主办的2024 CSCO黑色素瘤与肉瘤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同步线上直播。本次大会包含黑色素瘤和肉瘤两大专场,汇聚了国内黑色素瘤与肉瘤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学者,他们齐聚一堂,深入探讨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共同打造了一场聚焦前沿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经验及未来发展趋势的高端学术交流盛会。这一盛会不仅彰显了我国在黑色素瘤与肉瘤领域研究的深厚底蕴,更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贡献了重要力量,对于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促进临床实践的进步以及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具有深远的意义。
黑色素瘤专场
黑色素瘤专场特设大咖论道、实战演练和前沿技术成果展(主题论坛)三大环节,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和北京积水潭医院牛晓辉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崔传亮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毛丽丽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连斌教授担任大会秘书长。
大会主席致辞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斯璐教授和崔传亮教授的主持下,会议拉开帷幕。斯璐教授和崔传亮教授表示,由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办的黑色素瘤与肉瘤大会,聚焦于两大肿瘤的关键研究领域,强调临床试验与临床证据的结合,旨在推动相关研究发展,并为我国CSCO黑色素瘤和肉瘤相关的指南提供科学依据及实践指导。
斯璐教授、崔传亮教授
郭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是今年黑色素瘤与肉瘤领域规模最大的盛会。自2007年CSCO首个专委会——恶性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成立以来,历经17载,中国的黑色素瘤诊疗体系已经经历了显著变革,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CSCO黑色素瘤指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实现了年年更新,确保其内容能够紧密贴合最新的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进展。在各位同仁的携手努力下,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黑色素瘤诊疗领域的飞速进步。当前,黑色素瘤的治疗手段已大为丰富,不仅涵盖了靶向治疗,还纳入了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等多种创新方案,这一领域的发展已促使15种新药成功上市。本次会议荣幸邀请到了顶尖科学家,他们不仅为黑色素瘤的未来治疗指明了方向,也让参会者不虚此行,满载而归。我们期待黑色素瘤治疗能持续引领免疫治疗的前沿,同时也希望中国在黑色素瘤研究领域能持续领跑国际前列。
郭军教授
牛晓辉教授表示,黑色素瘤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恶性程度和转移率的肿瘤,是引领免疫治疗等领域的重要肿瘤类型。在亚洲,尤其是中国,针对黑色素瘤的研究与治疗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肉瘤,特别是软组织肉瘤,其亚型纷繁复杂,多达50余种,展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尽管如此,中国在肉瘤的外科治疗领域,其治疗水平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相信黑色素瘤与肉瘤的研究与治疗能够并肩前行,共创未来。本次会议无疑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期待大家能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最后,衷心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牛晓辉教授
Session 1大咖论道
在西安交通大学邵永平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医学部王嘉东教授为大家分享了《从DNA损伤修复到肿瘤免疫治疗》的学术内容,围绕DNA损伤修复的机制以及如何在肿瘤发生演化的过程中进行及时的干预展开精彩分享。王嘉东教授表示,肿瘤中DNA损伤修复基因呈高突变率,DNA损伤修复通路失调是致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中,同源重组修复缺陷是致黑色素瘤发生的原因之一。DNA损伤修复机制是抵御内外源损伤、预防癌变的重要保障。HRD与PARPi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合成致死靶点,PARPi作为合成致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成功。目前,PARP抑制剂治疗HRD肿瘤展现出显著疗效,并已获批用于治疗多种肿瘤。然而,Olaparib单药治疗无法覆盖全部患者。因此,开发新的合成致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通过增强远端效应,可以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患者。其中,“远端合成致死”策略通过疗法联用,旨在治疗原位肿瘤的同时,实现对远端肿瘤的杀伤。
邵永平教授
王嘉东教授
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基巍教授的主持下,郭军教授带来了《黑色素瘤中国临床研究探索》的精彩分享,围绕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和晚期治疗进行介绍。郭军教授着重强调,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更新了晚期NRAS突变黑色素瘤药物妥拉美替尼的临床数据。中位随访时间为24.4个月,结果显示:整体人群中,客观缓解率(ORR)达到35.8%,疾病控制率(DCR)为72.6%。对于既往接受过免疫治疗(I-O经治)的患者ORR是40.6%。其中,肢端型黑色素瘤患者的ORR为42.9%,而黏膜型患者的ORR是25.0%。这些数据表明,妥拉美替尼在晚期NRAS突变黑色素瘤患者中持续展现出良好的治疗获益。2024年,妥拉美替尼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作为全球首款且唯一获批的NRAS突变晚期黑色素瘤适应症的MEK抑制剂,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MEK抑制剂,妥拉美替尼的上市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有望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
目前的初步研究显示,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以及免疫联合化疗加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方案在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中展现出良好疗效。然而,如何精准筛选适用此疗法的患者群体,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针对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探索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仍然是当务之急。此外,中国黑色素瘤的多项研究已经勾画出了初步蓝图,强调出新药研发、新靶点探索、基础研究深化以及多中心协作研究的重要性。
刘基巍教授
郭军教授
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吴荻教授的主持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石虎兵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洪鑫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蔡欣教授、甘肃省肿瘤医院李晶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丹丹教授参与讨论环节。专家们表示,多年来,针对黑色素瘤的治疗与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多个指南已经对其制定了规范化诊疗标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无疑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展望未来,希望在郭军教授的引领下,能够进一步深入探究并开创更多原创性研究,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继续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谋求更多福利。
吴荻教授
石虎兵教授、洪鑫教授、蔡欣教授、李晶教授、李丹丹教授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罗志国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许杰教授以《黑色素瘤微环境的分子解析:Gal8与CD3L1驱动的免疫逃逸》为题进行授课。许杰教授指出,在临床有效的肿瘤免疫检查点中,FDA已批准的治疗靶点涵盖CTLA-4、LAG-3及PD-L1。研究表明,癌睾抗原(CTA)能增强肿瘤免疫原性并促进肿瘤增殖。睾丸作为免疫豁免器官,表达超过200种CTA而不引发免疫反应,但其免疫抑制机制尚待阐明。研究显示,CD3L1在睾丸免疫豁免中扮演关键角色,其高表达于睾丸组织。此外,CD3L1在黑色素瘤中表达率高,且阳性率超过PD-L1,甚至在PD-L1阴性肿瘤中也广泛表达。值得注意的是,CD3L1能有效抑制对PD-1/L1抗体不敏感的肿瘤。另外,Gal8与LILRB4构成的免疫检查点在睾丸免疫豁免及肿瘤免疫逃逸中起关键作用。Gal8在黑色素瘤细胞及组织中广泛表达,影响肿瘤微环境功能及组分,包括抑制杀伤性T细胞功能和调节MDSC水平。针对Gal-8的抗体对黑色素瘤等小鼠模型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些发现表明,睾丸的免疫豁免机制可能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
罗志国教授
在武汉协和医院陈静教授的主持下,上海科技大学王皞鹏教授分享了《CAR-T细胞治疗实体肿瘤新策略——AI驱动的CAR-T细胞治疗设计》。王皞鹏教授指出,CAR-T细胞治疗的关键临床瓶颈包括:肿瘤浸润能力弱、肿瘤异质性、T细胞功能耗竭和体内持续能力不足肿瘤易复发。研究表明,高强度基底信号可诱发CAR-T细胞功能耗竭,而通过降低基底信号强度,可有效逆转这一现象,恢复CAR-T细胞的功能。此外,CAR表面电荷优化策略显著提升了其抗肿瘤活性,特别是通过增强CAR表面的PCP有效提高了CD19-CART细胞在体内的存续时间和功能状态。目前,CAR-Toner平台作为一项创新且高效的细胞治疗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与应用。该平台通过精确调控CAR-T细胞的表面特性及功能,显著提升了其抗肿瘤活性与持久性,为众多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
陈静教授
王皞鹏教授
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张维真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孔燕教授、北京大学癌研院邓觅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姚宏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汪治宇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欣教授参与专家讨论环节。专家们提及,目前,Ⅰ期临床研究在黑色素瘤及其他实体瘤中已取得积极进展。未来,希望积极推动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相关进展;期待新型免疫制剂和细胞疗法能在黑色素瘤及其他实体瘤中实现临床转化,惠及广大患者。
张维真教授
孔燕教授、邓觅教授、姚宏教授、汪治宇教授、刘欣教授
Session 2实战演练
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峰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张睿教授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恩文教授主持并引导发言,深入探讨了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的应用前景及困境。
刘巍峰教授
张睿教授
王恩文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佳勇教授从外科专业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应用前景及困境,围绕新辅助治疗对比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对外科手术的影响、不同新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国特色亚型的探索展开精彩汇报。刘佳勇教授指出,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以ICls为基础的新辅助治疗具有较高的响应率,相对术后辅助治疗,能显著改善RFS,是Ⅲ期及部分Ⅳ期黑色素瘤未来的治疗趋势。此外,新辅助治疗BRAF/MEK并不如ICI有效,而且与术后辅助治疗相比,也并未显示出获益。同时,在粘膜/肢端MM中,单药PD1单抗或靶向治疗的有效率低,并不适用于新辅助治疗;不同联合的新辅助治疗能否取得生存获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刘佳勇教授
浙江省肿瘤医院方美玉教授从内科视角进行分享,围绕剂量确定、疾病分期、药物选择、是否联合辅助治疗、淋巴结清扫与活检的必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方美玉教授指出,新辅助双靶治疗被推荐应用于不适合新辅助免疫患者/避免新辅助期间进展为不可切除患者。此外,新辅助后辅助治疗的选择应依据新辅助病理反应结果而定:达到pCR/MPR的患者可免除辅助治疗;而对于PPR的患者,则推荐采用辅助免疫治疗或辅助靶向治疗。目前,新辅助治疗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确保其安全性;优化新辅助患者人群的筛选标准;明确新辅助治疗的最佳周期数;为特殊亚型如趾端黏膜和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制定合适的新辅助方案;以及不断探索和验证新的新辅助治疗策略。
方美玉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忠武教授则从病理学的专业视角进行汇报《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相关病理解读》,详细介绍了恶黑新辅助研究中病理评估的意义、恶黑新辅助研究中的病理实践、恶黑新辅助治疗后的组织学改变及其预后意义等内容。李忠武教授指出,病理评估的意义在于:新辅助靶向及免疫治疗中,pCR与更长的无复发生存期及无远处转移生存期相关联;在晚期黑色素瘤免疫治疗中,达到pCR或接近pCR的患者具有显著更长的5年生存期。此外,玻璃样变型纤维化与更长的RFS相关,坏死、增生性纤维化则与更短的RFS相关。在pCR患者中,玻璃样变型纤维化组RFS更长。
李忠武教授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楼芳教授的主持下,湖南省肿瘤医院李先安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逸寅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赖玉梅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寅斌教授、吉林省肿瘤医院张雪莹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轩教授参与讨论环节。专家们从外科、内科及病理视角全面深入探讨了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的应用前景及其困境,共同为其发展提供了深刻见解。
楼芳教授
李先安教授、张逸寅教授、赖玉梅教授、张寅斌教授、张雪莹教授、王轩教授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姜愚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雨桃教授和山西白求恩医院冯慧晶教授的主持《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治疗潜在方向》的引导发言。
姜愚教授、刘雨桃教授、冯慧晶教授
福建省肿瘤医院陈誉教授从内科视角展开分享。近年来,ADC药物领域已成为研究最为热门的板块之一,其获批的适应症数量在众多领域中占据领先地位。在靶向免疫治疗中,以CD3为基础的双特异性抗体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研究的新热点。同时,小分子化合物也在不断探索中取得进展,特别是针对少见靶点的肿瘤适应症,以及新型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发。此外,PARP抑制剂、BTK抑制剂和CDK4/6抑制剂等依然保持着其在热门研究领域的地位.
陈誉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代杰教授分享了《基础视角看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治疗潜在方向》。代杰教授指出,STING表达与肢端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疗效相关。此外,H3K27me3对STING的表达调节及EZH2的靶向作用,是表观遗传学和免疫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为EZH2抑制剂诱导免疫增强治疗黑色素瘤的策略铺平了道路。
代杰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永恒教授从放疗视角进行分享,详细介绍了现代放疗技术、放疗与手术治疗的协同增效、放疗与系统治疗的协同增效。李永恒教授表示,放疗在头颈部黑色素瘤术后治疗中地位稳固,能够有效提升局部控制率,且毒性反应可耐受。然而,辅助放疗联合其他疗法的应用仍需深入探索。未来研究方向包括:缩小照射范围,实现更精准的剂量控制;以及探索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平衡疗效与毒性反应。此外,SBRT/SRT对黑色素瘤转移病灶治疗有效率高,与免疫治疗联用可显著提升疗效,并可能逆转免疫治疗耐药性,进而延长PFS和OS。
李永恒教授
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仁兵教授的主持下,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梁宪斌教授、武汉协和医院叶挺教授、包头市肿瘤医院王丽萍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天笑教授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医院袁春秀教授参与讨论。专家们从内科治疗、基础科学研究及放疗视角等多维度出发,深入探索了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治疗效果的潜在方向。
江仁兵教授
梁宪斌教授、叶挺教授、王丽萍教授、王天笑教授、袁春秀教授
随后,郭军教授向所有演讲与讨论嘉宾致谢,称赞本次会议成果丰硕,展示了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为临床研究和新药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将更多聚焦于开发创新治疗手段,力求实现对现有治疗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最终,惠及广大患者群体,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加先进、高效且安全的医疗方案。
郭军教授
牛晓辉教授指出,本次会议是一场学术盛宴。在深化专业知识的同时,需注重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特别是要加强指南在基层的推广与应用,确保患者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治疗。希望大家通过持续学习与进步,共同推动医疗事业的未来发展,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牛晓辉教授
Session 3前沿技术成果展(主题论坛)
在崔传亮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迟志宏教授为本环节进行开场致辞。迟志宏教授指出,上午的会议围绕黑色素瘤主题,既涵盖了基础研究的深入探讨,也全面展示了临床领域的最新进展,临床部分更是从多个视角出发,介绍了治疗的新技术和治疗理念。第三环节聚焦黑色素瘤的主流治疗方案,即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专家们会深入探讨这两个治疗领域的研究现状与最新进展。
迟志宏教授、崔传亮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思明教授分享了《BRAF突变黑色素瘤治疗ASCO进展》,围绕辅助治疗、晚期治疗和新辅助治疗三大方面展开汇报。辅助治疗方面,针对BRAF突变黑色素瘤患者,双靶点治疗仍为优选方案。在BRAF突变黑色素瘤晚期一线治疗中,双靶点药物仍是基础用药。
李思明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唐碧霞教授分享了《中国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研发历程》。唐碧霞教授强调,免疫治疗已成为国内黑色素瘤治疗的基石,以免疫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有望帮助国内黑色素瘤患者实现更长生存获益。相信随着新技术、新靶点的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黑色素瘤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唐碧霞教授
迟志宏教授总结指出,李思明教授详尽介绍了针对BRAF突变黑色素瘤患者的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及晚期治疗方案。唐碧霞教授则重点解读了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一线治疗的数据。这些内容对临床选药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迟志宏教授
肉瘤专场
肉瘤专场特设指南引领、诊疗进展及病例讨论三大环节,特邀郭军教授、牛晓辉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靖南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斯璐教授和陈静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毛丽丽教授以及连斌教授担任大会秘书长。
大会主席致辞
肉瘤专场由斯璐教授和陈静教授担任主持。陈静教授表示,黑色素瘤与肉瘤均属罕见瘤种。在郭军教授的卓越领导下,黑色素瘤的研究与治疗领域在中国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提升了国内的诊疗水平,也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肉瘤的规范化诊疗工作仍在基层积极推进中,相关指南的推广也在持续进行,旨在提升肉瘤的整体诊疗水平。自2018年肉瘤相关指南发布以来,诊疗过程已变得更加规范,且可用的医疗资源也显著增加。借鉴黑色素瘤的发展,肉瘤领域应聚焦中国特色,同时在专业委员会的引领下,集中力量共同推进,以实现该领域的进步。期望下午的肉瘤会场能如上午的黑色素瘤会场般圆满,并带来丰硕成果。
陈静教授、斯璐教授
郭军教授表示,CSCO秉持团结、协作、务实的宗旨,致力于推动包括黑色素瘤与肉瘤在内的各类肿瘤治疗领域的进步。肉瘤领域同样需要外科与内科医生紧密团结,以务实的精神共同推进临床研究。希望大家针对中国肉瘤患者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前沿性研究,力求在现有指南的基础上,融入更多来自中国的临床数据和循证医学证据,从而推动指南的更新与优化。最后,郭军教授预祝肉瘤专场会议圆满成功,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分享与深入交流。
郭军教授
牛晓辉教授指出,黑色素瘤作为一种发展迅速的领先肿瘤类型,其研究进展显著,特别是在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学改变、病理评价与预后关系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深刻的认识。相比之下,肉瘤作为一种分类复杂、多样化的肿瘤,其研究挑战更为艰巨。然而,肉瘤领域也在不断探索与尝试,力求在复杂中寻找规律,在多样中寻求突破。黑色素瘤在新辅助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肉瘤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此背景下,肉瘤将成为今日下午研讨的焦点。我们期待通过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共同推动肉瘤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与预后。
牛晓辉教授
沈靖南教授强调,肉瘤虽属小众肿瘤但种类繁多,其治疗极具挑战性,常需外科与内科紧密合作以应对。外科手术切除肉瘤有时难以确保彻底,需内科专家的辅助以控制复发、转移,并延长患者生存期。内科在新药研发领域,特别是在靶向与免疫治疗方面取得的持续进步,为肉瘤这一复杂肿瘤的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希望。我们期待通过此次会议,深入学习内科在肿瘤控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策略,进一步促进外科与内科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肉瘤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沈靖南教授
Session 1指南引领
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臻教授和罗志国教授的主持下,北京积水潭医院李兰教授分享了2024《CSCO软组织肉瘤诊疗指南》更新解读的病理部分。按照CSCO指南工作委员会要求,继续丰富并完善肉瘤诊疗指南的内容,本次指南修订重点是增加了腱鞘巨细胞瘤的相关内容,其次对CSCO肉瘤专家委员会发布的原指南进行了修订。李兰教授全面而详尽地阐述了腱鞘巨细胞瘤的定义、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病因机制、病理表现、诊断方法及预后情况。备受关注的是,在CSCO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指南2024中,针对腱鞘巨细胞瘤的病理分析,Ⅰ级推荐进行HE染色切片检查(1A类证据)。对于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总体较容易,难点在于弥漫型TGCT的穿刺活检诊断。最后,李兰教授分享了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对于12q13-15扩增在骨与软组织肉瘤诊断和治疗中意义的重要思考。
王臻教授
罗志国教授
李兰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徐海荣教授为大家带来了2024《CSCO软组织肉瘤诊疗指南》更新解读的外科部分的精彩分享。徐海荣教授详细介绍了肢体/躯干软组织肉瘤外科边界的定义、不同分期外科治疗原则、Ⅰ/Ⅱ期软组织肉瘤的外科治疗。本指南的外科治疗部分采用MSTS外科分期系统,边界采用“囊内/边缘/广泛/根治外科边界评价系统”进行评估,此外,徐海荣教授通过分享多个临床案例,强调了在外科手术实践中,除了确保阴性边界的安全处理外,阳性的边界管理同样至关重要。阳性边界涵盖了计划阳性切除、非计划切除后再切除阳性、非计划阳性。尤为重要的是,临床医生最需要避免的就是非计划阳性,可以做的是计划阳性。
徐海荣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红梅教授分享了2024《CSCO软组织肉瘤诊疗指南》更新解读的围手术期部分,围绕术前放疗、术后放疗、术前化疗、术后化疗等展开汇报。张红梅教授指出,术前放疗应用于四肢及躯干软组织肉瘤的治疗中,旨在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延长患者总生存期,并促进肢体功能的更好保留。此外,术前化疗主要应用于四肢及躯干软组织肉瘤(STS)患者,特别是当肿瘤体积巨大、累及重要脏器、与周围血管神经紧密相邻,预计手术难以达到安全切除边界或切除后可能导致严重机体功能障碍乃至危及生命的情况。另外,对于四肢及躯干软组织肉瘤,术后化疗旨在消灭亚临床病灶,降低远处转移与复发风险,从而提升生存率。化疗应于伤口愈合后尽早启动,通常进行4-6个周期,具体时机需综合考量患者整体状况、治疗耐受度及个人意愿。
张红梅教授
刘雨桃教授分享了2024《CSCO软组织肉瘤诊疗指南》更新解读的晚期部分,主要包括六大方面:①.本指南对于经典型骨肉瘤的治疗方案进行了修订,新增了两个用药方案,即大剂量异环磷酰胺和卡博替尼。同时,推荐将大剂量异环磷酰胺和依托泊苷的治疗顺序提前;删除了“153Sm-EDTMP(3类)”的推荐,并将“镭-223”的推荐等级从Ⅱ级降至Ⅲ级。②.本指南针对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新增了“手术困难”与“不可切除”的概念,以更全面地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同时,增加了纳鲁索拜单抗、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的应用,并特别强调了对骨改良药物用药安全性的关注。③.本指南针对软组织肉瘤中的卡波西肉瘤,在免疫治疗部分增加了相关临床研究的注释。④.本指南针对韧带样纤维瘤病,更新了系统治疗方案,新增了2A类药物Nirogacestat作为Ⅱ级推荐治疗选择。⑤.本指南针对腱鞘巨细胞瘤,新增了全面的疾病相关内容。⑥.本指南针对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尤因肉瘤,更新了晚期患者化疗方案,增加了Ⅱ级推荐的高剂量异环磷酰胺(2A类),并删除了Ⅲ级推荐的吉西他滨+多西他赛(3类)。
刘雨桃教授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严望军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忠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莉红教授和浙江省肿瘤医院金谷教授参与专家讨论环节。专家们围绕四位演讲嘉宾的分享,就2024年《CSCO软组织肉瘤诊疗指南》的更新内容发表了个人的评论与见解,同时还进行了简短而富有针对性的讨论,旨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最新的诊疗指南。专家们一致肯定,指南更新内容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反映了当前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还有助于提升诊疗水平和规范化程度,体现对患者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治疗的高度重视。
严望军教授
李忠武教授、张莉红教授、金谷教授
Session 2诊疗进展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汤小东教授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吴荻教授的主持下,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余文熙教授分享了《Pro-RiDC 在肉瘤中的研发转化及临床研究进展》的学术内容。余文熙教授强调,Pro-RiDC技术平台,历经数十年研发,已从萌芽走向成熟,构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作为全球首创的药研平台,Pro-RiDC针对现有抗癌药物的痛点,创新设计了新型分子结构。通过该平台修饰的化疗药物,实现了毒性显著降低与杀伤力显著增强的双重效果,大幅降低了药物毒性,同时提升了剂量及疗效,实现了全癌种覆盖,展现了其卓越的科学价值与临床应用潜力。此外,Pro-RiDC主要包括巨噬细胞依赖型肿瘤微环境激活平台(MD-TMA)和肿瘤微环境特异性激活平台(TMSA)。基于平台型技术Pro-RiDC,可拓展出覆盖全癌种的数十条单药及联合治疗研发管线。这一技术平台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癌症治疗领域的科技进步,也为全球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治疗可能。
吴荻教授、汤小东教授
余文熙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宇红教授以《肉瘤免疫治疗受益人群的筛选及临床研究进展》为题进行分享。周宇红教授表示,ICls免疫治疗在肉瘤中的数据显示,其疗效在未筛选的患者群体中极为有限,且疗效在不同组织分型的肉瘤中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合理的联合治疗策略可部分提升疗效。值得关注的是,FDA批准阿替利珠单抗治疗无法切除或转移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鉴于ASPS是免疫最敏感的软组织肉瘤亚型,它可作为研究免疫标志物筛选及免疫耐药的理想模型。研究发现,对于ASPS,基线及治疗后免疫标志物的检测对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目前,肉瘤免疫治疗领域正步入一个振奋人心的崭新阶段。未来,我们的期望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开发疗效更优的免疫治疗药物、鉴定更为精确的患者生物标志物以指导个体化治疗、构建更加完善的预临床模型,深入解析治疗反应与耐药机制,进而依据这些科学依据精心设计出合理的药物联合治疗方案。
周宇红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晓伟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连斌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晶教授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劼教授参与讨论。专家们围绕上述两位讲者的分享展开了深入讨论,并表达了对肉瘤治疗中新型递送方式的期待,希望这一新兴研究领域能够后续为肉瘤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与福音。
张晓伟教授、连斌教授、林晶教授、马劼教授
在刘巍峰教授和刘佳勇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星教授分享了《TCR-T细胞免疫治疗在肉瘤中的应用前景》的学术内容,围绕过继细胞免疫疗法的分类、TCR-T细胞临床试验与挑战、优化TCR-T细胞功能的策略展开精彩授课。张星教授着重提及,Tebentafusp是一种双特异性分子,它结合gp100肽-HLA导向的CD3 T细胞衔接器,已获准用于治疗HLA-A*02:01阳性的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目前,基于新抗原的TCR-T疗法标志着高度个性化治疗的一大进步。未来,该领域将致力于增强TCR-T细胞的持久性、效力和覆盖率,以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同时,新型结构设计将成为研究焦点,致力于开拓TCR以外的创新路径。此外,优化细胞制造过程及开发新颖策略以优化靶标识别也是关键方向。TCR相关抗体药物的研发同样值得期待,有望为TCR-T疗法开辟新的应用前景。
刘巍峰教授、刘佳勇教授张星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谢璐教授分享了《骨肉瘤临床研究现状及分析》,围绕线治疗的研究进展、二线治疗的研究进展、新型靶向药的治疗进展以及免疫治疗的进展进行汇报。谢璐教授表示,诱导化疗期及手术至巩固化疗间的治疗延误与不良预后相关联,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与肿瘤体积大小正相关,且可能间接影响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同时,优化跨部门及医院间转诊流程、减少不必要治疗延误至关重要。此外,早期局部进展患者相较于无局部进展者,预后明显较差。诱导治疗后,病理学反应不佳者五年生存率接近50%,表明局部手术控制及骨肉瘤导向化疗仍具价值。因此,需优化风险评估以预测早期进展及反应差者,并探索更佳治疗方案。
谢璐教授
在方美玉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馨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吕昂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毛丽丽教授和甘肃省肿瘤医院李晶教授参与讨论。专家们指出,肉瘤的治疗手段目前仍具挑战性,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的有效率比较低,治疗选择相对有限。因此,亟需更多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以探索和优化现有治疗方法。
方美玉教授
孙馨教授、吕昂教授、毛丽丽教授、李晶教授
Session 3病例讨论
在姜愚教授和陈誉教授的主持下,北京积水潭医院黄真教授分享了一例经多学科团队(MDT)诊疗的病例,详细描述了患者的诊疗过程,包括初诊情况、各项检查流程、术前化疗方案、病理诊断以及疗效评估。经MDT综合决策,患者确诊为左腋窝横纹肌肉瘤。在完成8周期的ABN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后,转为单药安罗替尼维持治疗。目前,患者的OS已达10年。黄真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后续治疗策略选择的深入思考与探讨。
姜愚教授、陈誉教授
黄真教授
叶挺教授带来了《大腿多形性未分化肉瘤MDT病例分享》,该患者是一名56岁男性,被确诊为右大腿多形性未分化肉瘤。叶挺教授详尽地介绍了患者的病史资料、病理会诊结果、初诊影像资料以及整个诊断和治疗过程,包括后续治疗方案。本例患者右大腿巨大未分化肉瘤,R0切除难度大且生长迅速,对化疗中度敏感。鉴于术前化疗相比放疗更为迅速可行,故先行化疗,肿瘤显著缩小后,将术前放疗调整为术后进行。术前化疗为根治性手术切除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成功保肢,且术后病理疗效接近pCR。叶挺教授强调,当肿瘤较大、累及重要脏器、与周围重要血管神经关系密切、预计手术切除无法达到安全边界或切除后会造成重大机体功能残障的高级别软组织肉瘤患者,可考虑先行新辅助放疗或化疗,以获得更高的R0切除率和保肢率。
叶挺教授
在李先安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欣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孙扬教授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张海霞教授参与讨论。专家们指出,在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疗过程中,组织学分型不仅深刻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复发及转移模式,还直接决定了不同治疗方案的反应性和有效性。因此,准确的病理诊断对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预测疾病进展及评估治疗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李先安教授
吴艳教授、刘欣教授、孙扬教授、张海霞教授
大会主席总结
会议尾声,斯璐教授和陈静教授进行主持。陈静教授强调了肾外横纹肌样瘤和横纹肌肉瘤的区别。肾外横纹肌样瘤虽具有横纹肌分化特征,但并不等同于横纹肌肉瘤。横纹肌肉瘤包括胚胎型横纹肌肉瘤、腺泡型横纹肌肉瘤、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和多型性横纹肌肉瘤。此外,病例分享环节展示的特殊病例在后期治疗中接受了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鉴于该疾病的罕见性,缺乏广泛认可的大众化治疗方案,因此我们将依据真实世界的数据和个体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小样本研究中获得的结果也不能完全代表真实世界的疗效,因此,陈静教授强调在真实世界中继续尝试和探索,以期为患者找到最佳的治疗路径。
斯璐教授指出,本次会议在郭军教授、牛晓辉教授及沈靖南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历经长达半年的精心筹备,期间得到了众多领域内专家和教授们的鼎力支持与宝贵贡献。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我们前期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推动。我们衷心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再次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推动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入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斯璐教授、陈静教授
郭军教授向整个会场的工作人员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们为会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个卓越的环境。肉瘤对化疗的相对敏感性,确立了化疗在其治疗中的不可或缺地位。在肉瘤的治疗领域,尽管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兴疗法不断涌现,但化疗依然占据着坚不可摧的重要地位。未来,在肉瘤治疗中ADC药物可能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当ADC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时,极有可能成为肉瘤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郭军教授
沈靖南教授指出,本次会议涵盖了《CSCO软组织肉瘤诊疗指南》的深入解读,该指南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每年都在不断修订和增补。在肉瘤的治疗过程中,一些新药因展现出显著疗效而逐渐被接受;同时,部分治疗方案则因长期临床应用效果不佳或毒性较高而被逐渐淘汰。展望未来,我们期望通过多中心的协作研究,加速对新兴治疗靶点(包括小分子药物及其他新型药物)的探索与验证,旨在实现更高效的治疗效果与更低的毒副反应,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肉瘤治疗方案。至此,本次会议圆满落幕,我们满怀期待,静候来年再度相聚,共续辉煌篇章!
沈靖南教授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vi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