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17日,由中国抗癌协会整合乳腺癌委员会、上海市抗癌协会共同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的第十六届上海乳房重建会议圆满落幕。精英荟萃,智慧交锋,国内外乳腺外科与整形外科学界的权威专家学者及同仁齐聚浦东,共探乳房重建领域前沿进展。本届大会以手术演示、圆桌讨论、场外培训等多元化交流形式和广泛深入的内容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奏响乳房重建领域的智慧之声。
篇章新启:上海乳房重建会议璀璨开幕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犇龙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沈镇宙教授、邵志敏教授、吴炅教授相继为本次大会献上开场致辞。他们不仅回顾了会议十六年来的辉煌历程,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殷切期望。一路走来,我国乳腺癌外科治疗领域取得显著进步,乳房重建技术也日趋成熟,无论是植入物重建还是自体组织重建,均实现了质的飞跃,患者的满意度也随之增长。作为乳房重建领域内最重要学术会议之一,上海乳房重建会议始终致力于追踪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并推动国内乳房重建学科的发展,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本届会议邀请多位国际顶尖整形外科专家鼎力加盟,分享国际领先的先进理念与乳房重建技术,为国内同行提供中外学术交流平台。
从左至右分别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沈镇宙教授、邵志敏教授、吴炅教授
匠心雕琢:
领域专家实操示范,深度剖析重建技巧
为了给与会嘉宾带来更加精彩、详实的内容,10月16日的手术直播教学于四个手术间同步开展,特别邀请来自比利时、奥地利、英国、法国、美国的多位专家参与演示和交流,通过手术直播与术中讨论的形式,呈现乳房重建技术的应用与经验。
No.66手术室中,比利时根特大学Phillip Blondeel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莹莹教授与阿布扎比克利夫兰诊所Tibor Kovacs教授共同展示了SRM(缩减皮肤的乳房切除,Wise pattern)+NSM(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ALND(腋窝淋巴结清扫)+DIEP(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对侧乳房内上蒂缩乳术。
No. 67手术室中,伦敦国王学院Ashutosh Kothari教授、剑桥大学Michael Douek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晓燕教授展示了NSM (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 SSM(保留皮肤的乳房切除)+SLNB(前哨淋巴结活检)+胸肌后假体重建术。
No.68手术室中,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Peirong Yu教授、法国居里研究所Fabien Reyal教授、比利时根特大学Phillip Blondeel教授与大会主席吴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研教授共同完成了一例PAP(股深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术和一例复杂改型手术-对侧缩乳提升/乳头重建/抽脂/修复猫耳朵术式。
No.69手术室中,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郑有卯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廖云君教授与大会主席吴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郝爽教授演示了淋巴静脉吻合术、脂肪移植术和肋间穿支血管脂肪筋膜瓣容积替代肿瘤整形保乳术(MICAP)+ ALND(腋窝淋巴结清扫)。
智慧交融:
国际精英共话乳房重建,携手推动创新发展
Session1 前沿视角
次日的会议在比利时根特大学Phillip Blondeel教授的主旨报告下拉开帷幕,他分享了“穿支皮瓣的发展和未来”,从穿支皮瓣的基础解剖谈到临床应用,结合穿支皮瓣应用于乳房重建的发展进程,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比利时根特大学Phillip Blondeel教授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Michael Gnant教授分享了“乳腺外科的未来”,着重探讨了乳腺外科两大问题“什么是可手术的乳腺癌”以及“保乳手术的指征”,以国际视角结合先进外科诊疗理念,探讨了未来乳腺外科的发展方向。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Michael Gnant教授
MD安德森癌症中心Peirong Yu教授分享了“MD安德森癌症中心乳房重建最新进展”,对美国乳房重建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分享了MD安德森癌症中心在乳房重建中的临床经验与最新研究进展,带来独特的发展洞见。
牛津大学纳菲尔德Michael Douek教授分享了“乳腺癌植入物乳房重建临床研究”,详细介绍了乳房重建过程中植入物选择、补片使用、与放疗的关系等热点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
牛津大学纳菲尔德Michael Douek教授
法国居里研究所Fabien Reyal教授分享了“通过乳房整形手术(OPS)增加保乳治疗率”,强调了乳房整形手术对于患者保乳的重要意义,是保障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并分享了如何通过一二三级整形术达到保乳目的。
法国居里研究所Fabien Reyal教授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宋建星教授分享了“脂肪在乳房重建及保乳整形中的应用”,介绍了脂肪在乳房重建中的独特作用及其为患者带来的获益,并分享了脂肪提取、脂肪处理及脂肪注射的要点指导,结合临床病例分别介绍了脂肪在单纯脂肪移植隆胸、补充性脂肪移植、松弛性脂肪移植、乳房+假体、修复包膜挛缩等保乳整形中的应用,指出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脂肪是优于假体的首选,并强调了在脂肪移植中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宋建星教授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跨学科乳腺中心Stefan Paepke教授分享了“PRO-BRA临床研究”,分享了一系列关于乳房假体重建的临床研究数据,探讨了并发症的管理与不同术式的对比,并结合最新研究数据指出了创新重建技术为患者带来的有效生活质量改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分享了“重建和辅助治疗”,结合专家共识探讨了乳房重建与(新)辅助治疗间的联系,指出应关注并发症对于治疗的影响,其中术后辅助放疗对于植入物重建乳房会产生不利影响,探讨了扩张器/假体乳房重建中关于时机、手术切口的选择,并强调乳房重建与(新)辅助治疗二者应有序合理衔接,权衡利弊,整体决策。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
随后的“名家视角”环节中,阿布扎比克利夫兰诊所Tibor Kovacs教授针对前述环节中的学术讲演分享了看法,指出本次会议中分享了精彩的学术内容,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思维,探讨了乳房重建对患者带来的重要意义。如今,全乳切除率仍然很高,个体化的乳房重建有助于帮助患者保障、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保乳率,给予患者更好的治疗结局。广东省人民医院廖宁教授提出我国乳腺癌的诊疗应因地制宜,筛查手段应选择更适合中国女性乳腺生理的钼靶联合超声,提高早期乳腺癌检出率;乳房重建中也应考虑中国女性乳房特点,选择合适的重建方式,积累乳房重建的“中国经验”。天津市肿瘤医院尹健教授指出,目前全球乳腺外科的共同目标是在最小的创伤下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途径有三:一是推进乳腺癌早诊早治,二是扩大保乳手术的适应症,三是强调多学科协同提高中国保乳率。
从左至右分别为Tibor Kovacs教授、廖宁教授和尹健教授
Session2 实践与争议
【实践与争议】环节共设置了“缩乳提升”、“容积替代”、“脂肪移植”及“假体并发症”四大议题,分别由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董佳生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永胜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厉红元教授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犇龙教授分别主持。
议题一:缩乳提升
在“缩乳提升”议题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刘莺教授分享了“如何确定新乳头的位置”,强调了术前设计的重要性,指出方案设计的细微差异可能导致双侧乳头乳晕复合体大小、位置不对称等问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郝爽教授分享了“缩乳提升的关键性要素”,指出缩乳手术应考量乳头乳晕复合体血供、切口、乳房囊袋皮肤的缩减、乳房容量的缩减及感觉神经的保护等因素,并分别针对各因素探讨了临床实践中的决策。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付苏教授分享了“缩乳手术中的下皱襞提升与再次下垂预防”,从乳房缩小手术的美学要素出发,探讨了乳头与下皱壁间的理想关系,及确定理想关系的思路和方法。随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鹏威教授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思源教授针对上述议题与讲者进行了深度交流,表示乳头位置的确定要综合考量,宁低勿高;而对于缩乳提升的血供选择方面,则表示应在安全前提下追求极致的完美。
从左至右分别为董佳生教授、刘莺教授、郝爽教授、付苏教授、吕鹏威教授和韩思源教授
议题二:容积替代
“容积替代”议题中,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卢伶俐教授分享了“带蒂大网膜瓣在保乳整形手术中的应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子函教授分享了“单孔腔镜背阔肌肿瘤整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陈益定教授分享了“部分背阔肌皮瓣在保乳整形手术中的应用”。湖南省肿瘤医院宋达疆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金贻婷教授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殷竹鸣教授围绕该议题展开了讨论,表示容积替代目前主要是自体组织,具体选择上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背阔肌皮瓣重建目前越来越多的作为其他方法复发失败后的补救方案。
从左至右分别为王永胜教授、卢伶俐教授、王子函教授、陈益定教授、宋达疆教授、金贻婷教授和殷竹鸣教授
议题三:脂肪移植
“脂肪移植”议题中,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辛敏强教授分享了“乳房脂肪移植的八大处经验”。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廖云君教授分享了“抽脂隆胸中的精准三维塑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莹莹教授分享了“放疗患者的脂肪移植策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元元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荪香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方仪教授围绕本议题展开讨论,表示脂肪移植在整形外科应用非常广泛,但仍存在较多争议,未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脂肪移植技术,更加的精准化。
从左至右分别为厉红元教授、辛敏强教授、廖云君教授、张莹莹教授、王元元教授、麻荪香教授和方仪教授
议题四:假体并发症
“假体并发症”议题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鹏威教授分享了“机器人假体植入相关并发症”。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坚教授分享了“胸肌前乳房重建远期并发症的处理路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杜正贵教授分享了“腔镜植入物重建皮瓣坏死与感染的处理路径”。该议题的讨论环节中,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佩芬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吴克瑾教授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聚良教授各自发表了看法。表示并发症的识别是关键,而识别后果断的处理亦十分重要,临床中应做好预防和预判,及时干预处理。
从左至右分别为杨犇龙教授、吕鹏威教授、刘坚教授、杜正贵教授、傅佩芬教授、吴克瑾教授和张聚良教授
盛会闭幕,期待再聚
至此,第十六届上海乳房重建会议圆满落下帷幕。在历时两天的深入交流与思维碰撞中,我们共同见证了乳房重建领域的新进展,探讨了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和创新理念,为与会者带来了宝贵的洞见,也为乳腺癌患者的未来治疗点燃了新的希望。期待与会的医疗同仁能将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融入日常的临床工作,共同促进乳腺癌治疗水平的全面提升。而上海乳房重建会议也将继续秉承“创新、合作、发展”的宗旨,为广大乳腺外科、整形外科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推动乳房重建领域的学术创新。期待明年的10月,第十七届上海乳房重建会议带来更加精彩的学术盛宴。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