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林桐榆教授:聚焦肿瘤精准治疗,共识引领BRAF抑制剂规范应用

2024年10月2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BRAF V600突变驱动多种恶性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靶向BRAF信号通路已成为重要的治疗策略。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罕见肿瘤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制定的《BRAF抑制剂治疗恶性实体肿瘤专家共识(2024)》即将在中华肿瘤杂志刊登发表,为BRAF抑制剂在我国恶性实体肿瘤领域的规范应用提供重要指导。在共识发布前,【肿瘤资讯】特邀专访了CSCO罕见肿瘤委员会主委、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林桐榆教授,就近年来CSCO罕见肿瘤委员会开展的工作对罕见肿瘤治疗的作用和影响、BRAF抑制剂治疗恶性实体肿瘤专家共识发布的意义及BRAF/MEK抑制剂联合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微信图片_20241021171356.png

林桐榆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 院长 、首席专家、博导、教授、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首席专家、博导、教授、主任医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组长
国家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罕见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CSCO中国淋巴瘤联盟副主席
中国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CSWOG)监事长
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国家医疗事故专家委员专家
中央、省市干部保健专家
四川省医学会副会长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荣誉主委

CSCO罕见肿瘤委员会:攻坚克难,引领罕见肿瘤诊疗发展

专访视频

林桐榆教授:众所周知,近年来许多常见癌种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尤其是在肿瘤医院,我们仍然会遇到许多以往鲜为人知的癌种,即罕见肿瘤。虽然这些肿瘤被称为“罕见肿瘤”,但它们在实践中并不少见,例如头颈部圆柱瘤、食管小细胞癌、肺淋巴上皮癌、肺肝样腺癌等。很多医生甚至对它们并不熟悉,不知道该如何治疗。因此,对罕见肿瘤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尤为重要。

随着对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许多常见肿瘤也存在罕见的分子亚型,这些亚型对常规治疗方案反应不佳。例如,十多年前,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一位医生的亲属罹患BRAF突变肺癌,在经过一线、二线及指南推荐的方案治疗后均无效,在ICU尝试通过胃管给药,使用BRAF抑制剂,三天后患者奇迹般地可脱管下地。这一案例让我们意识到“异病同治”的重要性。此外,一位患者可能同时罹患多种肿瘤,例如淋巴瘤合并肠癌、肺癌等,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具备更全面的肿瘤诊疗知识。就像修车一样,不仅轮胎要修好,刹车也必须完好,才能确保安全。

罕见肿瘤的诊疗以及难治性肿瘤的攻关,正是CSCO罕见肿瘤委员会的重要职责所在。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也成立了难治罕见肿瘤学组。多平台协作,共同推进难治罕见肿瘤的诊疗进步。例如,由CSCO罕见肿瘤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的《BRAF抑制剂治疗恶性实体肿瘤专家共识(2024版)》,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BRAF抑制剂治疗恶性实体肿瘤专家共识:指导临床实践,提升患者获益

专访视频

林桐榆教授:推动肿瘤治疗进步的两大主要动力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而BRAF抑制剂正是靶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BRAF基因突变可导致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下游激酶的无限制激活,促进肿瘤细胞快速增殖。BRAF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经验最初源于黑色素瘤的治疗,随后扩展至BRAF V600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及胶质瘤等,其中BRAF抑制剂达拉非尼获批适应证较多,且多为联合MEK抑制剂曲美替尼双靶治疗方案。然而即使是相同的BRAF突变,在不同癌种中的治疗效果也可能存在差异。在罕见肿瘤大会上,我分享了相关病例:我们使用BRAF抑制剂有效治疗了BRAF突变肺癌患者,但在尝试用于BRAF突变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时,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团队通过深入分析发现,BRAF突变结直肠癌存在不同的分子亚型,并据此开发了联合治疗方案,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目前,我们正在开展II期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该联合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过程中心得感悟颇多:一是如何将一些不可治愈的患者转化为潜在可治愈患者,二是联合治疗策略的设计需要精心考虑,不是简单地将多种药物组合在一起。

《BRAF抑制剂治疗恶性实体肿瘤专家共识(2024)》,系统地梳理了BRAF抑制剂的临床使用经验,为BRAF抑制剂单药/联合应用不良反应管理和剂量调整提供了指导。这些指导意见结合了国际最先进的治疗理念和经验,尤其考虑了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例如,许多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药物最初在欧美国家开发,剂量设计以欧美人群为基础,但这些剂量未必适用于亚洲人群。在中国的临床实践中,我们通过调整剂量,改善了疗效和安全性。总之,这份专家共识的发布对于规范BRAF抑制剂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中国医生提供重要的临床指导。

BRAF抑制剂联合治疗是未来方向,有待更多探索与思考

专访视频

林桐榆教授:不同类型肿瘤,即使存在同一突变,其对治疗的反应也可能不同。例如KRAS G12C突变肺癌和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明显不同。在肺癌中,G12C抑制剂的有效率可以达到30%~40%,但在结直肠癌中则不足10%。因此,在不同癌种中,如何进行联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在即将发布的共识中,多个共识意见推荐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例如,对于明确BRAF V600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推荐优先选择 BRAF 抑制剂联合MEK 抑制剂(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双靶治疗(推荐等级:强烈推荐,证据级别:1A)。对于难治性甲状腺癌建议在明确分子诊断后,可选择应用BRAF抑制剂进行治疗,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方案更优(推荐等级:推荐,证据级别:1B)。对于存在 BRAF V600E 突变的无更好治疗方案的胶质瘤,可以考虑应用BRAF抑制剂联合 MEK 抑制剂方案进行治疗,辅助治疗亦可考虑 BRAF 抑制剂联合 MEK 抑制剂方案(推荐等级:可考虑,证据级别:2B)。对于存在 BRAF V600E 突变的晚期恶性实体肿瘤二线及以上治疗,可以考虑应用达拉非尼或维莫非尼联合 MEK 抑制剂方案(推荐等级:可考虑,证据级别:1B)。

联合治疗是未来的方向,但具体如何实施还需不断探索和验证。首先需要进行I期临床试验以评估治疗方案的耐受性,随后通过II期试验证实其疗效,并最终在III期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许多医生正在探索和思考如何将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结合起来,希望大家团结协作,共同推进肿瘤靶向治疗在中国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肿瘤的治疗前景将更加光明。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r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C Y X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