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4CACA整合血液肿瘤大会】李建勇教授:精准施策,新药领航,探索FHTCL治疗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2024年08月23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4年8月17日,2024CACA整合血液肿瘤大会于“黄河明珠”兰州盛大开幕。国内血液病诊疗领域顶尖学者齐聚一堂,就血液肿瘤基础研究、科研转化与临床诊疗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分享诊疗经验与前沿进展,推动资源整合,携手促进中国血液肿瘤诊疗的协同、可持续发展。【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就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FHTCL)的治疗新进展以及未来研究发展方向进行深入解读,详情如下。

专家简介

李建勇
淋巴瘤中心主任、A类特聘教授、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淋巴瘤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主任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长
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
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采访视频

分层而治,新药加持,解析FHTCL治疗新进展

李建勇教授:FHTCL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一个亚型,此病在全球范围内并非罕见,在中国,其发病率略高于欧美国家。此外,FHTCL可进一步细分为三种亚型:血管免疫母细胞瘤(AITL)、滤泡T细胞淋巴瘤(FTCL)和伴有TFH表型的淋巴结内PTCL(NPTCL-TFH)。当前,国内医学界对AITL给予了较高关注。而鉴于诊断的复杂性,临床上对其他亚型的报道和治疗相对较少。
当前,对于FHTCL的治疗策略通常依据患者的年龄、体能状态等因素而定。对于年龄较轻,尤其是60岁以下且体能状态良好的患者,常采用CHOP-VP16方案;而对于年长者,若能耐受则选用CHOP方案;对于更高龄的患者,则可能采用口服小剂量化疗或联合西达苯安等治疗方法,但若是病情控制良好,特别是达到完全缓解(CR)的患者,则可选择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而对于复发/难治性(R/R)FHTCL,当前国内已有多种有效治疗选择,如HDAC抑制剂、Pi3K1抑制剂、Jak1抑制剂及米托蒽醌等。若患者体能状况良好且达到CR,同时有合适的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则是首选的治疗方案。若无法进行allo-HSCT巩固,ASCT亦可作为备选。在上述两种移植方式均不可行的情况下,HDAC抑制剂的维持治疗是一个较好的治疗策略。

新药研发,联合治疗,已成FHTCL研究新趋势

李建勇教授:目前,在FHTCL治疗领域,创新性治疗方案或相关临床试验的探索主要集中于新药的研发及其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这包括新药与新药的联合或新药与已上市药物的联合。当前,这一领域已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特别地,针对FHTCL,HDAC抑制剂、米托蒽醌、PI3K1抑制剂等药物已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因此,这些药物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治疗,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增多。本研究团队也在积极探索这些治疗方法,例如,由范磊主任牵头的一项临床试验探索了西达本胺与阿扎胞苷单独或联合吉西他滨与奥沙利铂(GemOx)方案的治疗效果,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Med杂志。因此,新药之间的联合使用代表了未来治疗的发展趋势,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此外,若能将分子生物学特征纳入考量,针对特定患者群体(如携带TET2突变的个体)实施更为精准的用药策略,如使用去甲基化药物或HDAC抑制剂,将有望实现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成果转化,精准医疗,以进一步提升FHTCL诊治水平

李建勇教授:若要将上述研究成果转化为针对个体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以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和治疗效果:

首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FHTCL的误诊率较高,因此需要加强与病理科和血液科实验室的沟通协作。鉴于该病症具有典型的免疫表型特征,许多患者可以通过外周血检测、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到这些特征。此外,患者还具有特征性的突变,如RHOA和IDH2突变,这些突变可以通过二代测序或数字滴式聚合酶链反应(ddPCR)等技术进行检测。

其次,实现精准治疗。例如,对于携带TET2突变的FHTCL患者,联合使用去甲基化药物和HDAC抑制剂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利用最新的特异性标志物监测病情变化和微小残留病灶(MRD),可能对个体化治疗的指导作用日益增强。

最后,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疾病的分子机制,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开发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方法。同时,临床试验的设计也需要不断创新,以评估新药或新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个性化、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