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刘学奎教授专访:免疫治疗引领头颈鳞癌新趋势,双抗新药展现广阔探索前景

2024年08月2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4年7月26日,由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主办、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咽喉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协办的“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咽喉肿瘤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广东顺利举办。咽喉肿瘤领域的顶尖学者与临床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挑战。
 
基于此,本期「肿瘤资讯」特别采访了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咽喉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学奎教授,针对本次年会的亮点,以及免疫治疗在头颈部鳞癌的应用等话题发表见解。现将访谈内容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本期特邀专家—刘学奎教授

刘学奎 教授
主任医师、主诊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科副主任、黄埔院区驻场主任,主任医师、主诊教授、博士生导师、耳鼻咽喉肿瘤临床大PI
广东临床医学学会咽喉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机器人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头颈外科学组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医疗经验:长期致力于甲状腺癌、咽喉癌,口腔癌等头颈肿瘤的诊断、手术和综合治疗,擅长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与重建,特别是保留喉功能的喉癌综合治疗。加拿大Alberta 大学医院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州市民生科技重大专项以及中山大学临床研究5010计划项目等课题13项,累计经费800多万元。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1篇。获国家专利4项。荣获第五届“羊城好医生”,第一届“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称号

聚焦规范合作创新,探索前沿治疗模式

Q1: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咽喉肿瘤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7月26日盛大召开,针对多个学术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分享和讨论。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席,您能否谈谈本次年会中有哪些特别值得关注的亮点内容?

刘学奎教授本次年会聚焦于“规范、合作与创新”的核心理念,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交流。首先,在议程设置上,我们根据前期的调研反馈进行了精心调整,合理缩减了全国各地专家的授课时长,并增设了互动讨论环节,旨在让广东省咽喉肿瘤专业委员会的同仁们能够直接向全国知名专家提问与探讨,促进思维碰撞,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其次,在会议内容上,我们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手术直播与技术分享环节,还特别聚焦于免疫治疗及新辅助治疗在头颈肿瘤领域的最新应用与发展。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且极具前景的治疗手段,在头颈肿瘤领域的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次会议对其最新研究成果的深入交流,旨在开拓更广阔的临床研究视野,提供更多样化的治疗策略与思路。

最后,本次年会强调了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重要性。鉴于头颈肿瘤的独特位置,其治疗方案的制定需充分考量手术对患者生理功能及外观的潜在影响,因此,多学科综合治疗至关重要。我们力求在追求最佳疗效的同时,兼顾患者的外貌与功能恢复需求,通过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升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1.jpg

新辅助免疫治疗:

提升pCR率,利于保留器官功能

Q2:本次年会中,针对“新辅助免疫化疗在头颈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请您围绕这一话题,分享您的见解。

刘学奎教授:新辅助免疫化疗在头颈鳞癌治疗中的应用,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议题。相较于传统的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免疫化疗将术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从5%-15%的区间,大幅提升至30%-60%,是疗效上的显著提升。

尽管目前pCR率的提升是否能直接转化为更高的生存率尚存争议,但这一进步无疑有利于患者器官功能的保存。尤其是对于口咽癌、喉癌、喉咽癌等头颈肿瘤患者而言,新辅助免疫化疗达pCR后,往往能使其免于手术,得以选择放射治疗,从而有效保护生理功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对于口腔癌患者,新辅助免疫化疗更是降低了下颌骨切除及游离皮瓣手术的需求,展现出了在头颈肿瘤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在安全性方面,新辅助免疫化疗同样安全可控。临床研究表明,免疫治疗的引入并未影响新辅助治疗的顺利进行。尽管部分患者可能在术中出现组织水肿加剧或血管脆性增加等表现,但在实际临床操作中,这些变化并未对手术构成实质性障碍。

综上所述,新辅助免疫化疗不仅有效提高了pCR率,有利于头颈肿瘤患者器官功能的保留,同时在安全性上也表现出良好的可控性,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双特异性抗体展露头角,

卡度尼利单抗安全增效

Q3:今年ASCO大会上,由您牵头开展的关于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研究结果重磅公布。作为主要研究者,请您结合相关数据,谈谈本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刘学奎教授:本次ASCO上发布的是卡度尼利单抗联合铂基双药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可切除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开放标签、单中心II期试验。卡度尼利单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单个药能够同时靶向两个靶点,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具有显著的创新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是RECIST1.1的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病理完全缓解(pCR)、安全性、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截至2023年12月,共有24例患者入组,其中包括口腔癌10例(占41.7%),下咽癌8例(占33.3%),喉癌6例(占25.0%)。患者中位年龄为55岁,且Ⅳ期患者占较大比例。

完成新辅助治疗后,87.5%的患者达到了客观缓解,24例患者中有12例达到了pCR,即pCR率为50.0%。安全性方面,仅4例患者出现3-4级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TRAE),主要为皮疹、瘙痒,以及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

综上,对于卡度尼利单抗这一新型免疫治疗药物,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局晚期可切除的头颈部鳞癌,展现了良好的ORR和pCR,且毒性可控。本研究目前仍在随访中,未来可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应用,期待Ⅲ期研究及更多临床数据的发布。

4.jpg

ESjc9L6dIWsXNu2JvoHDQLte2gCoabZ3.jpg

免疫治疗应用前景广阔,

双抗新药助力头颈鳞癌治疗

Q4:近年来,免疫治疗是头颈部鳞癌治疗中的重要探索方向,许多诸如双特异性抗体类的新型治疗药物问世,受到了广泛关注。请您结合创新型药物的作用特点,谈谈其在临床中的探索和应用前景?

刘学奎教授:免疫治疗在头颈鳞癌的治疗中取得的进展是非常显著的,为传统疗法提供了有力补充。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作为免疫治疗的新成员,有着独特的双重靶向作用机制,很可能为传统PD-1治疗失败的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

另外,初步临床研究已表明,双抗在头颈鳞癌的治疗中展现出了良好疗效,特别是与化疗、放疗、手术等手段的联合,在后线治疗及新辅助治疗中展现了广泛的应用价值。

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在的探索和应用前景是广阔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选择。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Yuno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elia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2024年09月02日
苗军程
金乡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刘学奎教授专访:免疫治疗引领头颈鳞癌新趋势,双抗新药展现广阔探索前景
2024年09月01日
刘桂林
长海县獐子中心卫生院 | 普通内科
继往开来,继承发展!
2024年09月01日
杨蔷
溧阳市中医医院 | 肿瘤科
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在的探索和应用前景是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