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长生存迈向治愈 | 陈伟霖教授:聚焦 OS 金标准,解锁肺癌全程治愈新可能

10月1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的进展,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总生存期(OS)作为评估临床获益的金标准,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替雷利珠单抗多项研究显示出显著的OS获益,引发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肿瘤资讯】特邀福建省漳州市医院陈伟霖教授,就OS的核心地位、免疫治疗的根本价值、替雷利珠单抗的生存获益及晚期肺癌治疗模式转变等话题进行深入解析。

本期特邀专家---陈伟霖 教授

陈伟霖 教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

肿瘤放疗科主任医师
中国肿瘤放射治疗联盟(CRTOG)执行委员会委员、食管癌专家委员会委员、放射免疫工作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一届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肿瘤康复治疗专委会、癌痛专委会委员,肺癌专委会青委
福建省免疫学会免疫与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医师协会放射治疗医师分会委员
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肿瘤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健康科普专家库(2024版)成员
漳州市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漳州市医学会肿瘤分会委员
漳州市抗癌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放射肿瘤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老年食管癌放射治疗专家共识》、《食管癌寡转移放射治疗专家共识》执笔专家组成员

OS 反映治疗最终效应,免疫改写肺癌治疗目标

Q1:近年来,晚期NSCLC的治疗进入了免疫时代,生存期不断刷新。在这一背景下,总生存期(OS)作为评估临床获益的“金标准”,其地位愈发重要。在您看来,为什么在众多临床终点中,OS拥有如此不可撼动的重要性?免疫治疗为晚期肺癌带来的最根本价值又是什么?

陈伟霖教授:一直以来,OS在统计学和法规层面均是评估临床获益的金标准。全球药品监管机构,例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都将OS视为新药获批的最有力证据。尽管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客观缓解率(ORR)等替代终点逐渐应用,但OS始终是评估抗肿瘤药物临床获益的终极指标,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OS的定义非常明确和客观,即从随机分组开始至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时间,其直接回应了患者和医生最核心的关切——“这个治疗能否让我活得更久”,并且不受评估者主观偏差的影响,是衡量生存获益最可靠、最无可争议的终点。其次,OS能够全面反映治疗的“最终净效应”,不仅包含治疗本身的抗肿瘤效果,还综合了治疗相关毒副作用及后续治疗的影响。例如,药物的毒性反应可能抵消前期获益,而有效的后续治疗也可能干扰最终OS结果,因此OS完美地平衡了疗效与安全性。此外,OS能避免替代终点可能带来的误导,比如PFS或ORR依赖影像学评估,存在主观差异,且肿瘤缩小或进展延迟未必转化为生存延长。尤其在免疫治疗中,因其独特的“假性进展”和“拖尾效应”等反应模式,PFS作为终点显得更为复杂,有时甚至可能低估免疫治疗的长期价值,而OS则能更真实地体现其最终的生存优势。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晚期NSCLC治疗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其重塑了医患双方对“晚期肺癌”的预期和治疗目标。其革命性的贡献在于实现“长期生存”和“拖尾效应”。与传统化疗和靶向治疗生存曲线缓慢下降、难以实现长期生存不同,免疫治疗的生存曲线呈现明显的“平台期”,部分有持续应答的患者实现长期带瘤生存,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状态。5年生存率从化疗时代的不足5%提升至免疫治疗时代的30%左右,在PD-L1高表达人群中甚至更高,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从机制上看,化疗无差别攻击肿瘤细胞但受限于毒性,靶向药物抑制特定信号通路却面临耐药问题,而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通过激活患者自身T细胞识别和清除肿瘤,一旦奏效,机体便形成“记忆功能”,可持续监视和控制肿瘤,从而使疗效持久。以往晚期肺癌的治疗目标以缓解症状和有限延长生命为主,如今免疫治疗为部分患者提供了长期生存机会,使晚期肺癌迈入慢病化管理成为可能。

替雷利珠单抗贯穿肺癌治疗线,OS获益惠及广泛人群

Q2:正如您所说,OS是指示肿瘤患者“迈向治愈”的金标准。替雷利珠单抗在晚期NSCLC领域的系列研究持续地展现了显著的OS获益。能否请您详细解析替雷利珠单抗在肺癌全线全人群中为患者带来了哪些长期生存获益?

陈伟霖教授:替雷利珠单抗凭借其在RATIONALE系列多项里程碑研究中的数据,为全线全人群肺癌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长期生存获益。从晚期二/三线治疗来看,RATIONALE-303研究率先取得OS阳性结果,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更新数据显示,在意向治疗(ITT)人群中,替雷利珠单抗组中位OS达16.9个月,较化疗组的11.9个月显著降低死亡风险33%(HR=0.67),4年和5年OS率均达20.1%,意味着约1/5患者生存达5年,这对晚期后线治疗是重大突破。

在晚期一线治疗中,替雷利珠单抗治疗覆盖了所有人群。针对非鳞状NSCLC的RATIONALE-304研究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中位OS为24.5个月,对比化疗组16.3个月(HR=0.67),死亡风险降低33%,4年OS率达32.8%,持续治疗人群(定义为替雷利珠单抗治疗≥35周期)更达到89.3%;针对鳞状NSCLC的RATIONALE-307研究显示,不同化疗方案(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卡铂)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均带来显著OS获益,4年OS率达32.2%(HR=0.53,死亡风险降低47%),持续治疗人群4年OS率高达97.5%。对中国患者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证实,无论病理类型,替雷利珠单抗一线治疗均带来OS获益,近1/3患者生存超过4年,远超传统化疗数据。

在早期围术期治疗领域,替雷利珠单抗也取得重大成果,2025年WCLC公布的RATIONALE-315研究更新数据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达到目前同类研究最高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为41%,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死亡风险35%(HR=0.65),4年无事件生存(EFS)率达61.2%,意味着超六成患者4年无复发,且亚组分析显示无论PD-L1表达、分期或组织学类型均一致获益。此外,在广泛期SCLC一线治疗中,RATIONALE-312研究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3年OS率达25%,刷新生存纪录。基于这些高级别证据,替雷利珠单抗确立了在中国及全球肺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从晚期后线到一线,再到早期新辅助/辅助治疗,无论PD-L1状态或病理类型,均带来生存获益,真正为全线全人群肺癌患者提供长期生存和治愈希望。

从阻击战到持久战,临床模式与患者状态双转型

Q3:从您的临床实践来看,当晚期肺癌患者通过免疫治疗逐步实现长期生存后,临床治疗模式和患者生存状态发生了哪些改变?这对于临床治疗决策又带来了哪些新的体验和思考?

陈伟霖教授:晚期肺癌,尤其是NSCLC,因免疫治疗的出现,已从一场绝望的阻击战转变为充满希望的持久战,深刻改变了临床实践、治疗模式和患者生存状态。这一转变首先体现在临床治疗模式的根本性变化,从过去以姑息治疗为主,目标仅为延长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转变为怀揣“根治”心态,因免疫治疗带来的“长拖尾效应”使约20%-30%患者实现长期生存甚至临床治愈,初始治疗即瞄准“争取治愈”。疗效评估标准也随之改变,以往严格遵循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肿瘤增大或新发病灶即判定疾病进展并更换方案,而现在免疫治疗可能引发“假性进展”,要求对疑似进展病例更谨慎,除非临床症状明确恶化,否则建议继续治疗,避免过早放弃有效方案。毒副作用管理也更复杂,以往主要应对化疗相关毒性如骨髓抑制、恶心呕吐,或靶向药物局限毒性,现在则需面对广泛且不可预测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可累及任何器官且发生时间不定,甚至停药后出现,这要求高度警惕、充分患者教育以及建立多学科团队(MDT)快速响应机制,严重时及时专科会诊。

患者生存状态也发生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生存超过5年甚至10年的晚期肺癌患者重新回归家庭、社会和工作,为新生患者传递希望与信心。长期生存者面临从“患者”到“健康管理者”的角色转变,需适应与癌共存,包括管理远期毒性(如免疫治疗后内分泌功能减退需终身激素替代、持续疲劳等)、关注生命质量及癌症幸存者护理,并应对每次复查前的焦虑情绪,需要心理支持以适应从“绝症”到“慢性病”的心理转变。

这些改变为临床治疗决策带来新体验与思考,包括决策复杂性指数级增加,面对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化疗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多种组合,需为特定患者在特定时机选择最优方案,决策更个体化,也更考验医生经验与知识更新。同时,对生物标志物的追求与反思也在深入,肿瘤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复杂,已知远少于未知,临床决策不能仅依赖指标,需综合患者全身状态(PS评分)和意愿,并继续探索精准预测免疫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筛选优势人群。总之,免疫治疗将晚期肺癌带入“慢病化”管理新时代,对临床医生提出更高要求,需持续学习、思考和探索,助力患者不仅活得更长,还要活得更好。

小结

免疫治疗时代下,OS作为评估临床获益的金标准,因其客观性和对治疗“净效应”的综合反映而不可替代,同时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持久抗肿瘤应答,显著提升了晚期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替雷利珠单抗凭借RATIONALE系列研究,在肺癌全线治疗及不同病理类型中均展现出显著的OS获益,为广泛人群提供了长期生存乃至临床治愈的可能。随着患者生存期延长,临床治疗模式从姑息转向追求根治,患者角色也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管理,同时对疗效评估、毒性管理及个体化决策提出了更高要求。期待未来进一步探索精准生物标志物和优化治疗策略,助力更多肺癌患者实现高质量长期生存。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邓文普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