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冯茹教授:研几探赜——精准治疗时代下,DLBCL治疗新进展

2024年06月05日
来源:肿瘤资讯

春已藏,夏初长。由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血液免疫学组、华南地区血液病专科联盟协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暨南大学血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承办的“广州国际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第十三届)”已于2024年5月24~26日顺利召开。此次大会涵盖了国内外血液肿瘤、干细胞与免疫领域的最新进展。为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前沿进展,【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大会主席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冯茹教授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疗进行分享,详情如下。

专家介绍

冯茹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内科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慢淋及滤泡淋巴瘤工作组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白血病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常委及淋巴浆细胞病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慢性淋巴细胞白细胞工作组组长
擅长领域:长期从事血液病、特别是白血病、淋巴瘤及浆细胞疾病等临床诊疗工作
杂志发表文章: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4项)及省部级课题等20余项。在包括CELL , PNAS, BMT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

知不足而奋进:DLBCL规范化诊疗任重道远

冯茹教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金淋巴瘤中较为常见的亚型。尽管我国淋巴瘤的诊疗水平已随着技术进步显著提高,但DLBCL的整体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提升。当前的数据显示,除了较大的中心规范诊疗外,全国DLBCL患者的平均5年无病生存率仅为37.6%,与欧美国家的最高水平(70%左右)仍存在显著差距。因此,我国DLBCL患者亟需规范且有效的诊疗。
具体而言,首先,临床医生应更加注重DLBCL的规范化诊疗。近年来,在众多学会、机构和广大临床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淋巴瘤诊治流程已开始趋向规范化、个体精准化及同质化。在部分一线城市的大型淋巴瘤专科门诊中,患者经过规范化治疗后的生存情况显著较优。目前,中国大、中城市的肿瘤科、血液科以及淋巴瘤亚专科中心,DLBCL患者接受免疫化疗后的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50%~60%。
然而,既往研究发现,仍有部分DLBCL患者无法通过常规的免疫化疗如R-CHOP获得缓解。即使少部分患者在治疗后获得缓解,但可能会在短期内出现复发,即为复发/难治性(R/R)患者。因此,在治疗前,临床医生应对DLBCL患者进行精准分层,快速且准确识别出可能从标准或常规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对于无法从以上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应及时根据其临床特征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的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降低复发风险。
除及早识别该类患者外,规范且合理地应用新型药物对提高R/R DLBCL患者的生存获益至关重要。目前,已有多种小分子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ADC药物及细胞免疫治疗等新型药物,扩大了R/R DLBCL患者的治疗选择,为患者带来新的生机。
总体而言,为进一步提高我国DLBCL患者的生存率,应持续推进规范化、精准化诊疗的进程,最终实现更优的治疗结果。

望远山而前行:精准诊断结合新型疗法或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冯茹教授: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已有诸多新型疗法问世并广泛应用到淋巴瘤的临床治疗中,如小分子靶向药物、双特异性抗体(双抗)、单克隆抗体(单抗)、细胞免疫疗法等。而DLBCL的精准诊断技术如NGS检测、ctDNA检测等,进一步推动靶向治疗等在DLBCL中的发展。对于部分特殊亚型(如MCD亚型)DLBCL,BTK抑制剂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在双表达DLBCL患者中,一项前瞻性、单臂2期研究证实了R-CHOP联合HDAC抑制剂西达苯胺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此外一项3期DEB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了R-CHOP方案联合HDAC抑制剂西达苯胺的疗效,初步结果显示疗效和生存也很令人鼓励,期待具体结果近期公布。在免疫调节剂中,既往研究尝试采用来那度胺治疗R/R DLBCL患者。尽管有些试验结果不甚理想,但相关亚组分析这一方向仍值得继续探索。上述多个治疗靶点的开发均基于DLBCL患者精确诊断和分型结果。因此,对于DLBCL患者尤其是复发难治性患者,及早的进行精确诊断是提高治疗疗效和开发新治疗靶点的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新型疗法的不断发展,DLBCL患者的治疗前景将进一步改善。临床医生应注重精准诊断,结合新型疗法,为患者提供更为个体化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量体裁衣”:DLBCL老年患者的治疗应综合考量诸多因素

冯茹教授:综合来看,DLBCL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脏器功能一般较差,这可能会影响其用药以及对标准化疗的耐受性。基于老年患者的特征,部分针对DLBCL临床试验的入组人群并不包括该类患者的。因此,对于该类患者的诊治,临床医生应首先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以详细了解患者的基线情况,如心脏相关功能等。
随后,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聚焦于平衡患者的共病、治疗相关毒性反应以及治疗的疗效,以确保DLBCL老年患者获得长期的高质量生存。例如,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mini-R-CHOP方案、chemo-free方案(如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R2]方案以及R2联合PD-1抑制剂方案、R2联合BTK抑制剂方案等)等。
因此,对于DLBCL老年患者的治疗应综合考虑其基线情况和对标准治疗的耐受情况,平衡疗效与毒性,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