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三联疗法或可成为初治FL和MZL的治疗新选择

2024年04月3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滤泡性淋巴瘤(FL)和边缘区淋巴瘤(MZL)分别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约20%和12%。绝大多数NHL患者呈现晚期疾病,通常没有症状,且预后不一,受临床、生物和免疫因素的影响。近期,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Loretta J. Nastoupil教授等人Cancer杂志上报告了伊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和利妥昔单抗治疗初治FL和MZL患者的开放标签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本文撷取该研究重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图片3.png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开放标签、Ⅱ期单中心研究,旨在评估伊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和利妥昔单抗治疗既往未经治疗的FL和MZ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纳入的患者为年龄≥18岁,组织学确诊为CD20+ FL(1、2或3a级)或MZL。入组标准包括:既往未接受过淋巴瘤系统性治疗,处于疾病Ⅱ、Ⅲ或Ⅳ期,ECOG评分≤2,以及由主治医生确定的治疗需求。

主要终点是研究者评估的24个月的无进展生存(PFS)。次要终点包括最佳和120周完全缓解率(CRR)和客观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DOR)、无事件生存期(EFS)、至下次治疗时间(TTNT)、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

2016年至2018年间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共纳入了48例患者。大多数患者为男性(32例)、FL(38例)和晚期疾病(45例)患者。

疗效

在中位随访65.3个月(63.3~69个月)后,所有患者的估计24个月PFS率为78.8%,中位PFS为70.2个月(图1)。FL患者(n=38)和MZL患者(n=10)的中位PFS分别为71.2个月和54.2个月。
图片4.png

图1.

中位EFS和TTNT与PFS相似。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71.2个月。在最后一次随访中,在末次随访中只有1例患者死亡,该在治疗近5年后处于病情缓解期因COVID肺炎死亡。3例(6.3%)患者发生组织学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于研究开始后7、21和23个月。

最佳 ORR(CR/PR)为95.8%,CRR为83.3%。在46例可评估的患者中,120周时的CRR为63.0%。46例缓解者(CR/PR)的中位至缓解时间为2.76个月。患者的基线特征,包括性别、种族/民族、诊断、分期、分级、FLIPI评分、GELF组评分,与CRR或ORR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

安全性

1~2级不良反应(AE)发生率为97.9%,3~4 级AE发生率为64.6%,没有出现5级AE(表2)。8例(16.7%)患者因治疗相关的AE停止了治疗。共有89.6%的患者出现过一次或多次治疗延迟,35.4%的患者出现过一次或多次剂量减少。最常见的≥3级AE包括皮疹(50.0%)、中性粒细胞减少(14.6%)和腹泻(12.5%)。至皮疹消退的中位时间为13天(5~81天)。最常见的1~2级AE包括肌痛(77.1%)、疲劳(72.9%)和腹泻(47.9%)。

表2. 常见AE(≥10%)

图片5.png 
感染并不常见,3例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4例患者出现皮肤感染,1例患者出现酵母菌感染。1例患者在第4周期发生房颤(2级)但能够重新开始接受420 mg伊布替尼治疗。

共有20例患者获得了覆盖范围≥50X的外显子组数据,这些数据与临床数据结合计算出m7‐FLIPI评分,该评分与CRR无显著相关性(图2)。治疗结束时未达到CR的4例患者均存在CREBBP突变,而在达到CR的16例患者中有37.5%(6/16)存在CREBBP突变(P=0.0867)。CARD11突变是FL患者对伊布替尼的逃逸机制,但在本研究中未检出;此外CD79 B、MYD88或TNFAIP3突变也不存在。1例患者检测到CD79 A突变,该患者获得CR。

在第1、2、7个周期的第1天以及治疗结束时评估细胞因子(图2)。未获得CR的患者与获得CR的患者之间未观察到促炎(TH1)细胞因子有差异。在第2周和第7周获得CR的患者中,抗炎细胞因子(TH2)IL-2和IL-4在数值上较高,,而在治疗结束时则没有差异。本研究还对趋化因子进行了评估,获得CR的患者中EOTAXIN3的数值较高。

图片6.png

图2.

总结

本研究结果证明,伊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和利妥昔单抗治疗作为FL和MZL患者的一线疗法具有显著的临床活性。估计的24个月PFS率为78.8%,中位PFS为70.2个月。缓解率也较高,最佳ORR为95.8%,其中CRR为83.3%。120周时的CRR为63%。安全性方面,总体耐受性良好。
 
 

参考文献

Gordon MJ, 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ibrutinib in combination with rituximab and lenalidomide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follicular and marginal zone lymphoma: An open label, phase 2 study.Cancer . 2023 Nov 20. doi: 10.1002/cncr.35114.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