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髓文共话】与大咖共话多发性骨髓瘤最新文献(第5期)|侯健教授:KRd序贯二次移植是首次复发MM的有效治疗策略

2023年09月1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多发性骨髓瘤(MM)目前仍无法治愈,由于克隆演变、骨髓微环境变化等复杂因素,疾病的治疗将面临更大挑战[1]。而对于多线复发患者,随着治疗线数的增加,患者预后也越来越差。真实世界研究发现,许多MM患者只能接受到2-3线治疗。基于近5000例患者临床资料的欧洲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显示,61%的患者只能接受到2线治疗,38%的患者能接受到3线治疗,接受后线治疗的患者明显减少[2]。因此,首次复发时的治疗选择对MM患者至关重要。

蛋白酶体抑制剂(PI)是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的基石药物之一。新一代PI卡非佐米2012年获得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MM,以其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在多项临床研究中都取得了卓越的疗效[3-5]2023年8月,Bone Marrow Transplant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EBMT研究组国际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KRd 序贯二次ASCT治疗首次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6]
 
【髓文共话】特别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侯健主任对此文献进行解读。

研究背景

更年轻、更健康的患者在首次ASCT后持续缓解的情况下,可进行二次挽救性ASCT。但是,首次复发后最佳的二次ASCT治疗时机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报告了一项基于EBMT注册系统的回顾性多中心研究的结果,51例MM患者在首次复发后接受KRd诱导序贯二次ASCT。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在EBMT附属中心接受移植患者的回顾性、多中心、基于注册系统的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纳入来自22个EBMT注册移植中心的51例接受二线KRd诱导序贯二次ASCT的患者。排除KRd治疗<2个周期的患者。主要终点为接受二线KRd序贯二次ASCT患者的PFS和OS。次要终点包括ORR,即达到部分缓解(PR)或更好的缓解,并确定PFS和OS的显著影响因素。KRd按28天周期给药。

研究结果

共纳入51例首次复发MM患者,其中27例患者(52.9%)为标危,11例患者(21.6%)为细胞遗传学高危。一线诱导治疗方案包括VCd(31.4%)、VAd(25.5%)、Vd(13.6%)、VTd(13.6%)、VRd(3.9%)以及其他治疗方案(7.8%)。所有患者接受过移植治疗,9.88%患者第一次移植后接受巩固治疗,以及17.7%患者接受维持治疗。7例(13.7%)患者既往暴露于来那度胺但无来那度胺耐药。

一线和二线治疗的中位时间间隔为40.2个月(IQR为30.9-53.4),一线治疗和ASCT的中位时间间隔为40.4个月(IQR为31.7-55.1)。二线治疗和ASCT的中位时间间隔为5.9个月(IQR 4.8-8.1)。

表1. 患者基线1.png

疗效:ORR、PFS和OS

ASCT前ORR为96%,ASCT后ORR为100%,43例患者(84.3%)在ASCT前达到≥VGPR,50例患者(98%)在ASCT后达到。中位随访时间为36.7个月(范围:0.2-45.2个月)。中位PFS为29.5个月(IQR 18.4-34.2),中位OS未达到。12个月OS率为96.1%(90.1-100),24个月为92.1%(84.9-99.8),36个月为84.5%(74.3-96.0)。

1.png

图1. 总缓解率

2.png图2. 生存评估

单变量分析影响PFS和OS的因素

研究发现,移植的时间间隔(以月为单位)和PFS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参数估计值=-0.02521,p=0.0416)。数据分层分析显示,两次移植间隔达4年的患者预后良好(p=0.027),中位PFS为30.6个月,而间隔<4年的患者PFS为28.4个月。此外,ASCT前达到≥VGPR也与PFS改善显著相关(p=0.003),达到VGPR患者中位PFS为31.3个月,而未达到VGPR患者中位PFS为21.5个月。但是,PFS与细胞遗传学风险、年龄、ISS评分、首次ASCT缓解程度、一线治疗来那度胺暴露、是否接受巩固/维持治疗之间没有统计学相关性。单变量分析中未发现OS显著相关协变量,包括一线治疗和ASCT后复发时间间隔>4年,二次ASCT前达到≥VGPR,或高危细胞遗传学。

表2. 影响PFS的协同因素的单变量分析3.png

微信截图_20230915122724.png图3. 各亚组PFS

研究结论

首次复发患者接受KRd治疗可获得高比例缓解,序贯二次ASC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尤其是与一线ASCT复发间隔>4年及不同细胞遗传学风险患者的优选方案。

专家点评

  

侯健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主任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科分会委员
中国淋巴瘤联盟常委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常委
上海医学会第十届血液学分会主委

上海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委会主委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副主委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克隆性疾病,发病率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第二位,随着ASCT技术的不断成熟、药物研发的提速、新药可及性的提高,初治MM的疗效得到大幅提升。但MM仍然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患者不可避免的会面临着复发,且随着复发次数的不断增加,治疗难度越来越高、缓解时间越来越短。因此,首次复发成为了非常关键的治疗时间节点,《中国首次复发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版)》明确了首次复发MM患者的治疗目标是获得最大程度的缓解,以延长无进展生存期,恰当的治疗可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对于首次复发来那度胺依然敏感的患者,EHA/ESMO以及IMWG推荐KRd/DRd/IRd。我们关注到在ASPIRE研究中KRd 治疗RRMM,带来深度缓解以及PFS和OS的延长,中位OS达48.3月,其中首次复发MM患者KRd治疗后中位PFS可达到29.6个月[4]。一项真实世界数据报道了130例RRMM患者应用KRd方案进行挽救性治疗的疗效,中位PFS可达22.9月 ,中位OS未达[7]。另一项真实世界数据回顾性分析了44例1-3线RRMM患者应用KRd+ASCT诱导治疗,其中接受二次ASCT患者中位PFS达23月,中位OS未达[8]多项研究均验证KRd方案的治疗获益在真实世界中和临床研究中一致。


本次研究与ASPIRE研究的不同在于,首先分析的起点为开始进行二次ASCT时,而ASPIRE研究是从开始治疗时分析,另外本次研究仅47%患者接受了维持治疗,而ASPIRE研究18周期诱导治疗后Rd维持治疗直至进展。本次研究中位PFS达29.5月,二次移植后ORR达100%,尤其移植前达到≥VGPR患者以及两次移植时间间隔>4年患者中位PFS更长(分别为31.3月和30.6月)。综合以上分析,本次研究在分析起点较后以及维持比例更少的情况下,患者生存获益与ASPIRE临床研究一致,进一步证明了KRd序贯二次ASCT在真实世界首次复发MM中的有效性。此外,KRd序贯二次移植治疗细胞遗传学高危患者的PFS及OS与标危患者一致,亦是首次复发高危MM患者的治疗优选。


虽然大多数 MM 患者不会接受第二次 ASCT,但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这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选择。随着复发时可选择的治疗方案越来越多,包括新一代疗法(如 CAR-T 疗法、双抗等)的不断涌现,一部分在疾病早期阶段仍适合移植的患者,可能会从KRd+二次ASCT这一过程中获得显著的生存益处,所以有必要制定明确的标准来识别这些患者,让MM有更个性化的治疗选择,延长MM患者生存。


参考文献

[1] Pawlyn C, Morgan GJ. Nat Rev Cancer. 2017 Aug 24;17(9):543-556.
[2] Yong K, et al. Br J Haematol. 2016;175:252–264.
[3] Siegel D.S,et al.Blood,2019.120(14):2817-2825.
[4] Stewart,A.K,et al, N Engl J Med,2015.372(2):p.142-52
[5] Dimopoulos,M.A,et al,The Lancet Oncology,2016 17(1):p.27-38
[6] Rémi Tilmont, et al.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23 Aug 5;10.1038.
[7] Conticello C, et al. J Clin Med. 2019;8(6):877.
[8] Baertsch MA, et al. Cancers 2021;13:4706.

往期精彩回顾:

【1】【髓文共话】与大咖共话多发性骨髓瘤最新文献(第1期)| 丁凯阳教授:深入解读FORTE研究细胞遗传学的亚组分析

【2】【髓文共话】与大咖共话多发性骨髓瘤最新文献(第2期)| 张曦教授:高剂量卡非佐米(CFZ)或可提供更优的抗MM效果

【3】【髓文共话】与大咖共话多发性骨髓瘤最新文献(第3期)|夏忠军教授:真实世界中KRd方案治疗RRMM疗效佳且安全性好

【4】【髓文共话】与大咖共话多发性骨髓瘤最新文献(第4期)|景红梅教授:KRd较VRd一线治疗MM可改善PFS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mie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t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