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汉霖时代,正当宏 | 首届CSCO-复宏汉霖肺部肿瘤学大会顺利落幕

2023年07月2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3年7月22日,首届CSCO-复宏汉霖肺部肿瘤学大会于北国春城长春盛大召开。大会聚焦于肺癌免疫治疗前沿进展及临床治疗策略讨论,特邀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更有多位国内顶尖肺癌领域专家齐聚一堂。以下是【肿瘤资讯】为您特别整理的大会精华内容。

汉霖时代,免疫为先 | 专家致壮语,创新赴新程

会议伊始,由大会主席吴一龙教授复宏汉霖董事长、执行董事张文杰先生分别致开幕词。

吴一龙教授表示,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创新药物要做到脱颖而出必须做到Better甚至Best,才可开辟一个新的时代。斯鲁利单抗上市一周年以来,围绕肿瘤免疫方向已开展了多项临床探索,并在小细胞肺癌领域做到了Better。希望未来看到更强劲的对手出现,与斯鲁利单抗在相互鼓励中共同提高。本次大会关注基础研究、转化研究,蕴含观点碰撞等,希望能给与会者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对临床问题有更多认识,共同推动肺癌领域发展。

WechatIMG1149.jpg

张文杰先生首先感谢各位专家的莅临与对本次会议的支持。张文杰先生指出,复宏汉霖作为一家新一代生物制药公司,在成立以来经历了高速发展,创立了数个关键里程碑,为中国医疗事业付出绵薄之力。而眼下中国创新药的发展正在起步,时代充满无限可能,日新月异的技术将为患者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获益。复宏汉霖很荣幸在这个时代与专家、医生并肩前行。如今,抗肿瘤治疗进入免疫时代,复宏汉霖也有信心成为One of Best,造福更多患者。

WechatIMG1150.jpg

随后,在大会主席吴一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宋勇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胡毅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卢铀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宋启斌教授复宏汉霖董事长、执行董事张文杰先生的共同见证下,首届CSCO-复宏汉霖肺部肿瘤学大会正式启动。同策同力,奔赴领域新程;携手共进,探索肺癌免疫新境界,呈递生命获益更优解。

WechatIMG1151.jpg

鉴往知来,时代宏观 | 免疫治疗百年回眸,临床需求仍未满足

吴一龙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储以微教授分享了肿瘤免疫治疗的百年发展史。远到3000年前的古埃及就有医生提出了癌症与炎症间的关系,十九世纪末Coley医生开始尝试用灭活细菌混合物激活免疫系统控制肿瘤,上世纪中叶,卡介苗(BCG)开始逐渐应用于抗肿瘤临床实践。随着免疫监视假说的提出与T细胞、DC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接连发现,以及天然免疫模式的发现与确认,肿瘤免疫学的基础逐渐搭建。2002年,Gavin Dunn和Robert Schreiber等首次提出“肿瘤免疫编辑”学说系统阐述了癌症和免疫系统之间的三阶段关系,奠定了肿瘤免疫治疗理论基础。

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细胞因子IFN-α、IL-2的相继发现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的萌芽阶段,1975年诞生的杂交瘤技术奠定了单克隆抗体药物发展的基础,后续随着人源化改造的发展,抗肿瘤单抗逐渐诞生并发展。

2011年CTLA-4单抗伊匹木单抗优先上市,开启了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时代,但其单药疗效有限,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严重,临床应用受限。后来居上的PD-(L)1抑制剂,彻底变革了肿瘤治疗的思路,其与CTLA-4单抗的联合使用更是使Chemo-free成为可能。

2017年,首个CAR-T细胞治疗药物获FDA批准上市,开启了一股新的CAR-X免疫治疗风潮。此外癌症疫苗、溶瘤病毒等技术近年来也取得发展。如今免疫治疗逐渐成为肿瘤治疗主流,治疗方案多样化,且已延伸至广泛生命健康领域。

WechatIMG1152.jpg

宋勇教授的主持下,吴一龙教授分享了全球抗肿瘤新药的研发现状与趋势。过去10年间,PD-1/PD-L1抑制剂、PARP抑制剂、CDK4/6抑制剂,BTK抑制剂等在内的多项创新抗癌疗法的问世给患者带来了显著的临床获益,并已获得广泛应用。目前国内药品研发数量呈爆炸式增长,肿瘤新药研发管线占比已超过欧洲,但同时研发存在着“靶点集中,创新不足”的问题,依然以Me-too为主,未来需更加关注临床需求,注重创新。

随后,吴一龙教授以肺癌为例回顾了靶向与免疫治疗在不同分期、分型肺癌中的发展,指出进一步改善生存、克服耐药与精准化治疗是未来仍需面对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吴一龙教授介绍了抗体偶联药物(ADC)、CD73靶点、mRNA疫苗+PD-1、微小残留病灶(MRD)、联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精准分型等探索方向。

WechatIMG1153.jpg

紧接着在陆舜教授的主持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褚倩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涂海燕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邬麟教授吴一龙教授围绕“肺癌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如何填补”展开了深入交流。如今,肺癌正在发现越来越多靶点,越来越多耐药问题需要被解决,其复杂的异质性使得探索需要付出更高成本,研究者需要更聚焦临床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未来临床研究或将围绕患者为中心,开展更多转化研究。在免疫治疗、ADC方面,尚缺乏足够精准的生物标志物以预测疗效,对于生物标志物的量化深入探索也继续持续研究。吴一龙教授牵头建立的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如今已经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未来也将尝试由发起IIT研究转型至发起药物注册研究,并注重年轻人才的培养。讨论达成共识指出,如今创新技术的发展依然是肺癌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后免疫治疗时代需要持续加深对免疫微环境、耐药机制等的了解,开发出全新治疗手段,并强调将RWD转化为RWE,研究者应与研发平台开展更多合作,进行更多可以改变临床实践的研究。

WechatIMG1154.jpg

创新引领,跃进前沿 | 强者横空出世,斯鲁利单抗全球布局,缔造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新传奇

胡毅教授的主持下,程颖教授分享了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新格局。在IMpower133与CASPIAN两项研究的验证下,免疫联合化疗已经成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策略,而后CAPSTONE-1则再次证实了PD-L1单抗可为患者延长2-2.5个月的OS。ASTRUM-005研究横空出世,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JAMA主刊,斯鲁利单抗首度为PD-1单抗在小细胞肺癌领域正名。

研究中,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对比化疗显著延长OS 4.7个月,死亡风险下降38%,进展风险下降53%,是唯一对比化疗降低进展风险超50%的免疫方案,且不同于PD-L1单抗起效较慢,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第1个月后即快速出现PFS获益,曲线无交叉。

目前,斯鲁利单抗已经启动了全球首个头对头对比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研究ASTRIDE研究,有望成为国内首个“出海”的肺癌PD-1抑制剂。

程颖教授回顾了免疫治疗在小细胞肺癌中的探索历程,介绍了免疫+PARP抑制剂、免疫+抗血管生成、PD-1抑制剂+化疗序贯PD-1+抗血管TKI等探索方向的发展,以及小细胞肺癌分子亚型的探索,生物标志物的探索等。并展望了未来小细胞肺癌的精准治疗方向,包括靶向DLL3的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器、靶向B7-H3的ADC、ADC靶点SEZ6等。

WechatIMG1155.jpg

姚煜教授的主持下,卢铀教授分享了后免疫时代,小细胞肺癌放免联合的探索。免疫联合化疗为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带来新突破,但其疗效仍然无法令人完全满意。小细胞肺癌本身的难治性与临床特点带来了新的治疗困境。放免联合有助于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提高免疫治疗作用,同时,免疫治疗也可增强肿瘤内在放疗敏感性,两者联合或许可为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新出路。

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中,放化疗是核心治疗方案,此前已有部分临床研究进行了放化疗后序贯免疫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斯鲁利单抗也开展了II期临床研究ASTRUM-LC01,探讨了大分割放疗联合同步化疗后斯鲁利单抗巩固治疗LS-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III期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探索同步放化疗+斯鲁利单抗一线治疗LS-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中,放疗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不过目前已完成的关于ES-SCLC放免联合治疗的研究较少,整体研究处于早期阶段。目前对于适宜联合治疗的患者群体筛选、放疗治疗时机、剂量与分割次数等都仍有待研究。卢铀教授牵头开展了一项单臂多中心研究(SPUR研究)探索中低剂量放疗联合斯鲁利单抗及化疗在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的ES-SCLC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WechatIMG1156.jpg

随后在范云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毕楠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刘哲峰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樊锐太教授吉林省肿瘤医院张爽教授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进行了深入研讨。对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而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中,主体依然是全身治疗,放疗则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化疗时代的循证医学证据提示,对于转移较为局限的患者,局部放疗可以带来局部获益并转化为生存获益,而靶区勾画与剂量分割则需要依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讨论。如今,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依然是棘手问题,此前,PD-L1单抗对比化疗延长了约2个月的生存期延长,斯鲁利单抗是全球范围内唯一获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适应症的PD-1单抗,其他免疫相关创新药物的探索并不顺利。今年ASCO大会中报告的部分研究带来了创新药物的进展,靶向治疗在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值得期待,或也会出现类似斯鲁利单抗的新星。另外,联合方案的探索目前在一些II期临床研究中取得了积极结果,但仍需III期大规模研究予以验证。

WechatIMG1157.jpg

应需而变,敢开先河 | 强者登峰造极,斯鲁利单抗挑战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新高度

宋启斌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晓晴教授分别分享了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与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新策略。

刘晓晴教授表示,目前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一线治疗的标准治疗模式,指南推荐按照PD-L1表达分层选择单药或免疫联合化疗方案。但即便对于PD-L1 ≥50%患者,免疫+化疗模式也可能是较免疫单药更好的治疗模式,二者在临床研究中OS近似的前提下,前者的PFS和ORR更优,而对于高龄患者(≥75岁),免疫联合方案可能具有更好的OS和PFS获益。而对于PD-L1低表达患者,免疫+化疗是优选方案,但免疫单药同样是I级推荐方案,且在高龄患者(≥75岁)中两种方案获益相当。对于PD-L1阴性患者,国内外权威指南皆推荐免疫+化疗作为优选方案,双免等方案也值得考虑,Checkmate-277等研究提示双免或是更适合PD-L1阴性人群的治疗方案。

而基于贝伐珠单抗+化疗的方案,IMpower150、TASUKI-52等研究显示在此基础上增加免疫治疗可显著改善PFS,OS更优或相当,而在免疫+化疗基础上添加贝伐珠单抗,则或有利于延长肝转移患者的OS,且有延迟新发脑转移的趋势。

目前,斯鲁利单抗已经开启了一项在既往未接受治疗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开展的斯鲁利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贝伐珠单抗对比化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ASTRUM-002,该研究将对免疫四联方案及其获益人群展开进一步探索,并将于近期国际学术会议公布数据。在二线及以上治疗中,免疫单药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免疫联合方案的探索也值得期待。刘晓晴教授还展望了生物标志物、新靶点、新联合方案等探索方向。

WechatIMG1158.jpg

胡洁教授指出,相较腺癌患者,鳞癌患者已知基因突变更少,既往治疗以化疗为主,免疫治疗的发展为这些患者带来长生存新希望。

斯鲁利单抗的ASTRUM-004研究则成为鳞癌免疫治疗领域新的里程碑,作为一项全球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RCT研究,研究中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肺鳞癌,中位PFS为8.28个月,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45%,亚裔人群中位PFS达到9.79个月,获益较整体人群更突出,OS结果将有望于WCLC 2023公布,但已可从HR观察到生存获益趋势。此外,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针对中国人群ORR达到75%,持续缓解时间超过10个月,安全性良好。胡洁教授还分享了其他免疫联合方案的探索,包括斯鲁利单抗+重组抗EGFR人源化单抗HLX07±化疗,免疫+HDAC抑制剂、PD-1/VEGF双抗+化疗等,目前这些联合方案还需进一步探索。

WechatIMG1159.jpg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傅小龙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史美祺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晓桦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王启鸣教授围绕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优化策略进行了讨论。ASTRUM-004研究是斯鲁利单抗在肺鳞癌这一竞争激烈的赛道取得的又一优异成绩,该研究放眼全球,纳入了大量患者,选择了白蛋白紫杉醇作为联合化疗方案,研究针对全球及中国人群患者取得了很好的ORR与PFS改善,在真实世界中对于更早期患者或可联合放疗以带来更好的获益,同时期待后续OS结果的公布带来更好的消息。斯鲁利单抗的获批为未来晚期肺鳞癌的治疗提供了很好的选择,期待未来更精准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带来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策略,同时期待斯鲁利单抗早日进入医保惠及更多患者。此外,斯鲁利单抗的四药联合策略临床研究ASTRUM-002也同样值得期待。

WechatIMG1160.jpg

当宏不让,长风破浪 |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百年免疫再翻新章

大会临近尾声,傅小龙教授对本次会议作总结致辞。傅小龙教授表示,本次会议内容涵盖肺癌领域多个热点版块,免疫治疗的百年发展直至PD-1/PD-L1单抗的疗效也未取得突破性成果,但PD-1/PD-L1单抗的联合方案为更多患者带来了希望,取得了更好的疗效。

目前临床中尚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包括疗效的提高、耐药的处理、对于临床研究中被排除的患者的处理等,未来如何基于免疫治疗时代特点开展多学科合作、患者管理将值得关注与探索。

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在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领域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优异成果,为PD-1单抗在小细胞肺癌领域正名。未来同样期待斯鲁利单抗在临床实践中的进一步优化,肺癌治疗的优化之路漫长且艰难,但愿未来继续与各位同道一同努力,披荆斩棘,再克难关,为肺癌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带来更长久的生存获益,共同开创肺癌免疫治疗的全新篇章。

WechatIMG1161.jp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Nydi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 Maggie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