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病例报告:在体外高通量药敏试验指导下成功治疗难治性双表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2023年05月1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双重表达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EL)含有MYC和BCL2的双重表达,在使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龙(R-CHOP)的标准一线治疗后,其预后较差。因此研究者启动了一项临床试验,用R-CHOP联合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泽布替尼(ZR-CHOP)治疗新诊断的DEL,并取得了较高的完全缓解(CR)率。而有4名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了进展,其中1名患者携带ATM和CD58突变。研究者应用体外高通量药物敏感性测试来预测该患者对不同药物的临床反应,从而成功地治疗了这名患者。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30岁,诊断为III期(DEL),有ATM和CD58突变。该患者在使用2个周期的ZR-CHOP后获得了部分缓解(PR),在使用4个周期的ZR-CHOP后仍保持PR,而在使用6个周期的ZR-CHOP后疾病出现进展。随后研究者使用117种化合物的高通量药物筛选确定了一系列对该患者有疗效的治疗方法。在药敏试验中,原发性肿瘤细胞对作为单药的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和吉西他滨以及作为联合方案的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和地塞米松(VTD)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敏感性。于是患者接受了两个周期的VTD方案治疗(硼替佐米1.3mg/m2,d1, 4, 8, 11;沙利度胺100mg,d1-21;地塞米松20mg,d1, 2, 4, 5, 8, 9),达到了PR,只残留一个小病灶。随后又进行了2个周期的VTD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患者取得了CR。CR后进行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的患者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

病例讨论

DEL约占DLBCL的30%,用R-CHOP治疗时,5年PFS仅约为27%。然而,对DEL的研究是罕见的。BCR信号通路在DEL患者中被高度激活,这意味着BTK抑制剂可能对DEL有效。在Phoenix研究中,R-CHOP联合伊布替尼(IR-CHOP)与R-CHOP联合安慰剂相比没有任何获益。亚组分析显示,IR-CHOP明显改善了c-MYC和BCL2双重表达的年轻患者(<60岁)的PFS和OS。但在年龄较大的患者中,这种获益被抵消了,主要原因是与伊布替尼联合使用时的安全性问题。泽布替尼是一种比伊布替尼更具选择性的BTK抑制剂。在研究者所在中心,ZR-CHOP作为临床研究方案开始用于DEL患者。共有89.3%的患者(25/28)在ZR-CHOP治疗后获得了CR,只有3名患者在治疗和随访期间出现进展(在EHA报告P1201中,一名患者被PET-CT证明为假阳性,85.7%的CRR被报告)。本文报告的病例是3名患者中的一名,他们在接受6个周期的ZR-CHOP治疗后不久出现了进展。

由于DLBCL的高度异质性,很难准确预测预后和提供个体化的挽救治疗策略,而这两点对于癌症个体化治疗(ICT)是至关重要的。高通量DST是一种个体化的功能性精准肿瘤学方法,它提供了对其他可能的治疗方法和组合的评估,以确定患者的有效治疗策略。对于这名患者,原发肿瘤细胞对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和吉西他滨作为单药,以及VTD作为联合治疗方案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敏感性。这一结果被治疗的临床结局所证实。

总结

双重表达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EL)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的侵袭性与惰性淋巴瘤的难治愈性特征,导致患者终将复发进展。由于大多数患者为老年体弱患者,耐受性不佳,很难接受强化疗方案。近年来,随着新型靶向药物如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及BCL-2抑制剂的出现,使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通过重新构环,使结构更加立体,BTK抑制作用达100%,作用时间更长。此外,泽布替尼脱靶效应降低,可更精准抑制BTK,且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多以1-2级为主。在本文研究者所在中心,ZR-CHOP作为临床研究方案用于DEL患者,临床效果是理论的最直接体现,共有89.3%的患者(25/28)在ZR-CHOP治疗后获得了CR,只有3名患者在治疗和随访期间出现进展。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本篇病例报告了其中1名具有ATM和CD58突变的一线化疗耐药的DEL患者,在体外高通量药物敏感性测试的指导下,用VTD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Lijie Xing, Hui Wang, et al. Case report: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a refractory double-expresso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ati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 vitro high-throughput drug sensitivity test
Front Oncol. 2022; 12: 1079890.
Published online 2023 Jan 18. doi: 10.3389/fonc.2022.1079890

责任编辑:Jenny
排版编辑:guangli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