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6月3-4日,由山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主办、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承办、泰安市中心医院协办的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第二届第二次会议在千年古城泰安盛大启幕。大会汇集国内学术领袖和精英学者,聚焦多发性骨髓瘤(MM)领域最新临床应用以及研究进展,深入探讨MM的规范诊疗和个体化精准治疗等相关学术问题。【肿瘤资讯】特此整理,与您共享学术盛宴。
本次会议由山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组长王鲁群教授组织开展,邀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侯明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山东省立医院王欣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赵洪国教授和泰安市中心医院滕清良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鲁群教授、李颢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伟教授,山东省立医院许洪志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袁成录教授,烟台毓璜顶医院初晓霞教授和泰安市中心医院孙兆刚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李颢教授和王伟教授代表工作组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达了感谢与热烈欢迎。各位主席一致感谢全国MM学界的专家能够对山东省骨髓瘤工作组一贯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再次感谢山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长期以来对学术工作的支持。也要感谢工作组全体同仁多年来在山东省MM诊治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侯健教授作为大会特邀嘉宾并代表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学组,祝贺大会胜利召开并对山东省内同道间的团结协作,及积极推动MM规范化诊疗表示了肯定和赞扬。同时也表示通过此次会议不仅能学习到了山东省同道的团结协作精神,还了解到规范化诊治与前沿进展相结合的创新做法。本次会议的内容涵盖了MM相关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实践的内容,凝聚了许多专家的智慧和心血。相信今天的会议将让各位收获满满。
第一篇章:规范诊疗
规范诊疗是指遵循相关的规范和指南进行治疗和管理,建立起完善的治疗与管理模式。实施规范诊疗对于MM患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立医院许洪志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宋强教授开启了规范诊疗篇章。
济南市中心医院李大启教授特别邀请来自河南省肿瘤医院的房佰俊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高危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诊疗进展。高危MM没有统一的定义,通常情况下从患者因素和疾病因素考虑,患者生存期低于其他患者,均可称为高危患者。高危NDMM的治疗策略包括联合用药,清除MM细胞和纠正微环境异常,尽量进行ASCT,以及持续治疗直至病情进展。同时,高危NDMM的治疗需要最大程度地提升缓解深度,以控制病情的进展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随后,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刘国强教授的主持下,来自兰陵县人民医院徐芝龙教授、淄博第一医院李大鹏教授和淄博市中心医院吕振慧教授围绕MM规范诊疗话题进行了讨论。对于高危MM使用联合方案进行维持是目前指南推荐和临床用药体会,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依从性问题。另外,关于移植的采干时机,教授们提到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移植前的缓解深度和移植后的疗效有一定关联性,因此会更加重视移植前诱导方案的选择及采干前的疗程数。
大咖论道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周薇教授为大家隆重请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侯健教授。作为学术界领军人物,侯健教授发表了以下重要观点:
洞察1——关于高危MM的定义,现有的13条标准可能仍然不够,将来会出现更多的标准。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化繁为简,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洞察2——对于高危MM患者,使用强力组合治疗是目前治疗趋势。高危患者往往缓解率低,因此需要给予更加积极的治疗方案。与此同时,也需要给予标危MM患者更多的关注,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生存预后。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周芳教授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刘爱军教授带来新药时代MM ASCT应用地位再思考的精彩分享。刘爱军教授重点提到合并肾损害的MM患者,ASCT可以改善患者肾脏功能,克服肾损害引起的不良预后。患者PFS、OS与肾功能正常MM患者相当。同时也有研究表明ASCT后的缓解深度更重要;ASCT前需要达到的理想缓解深度尚需进一步探讨。
针对高危MM患者的治疗问题,在青岛市中心医院王玲教授的主持下,来自潍坊市人民医院崔景英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马骥教授和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张晶晶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于高危MM患者而言,延长其生存时间是治疗的首要目标。因此,临床上应该采用最优质的治疗方式,包括最强的药物组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若患者达到了二代流式或者二代测序的MRD阴性,可以停药,但需要随时监测是否会再次转阳,以实现及时调整治疗的目的。
大咖论道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焱教授作为这一环节的主持,特邀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陈文明教授作为学术界大咖发表独到见解:
洞察1——事实上,现代医学已经能够有效地处理80%肾功能正常的MM患者,所以应该优先处理这一类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分为两大类,一部分肌酐清除率在30以上,相对安全,而另一部分肌酐清除率在30以下,则需要小心处理,因为有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情况。如果一个医院有好的移植舱条件,就可以考虑处理这一部分肌酐清除率在30以下的患者,但如果条件不好,则应该尽量避免此类移植。
洞察2——关于移植前的缓解状态,指南提出了最大程度的缓解。在标准VRD方案治疗下,只有不到30%的患者能够达到CR疗效,绝大部分处于VGPR状态。在移植前,不应强调一定要达到最大程度的缓解,因为过度治疗会使得MM患者的血象恢复缓慢,生活质量下降。事实上,MM目前仍然无法彻底治愈,治疗目标是延长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篇章:精准诊疗
通过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各类检测手段,精准诊疗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烟台毓璜顶医院初晓霞教授和青岛市市立医院钟玉萍教授揭开第二篇章精准诊疗序幕。
潍坊市人民医院冉学红教授请出下一位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徐燕教授介绍了关于1q21对MM预后的影响及治疗选择。1q21+是MM患者一种不良的预后因素,已经被纳入到了R2-ISS分期和mSMART分层中。对于结合此因素进行风险分层,将有助于指导MM患者进行更加个性化的治疗决策,以合理选择使用药物方案。其中,达雷妥尤单抗和卡非佐米组成的方案可能改善1q21+ MM患者的预后。未来,还需要探索新的针对MCL1、PBX1-FOXM1等靶点,以更加有效地治疗MM,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冯献启教授的主持下,来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红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娜教授展开了讨论。对于1q21异常,无论是标危组还是高危组,均以VRD为基础进行诱导治疗,患者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可联合达雷妥尤单抗。
大咖论道
山东省立医院李英教授请出大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伟教授针对这一部分学术话题,分享了自己的临床见解:
洞察1——1q异常包括1q gain和1q扩增,它们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尚不明确。虽然ISS分期未纳入1q,但是SMART、欧洲的EMN和NCCN指南等均将其列为高风险因素。
洞察2——对1q动态变化的预后研究对于临床具有价值和帮助。同时,治疗方案的优化需要考虑多种预后因素,而≥2个预后不良因素目前仍无法克服。在未来调整治疗方案时,1q的影响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淄博市中心医院王振城教授邀请了江苏省人民医院陈丽娟教授为大家带来MM 高危细胞遗传学的适应性治疗的学术内容。介绍到细胞遗传学高危是指MM患者存在17p-(p53缺失)、t(14;16)、t(14;20)、t(4;14)、以及1号染色体异常等危险因素。采用多种药物组合包含蛋白酶体抑制剂的方案,可以使高危NDMM患者达到MRD阴性深度缓解。蛋白酶体抑制剂可用于t(4;14)类型,泊马度胺适用于del(17p)类型,CD38单抗可提高1q21患者预后,而双次移植能进一步改善高危MM患者的预后。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叶静静教授组织济南市人民医院李传翠教授、菏泽市立医院刘南教授和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牛建花教授进行了ctDNA和蛋白质谱能否替代骨髓MRD检测的热烈讨论。有研究中心数据表明ctDNA和MRD的一致性欠佳,ctDNA代替MRD检测仍存在争议。关于蛋白质谱检测在MM的应用已在多个国际会议进行报道,检测深度可以达到骨髓MRD水平,可能是未来应用趋势。
大咖论道
山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于文征教授热情邀请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阎骅教授对于MM的治疗有着深入的思考和见解:
洞察1——适应性治疗方面,针对不同的染色体异常识别出不同的亚组,并通过使用特定的药物实现治疗。这些药物为何对特定的细胞遗传学具有特殊的作用机制,这些发现是否可以调整当前的骨髓瘤治疗原则和指南?这些问题值得深思。目前,临床以VRD作为一线治疗的基础,但是随着新药物的探索,对药物进行调整或加减,以更好地利用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未来探索的方向。
洞察2——对于高危MM患者,联合维持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但如何合理应用这些药物,帮助患者延长PFS甚至OS,仍然是医生们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呼吁进行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获得更加实际的循证医学证据。
第三篇章:个体诊疗
MM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制定更合理的个体化诊疗方案能进一步,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必要的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袁成录教授和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丁慧芳教授特约专家带来个体诊疗第三篇章的内容。
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志瑢教授的引荐下,天津市肿瘤医院的王亚非教授分析了老年虚弱MM患者治疗决策问题。老年MM患者比例增加,但从新药获益比例低于年轻患者。虚弱状态是影响老年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基于虚弱评分进行分层治疗可逆转预后。虚弱评分需动态进行,目的是实现对老年患者的精准分层治疗。对于Fit组患者,参照年轻患者治疗;intermediate-fit患者参照老年不适合移植患者治疗策略;对于老年Frail患者,最佳治疗方案尚未确定。
威海市立医院王毅力教授特别安排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窦爱霞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段衍超教授和临沂市人民医院王超教授对老年患者的实际临床治疗进行深入讨论。对于老年患者的治疗,应优先考虑患者整体情况。中断治疗对患者的伤害很大,制定合适的药物方案是更优的选择。不宜为了追求短期疗效而超出患者耐受范围。
大咖论道
针对老年MM患者的治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71医院刘楠教授重点邀请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黄东平教授输出了重要学术观点:
洞察1——针对老年患者的虚弱评分体系,包括IMWG、GI、简化的GI、RMCI、英国骨髓瘤联盟的MRP等评分,可以帮助临床对患者进行分层治疗。其中,MRP相对简单、适用性好。
洞察2——对于老年MM患者的治疗目标应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次才是提高PFS。在治疗方案上,以减剂量或两药方案为主,如BD、RD等。老年虚弱的治疗需个体化,并进行动态评估和修正,以带来最终获益,包括提高生活质量、PFS和OS。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石艳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俊茹教授带来了老年虚弱MM患者治疗决策和《中国首次复发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刘俊茹教授强调了MM首次复发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时机。治疗前需评估患者的一般状态、复发后疾病状态以及既往一线治疗情况,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免疫治疗、新一代药物、挽救性移植或其他机制药物都可作为首次复发患者的治疗选择,在我国尤其要重视挽救性ASCT的价值。卡非佐米联合IMiDs、CD38单抗等联合方案均可为首次复发患者带来2年以上的PFS,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关于M蛋白转阳后需不需要干预的问题,淄博市中心医院吴学琼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汪娟教授和威海市立医院邓秀芝教授在德州市人民医院袁长勇教授的组织下进行了头脑风暴。专家们普遍认同如果没有其他高危细胞遗传学因素,可以先密切观测。严密监测和随访对于这类患者至关重要。患者平常监测周期为3~6个月,但患者情况变化需及时就医。
大咖论道
这一环节,山东省立医院刘新教授请出的大咖是国内知名的血液学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
洞察1——在患者经历过一轮治疗后,首次复发的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其身体状况较好、细胞遗传学没有恶化到难治或者多药耐药的阶段,并且经济承受能力强。目标就是要达到和新诊断MM患者一样的治疗强度,延长PFS和OS。
洞察2——当处理首次复发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病人的整体状况、细胞遗传学变化、前期治疗的药物与效果及毒副作用等。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种是挽救性二次移植,这需要满足多个条件,如是否有足够的干细胞可用、身体状态是否能够耐受、是否存在髓外浸润或更高危的细胞遗传学表现,以及复发和第一次移植间隔时间是否大于一定期限。第二种方法是换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第三种方法是参与临床实验。
第四篇章:创新诊疗
MM是一种易复发、易发生多药耐药的恶性肿瘤。因此,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治疗手段,以提高病人的生存预后。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孟繁军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传方教授的主持下,会议进入第四篇章:创新诊疗。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李颢教授在潍坊市医学院附属医院王占聚教授的特邀下,带来了MM的BITE和ADC治疗相关的最新学术内容。骨髓瘤的治疗随着免疫疗法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大会执行主席李颢教授详细梳理了BCMA CD3双抗、GPRC5D CD3双抗、FcRH5×CD3双抗以及抗BCMA的ADC最新研究进展,这些新药治疗MM患者,在安全性可控的情况下,能带来深度而持久的缓解,助力患者生存获益,为临床带来了很多思考和憧憬。任何一种新药的探索或研发,或新的治疗方案的制定,在它们诞生之前都是艰难而曲折的。这个过程需要研究者和医生的付出,但更需要前期入组受试者的贡献,他们承担了药品初期试验带来的潜在副作用。虽然在新药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风险和挑战,但对于现实生活中的RRMM患者而言,这些药品是他们重获健康和生命希望的一道光明。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李广伦教授的主持下,来自淄博市第一医院吕晓伟教授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崔思远教授对于新药背景下自体移植地位进行了讨论,尤其是对于低危、高龄患者,存在可做但有风险的情况,目前没有确切定论。值得一提的是,低危或标危患者,在含有移植的一线治疗后,整体生存可以实现将近10年的治疗获益。
大咖论道
针对MM的新药,临沂市中心医院接贵涛教授对这一环节进行了总结并邀请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赵洪国教授输出了大咖观点:
洞察1——ADC药物是一种精准的靶向治疗,与普通化疗不同,ADC药物具有选择性打击的优势。其通过针对特定的靶点,如CD30联合MMAE和针对79B的靶联合MMAE,实现精准靶向,避免对正常细胞的损伤。BiTE可以针对骨髓瘤中的CD38等多种靶点,与CAR-T治疗不同的是,BiTE并不能撬动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认识”,而只是让它们攻击这些已经“认识”的肿瘤细胞。因此,对于BiTE如何激活T淋巴细胞的问题,可能需要结合使用其他去刺激的方法,如联合CAR-T治疗等。
接下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郝云良教授特别请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春蕊教授分享RRMM的CAR-T治疗相关的最新学术内容。CAR-T细胞疗法在 RRMM 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而且更早的 CAR-T细胞生产可能增加 T细胞持久性。改善 CAR T细胞疗效、持久性和减轻肿瘤细胞耐药性机制策略是未来的方向。李春蕊教授表示CAR-T的未来前景令人振奋,持续改进有朝一日可能使MM成为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青岛市市立医院王雷教授介绍了讨论专家后,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周海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于霜教授进一步讨论了CAR-T复发之后的治疗选择。一些新药被提出作为CAR-T复发后的治疗方案,但整体数据同样不够理想。对于已经接受过非人源CAR-T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再次使用全人源的BCMA CAR-T治疗,或者尝试将BCMA靶点换成GPRC5D。
大咖论道
这一环节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海英教授请出的专家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CAR-T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的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开林教授:
洞察1——MM治疗已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包括CD38单抗、ADC、CAR-T在内的治疗手段相继推出。对于如何选择治疗方法,各种免疫治疗产品各有利弊。双抗和ADC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应用较普遍,但在MM治疗中数据较少。
洞察2——CAR-T是活细胞药物,且能够长期存活和增殖,较深的缓解程度相较其他免疫产品具有更大优势。但CAR-T治疗价格较高,目前正在努力降低生产成本。CAR-T进入真实世界后,其效果也可能会受到入组标准等因素影响,且远期疗效需要提高。
第五篇章:指南诊疗
临床指南对于规范MM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泰安市中心医院孙兆刚教授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毕可红教授继续主持指南诊疗篇章。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张颢教授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吴俣教授带来系统性轻链型(AL型)淀粉样变性新版指南更新概况及要点专题学术讲座。AL型淀粉样变性是一种典型的多学科诊疗模式病种。对于诊断,应注意早期症状的甄别和M蛋白的筛查,及早发现疑似病例,并通过组织活检明确诊断。治疗应建立在器官功能全面评估和危险分层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可及性和毒副作用,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然而,目前的临床证据仍较少,特别是缺乏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肖太武教授的主持和引导下,来自泰安市中心医院王玲教授和枣庄市立医院徐伟教授对于淀粉样变的组织活检进行了讨论,专家认同心脏活检、腹壁脂肪活检和直肠黏膜活检对于诊断十分重要。
大咖论道
接下来,烟台山医院张文娟教授隆重请出大会执行主席——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鲁群教授谈了自己的临床体会:
洞察1——目前对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治疗存在缺乏对其发病机制的认知和动物模型的建立等问题,因此主要局限在临床描述和干预。第二,误诊、误治或延误诊断非常普遍,因此MDT评估非常重要,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第三,治疗越来越精细化,达雷妥尤单抗是目前唯一疗效显著的药物,可缓解器官功能,但无法将淀粉样物质从组织中清除。虽然很多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但仍需更多的探究。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孙忠亮教授主持这一环节,特邀北京协和医院庄俊玲教授带来了MM髓外病变(EMD)+浆细胞白血病(PCL)诊治进展。在MM患者中,EMD的异质性较大,软组织EMD提示预后不良。原发PCL的定义也有了更新,指外周血浆细胞比例大于等于5%。新药尤其是硼替佐米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EMD和PCL的不良预后。对于复发的EMD和PCL,可以尝试使用新药卡非佐米、泊马度胺和CART等治疗。
在滨州市人民医院孙明东教授的积极安排下,济南市中心医院赵红玉教授和聊城市人民医院张丽教授进一步探讨了经过前期治疗以后,髓内病灶评估能够达到VGPR甚至达到CR,但是髓外病灶未达到的情况。如果有机会做移植,可以尝试局部放疗减轻髓外肿瘤负荷。
大咖论道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湘新教授总结心得体会之后,邀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杰教授也谈论了关于EMD的治疗经验和心得:
洞察1——现在有许多药物可帮助治疗EMD,特别是卡非佐米、泊马度胺和CAR-T等。面对EMD时,许多人会考虑化疗,但化疗能提高多少有效率仍是一个未知数。另外,放疗对于此类患者的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因此,临床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希望大家能够深入研究探索。
第六篇章:罕见病诊疗
关注罕见病,从了解开始。泰安市中心医院郑成云教授和山东省肿瘤医院李增军教授为大家主持大会的最后篇章——罕见病诊疗。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易树华教授,在郭冬梅教授的介绍下,从IWWM-11共识更新探讨了初治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的治疗变迁。对于WM患者的治疗,需要特别关注老年患者和合并CVD基础疾病的高占比问题。此外,CXCR4突变和MYD88野生型患者的预后较差,需要引起注意。针对有治疗指征的初治WM患者,R-based方案如BR方案可以考虑,但对于CXCR4突变患者疗效欠佳,而且安全性问题尤其是血液学毒性需要临床警惕。新一代BTKi泽布替尼在ASPEN研究中表现显著,对于初治WM患者是最佳选择。
临沂市人民医院张海燕教授作为主持,和枣庄市立医院提文鹏教授和烟台毓璜顶医院王慧教授探讨了WM的治疗探索热点,目前一个重要的方向是BR联合BTKi限时治疗方案。
大咖论道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王涓冬教授特别邀请学术大咖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卫教授通过分享学术观点,为临床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洞察1——近年来WM的免疫化疗方案发生了变迁,R基石的方案不再优先推荐,取而代之的是BR、RCD和BDR方案等。BTK抑制剂让WM患者生存期延长,但第一代BTKi可能存在毒副作用和对部分患者效果不好的问题。ASPEN研究表明,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来看安全性更好,疗效也有一定差异趋势。未来将探索WM的有限期治疗方案,如靶向药物联合治疗、BTKi和伊沙佐米或与化疗的联合等。对于CXCR4突变的高危人群,新药联合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春燕教授特意邀请北京协和医院张路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中国Castleman病(CD)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分析了罕见病CD的发病过程,展示了疾病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通过介绍我国第一个关于CD共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该疾病。同时,结合病例进行了生动演示,分享了不同类型病例的治疗方案。
在滨州市人民医院杨胜教授精心组织下,解放军第971医院孙青刚教授和淄博市中心医院刘艳教授进一步探讨了IgG4相关疾病和CD鉴别诊断问题,一方面需要临床鉴别,另外一方面需要有经验的病理科医生的慧眼。
大咖论道
菏泽市立医院桑玉旗教授高兴地请到了全国知名病理专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周庚寅教授从病理学角度给临床提供很多思路:
洞察1——CD是一种病理改变相似、临床症状复杂、病因和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的疾病。目前,其基本病理表现分为淋巴滤泡增多、淋巴滤泡增大、生发中心萎缩退行性改变、血管增生和淋巴细胞消减等。根据这些改变,其临床表现各异,目前病理分为三型:第一型单中心型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混合性浆细胞型,其中透明血管型为良性病变;第二型原发型的多中心型病理改变为滤泡增生、血管增生和浆细胞增生,而二型非特指型还伴有TAFRO综合征;第三型为HHV感染相关的继发性的多中心型,其症状比较明显,除了滤泡增生、血管增生和浆膜细胞增生外,还有HHV的阳性检测。
不知不觉,会议已经进入闭幕阶段。大会执行主席王鲁群教授、李颢教授及其团队对会议的精心安排和组织,将会议日程分成不同的板块,每个板块都涵盖了丰富的学术内容,包括精准诊疗规范、创新和个性化诊疗等。其次,在此次会议中,许多大咖专家进行分享了独到精辟的学术观点。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专家们不仅仅进行了讨论和主持,通过点评和讨论,为我们呈现出更具深度和高度的内容,让我们对MM的诊疗有了更好的认识。最后,王鲁群教授对莅临的同仁表示感谢,致谢每一位辛勤筹备和付出的工作人员,呼吁我国学者行动起来,开展多学科、多中心的合作研究,为MM的诊疗贡献中国力量!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