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知行合一一2023第九届KEEP-G肿瘤学术论坛圆满收官

2023年06月13日
来源:肿瘤资讯

六月芳菲醉,人间仲夏时。六月是收获的季节,是希望的季节,也是分享的季节。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运动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整合医学研究会、江苏省康复医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KEEP-G学术沙龙承办的第九届KEEP-G肿瘤学术论坛于2023年6月7日-6月11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于南京金陵江滨酒店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束永前教授及顾艳宏教授担任主席,大会设置了结直肠癌专场、肿瘤诊疗新技术研究专场、临床研究专场、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专场、食管癌胃癌专场,肝胆胰肿瘤专场、肿瘤抗血管治疗专场、运动康复专场、决胜千里病例大赛等多项专场,邀请了众多国际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分享学术心得,为观众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kv.jpg

主会场精彩

大会主会场——结直肠癌专场于6月9日在南京金陵江滨酒店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图片1.jpg

大会主席、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顾艳宏教授主持开幕式,对领域内专家及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并介绍了KEEP-G理念:To Know, to ExplorE, to Practice and Group。KEEP-G可诠释为知行之间,探索发现;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坚守初心,维护生命之尊严。

图片2.jpg

首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云院长致辞,强调了高水平医院的建设离不开研究与探索,实现我国医疗水平高质量发展需要医务工作者投入更多的努力。

图片3.jpg

随后,江苏省抗癌协会盛国林秘书长致辞,对KEEP-G系列会议在肿瘤治疗领域坚持创新理念及以人为本思想给予肯定。两位领导均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4.png

本次会议第一节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科明教授主持。来自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Choo Su Pin教授做了主题报告: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Current standards and practices for palliative treatment。讲者通过举证经典临床研究数据(如PARADIGM、CAIRO5、Checkmate142、BEACON、SUNLIGHT等),梳理了转移性结直肠癌全线治疗中的选择策略,包括一线贝伐珠单抗与抗EGFR治疗在左右半结肠癌中的优先性以及转化治疗中二者联合两药或三药化疗的优劣;MSI-H患者与免疫治疗的密切关系;后线治疗中抗血管与抗EGFR治疗是否接续前线方案的问题;其他治疗如抗HER2治疗、BRAF V600E靶向治疗的应用情况等。最后加以总结:选择合理恰当的一线治疗是转移性结直肠癌姑息治疗后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而治疗方法需要依据患者的临床与分子分型进行精准选择。

5.png

第二节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跃明教授主持。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分享了《2023年ASCO速递——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研究进展》。陈功教授针对有关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术前治疗模式优化的PROSPECT、PRODIGE23、OPRA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总结道:
①部分患者术前要做减法:“Less is more”——精准选择治疗方案、基线技术上可保肛者不行术前放疗、减标准治疗转为合理选择免疫治疗、去手术治疗或缩小手术规模。
②部分患者术前要做加法:“More is better”——以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的术前放化疗可酌情选择加用其他化疗药或免疫治疗、初始选择非手术治疗后的综合治疗方面需要补充更多的手段。陈功教授强调只有在这样精准分期、精细分层的基础上做好加减法,才能真正实现为患者提高疗效、保护功能的目标。

6.png

接下来第三节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正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明教授就《结直肠癌外科治疗进展》进行了报告,他提出外科治疗有“进”也有“退”:
“进”在:(1)适应症扩大,囊括了腹腔转移、肝转移等晚期患者;(2)适形切除(cTME)等手术操作更加成熟、精细。
“退”在:(1)内镜技术的不断改进减少了早癌与癌前病变的手术需求;(2)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的技术进步(如放疗同期联合伊立替康、同步放化疗后再巩固化疗的TNT模式、三药联合等)使得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CR不断提高;(3)以免疫治疗为代表的新药物新方法的涌现。
最后,李明教授总结:近年结直肠癌外科治疗发展路线为“进退有道,取舍有度”。外科医生通过依据临床研究循证医学证据选择了恰当的手术人群与术式,通过团队协作群策群力展开MDT多学科讨论制定最精准的治疗方案,最终达成更理想的功能保全与疗效,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图片7.jpg

本小节结束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胜教授封益飞教授刘怡茜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宋兵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夏凡教授针对以上的报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外科、内科、放疗科各自角度出发,根据以上内容为临床工作带来的启示与思考进行了分享。

8.png

第四节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畅教授主持。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袁瑛教授分享了《2023年ASCO速递——晚期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报告中,袁瑛教授对ASCO会议中与靶向治疗有关的内容进行了概述并详细介绍了以下几项研究:(1)靶向HER2的ADC药物已经步入到剂量选择的研究阶段如DESTINY-CRC02,昭示着HER2-ADC药物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中的成熟化;(2)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OXIRI与联合CAPOXIRI的对比研究QUATTRO-II,提示给药更为方便的贝伐珠单抗联合CAPOXIRI 的模式达到了非劣效的结果,预示着对住院时间有限制的这类患者未来或可尝试选择卡培他滨替代氟尿嘧啶;(3)RAS-突变型患者经过治疗后转化为RAS-野生型状态的现象称为NeoRAS,SCRUM-Japan GOZILA研究结果提示,此类患者可从抗EGFR治疗中获益,也预示着ctDNA检测或可鉴别出抗EGFR治疗新的获益人群。关于靶向治疗的相关研究百花齐放,各有千秋,提示我们在临床诊疗中需要及时跟进前沿进展,尽可能对患者实现精准治疗。

9.png

第五节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韩宇教授主持。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邱萌教授分享了《2023年ASCO速递——晚期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邱萌教授对ASCO会议上关于免疫治疗的研究按照MSS与MSI-H分型进行了梳理。在MSS型结直肠癌中,介绍了一线AtezoTRIBE传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BBCAPX(RAS突变型)与AVETRIC(RAS野生型)一类的免疫联合化疗研究;后线免疫联合放疗、靶向免疫联合化疗研究。关于MSI-H结直肠癌中,对双免治疗长期随访的Checkmate142研究结果进行了更新。除此以外,还对新药CGX1321、XL092以及CAR-T、肿瘤疫苗PolyPEPI1018、溶瘤病毒RP2-3等新型生物免疫治疗研究进行了解读。最后,邱萌教授总结:(1)MSS型患者如何突破免疫治疗限制仍任重道远;(2)MSI-H型患者的进一步细化分型也值得研究;(3)新型生物免疫治疗的前沿研究已突破单一治疗,开展联合探索,这一点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10.png

主会场的最后一节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钱晓萍教授主持。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超教授做了《三线之争,谁能略胜一筹?》主题报告。董超教授就结直肠癌三线单药选择、联合治疗配伍及优先选择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阐述,指出:(1)对于瑞戈非尼、呋喹替尼、TAS-102三种单药进行选择需综合考虑毒性耐受、药物可及性及医保政策;(2)在单药与TAS-102+Bev的选择中,若患者既往从抗血管治疗中曾获益,优先考虑后者;(3)三线联合治疗一定要以抗血管生成治疗为基石;(4)可指导三线治疗的biomarker仍亟待发现。

11.jpg

本小节结束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玉松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刚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胡文蔚教授以及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明洁教授基于以上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报告中的研究创新点与临床指导意义表达了赞同与学习,并积极分享了临床工作中与靶向及免疫等领域相关的诊疗经验。

最后,顾艳宏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对受邀专家、参会学者们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

大会总结

历经5天,主会场及本次大会设置的其他分会场均顺利收官,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思维碰撞,线上线下各路同仁广泛关注、热切讨论。

2023年6月11日,第九届KEEP-G肿瘤学术论坛圆满落幕。今后团队也将不忘初心,继续积极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推动我国肿瘤诊疗水平的提升,促进抗癌事业高质量发展。期待下一届KEEP-G肿瘤学术论坛与您再次相见!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xiaod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