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促进血液和骨髓移植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共享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旨,第49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EBMT)年会将于2023年4月23~26日以线下结合线上的形式召开。在本次会议上,将会有多例主题演讲、口头报告、海报展示和专题讨论等环节,覆盖了骨髓移植、干细胞治疗、免疫治疗、药物治疗等多例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本期【肿瘤资讯】精心挑选了5项来自中国的研究,为大家带来2023 EMBT的中国好声音。
P770 维奈克拉、西达本胺和地西他滨可作为伴有巨大纵隔肿块R/R T淋巴细胞淋巴瘤CD7 CAR-T细胞前的桥接治疗
原文标题:
P770 VENETOCLAX, CHIDAMIDE, AND DECITABINE AS A BRIDGING THERAPY IN RELAPSED/REFRACTORY T LYMPHOBLASTIC CELL LYMPHOMAS WITH LARGE MEDIASTINAL MASSES PRIOR TO CD7 CAR-T CELL THERAPY
主要内容及结果:
这项研究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和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这是一项单臂前瞻性临床试验,在伴有巨大纵膈肿块的复发/难治性(R/R)T淋巴细胞淋巴瘤(T-LBL)患者中,探索维奈克拉(Venetoclax)、西达本胺(Chidamide)和地西他滨(Decitabine)作为CD7 CAR-T细胞治疗前桥接治疗的疗效。
研究中,共有7名符合条件的患者接受了维奈克拉、西达本胺和地西他滨的治疗,随后进行CD7 CAR-T细胞输注。患者的中位年龄为14岁(8~46岁),之前的治疗中位线数为3线(2~5线)。所有7名T-LBL患者都有大的纵隔肿块,最大的直径可以达到18厘米。7名患者中,5名患者有高危遗传因素,如TP53突变阳性、MYC和TRA/D融合基因阳性、CDKN2A双链丢失、多种染色体核型异常。3名患者被诊断为双打击T-LBL,MYC和BCL-2或BCL-6阳性。此外,有4名患者伴有大量胸腔积液,表明处于疾病晚期,可能有严重的CRS反应,如低氧血症。
在疗效方面,最佳总体缓解率为71.43%(5/7),包括28.57%(2/7)的完全缓解(CR)和42.86%(3/7)部分缓解(PR)。此外57.14%(4/7)的患者在FC方案化疗的基础上,无需额外化疗就能成功桥接到预定的CD7 CAR-T细胞疗法,这进一步使从桥接疗法开始计算的3个月PFS达到了57.14%(4/7)。然后,6名患者以1×106/kg的固定剂量接受CD7 CAR-T细胞治疗,另1名患者则因疾病快速进展而接受2×106/kg剂量的CAR-T细胞治疗。在第28天的评估中,85.71%(6/7)的患者获得了总体缓解,包括71.43%(5/7)的CR和14.29%(1/7)的PR。其中,3名风险极高且纵隔肿块较大的患者均获得了CR。
尽管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CR率,但大多数患者都有轻微的CRS(0~2级)。只有1名患者出现3级CRS,没有患者出现神经毒性。
这项临床试验表明,维奈克拉、西达本胺和地西他滨作为桥接治疗伴有巨大纵隔肿块R/R T-LBL有很好的疗效。
P012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作为早期肠道益生菌可保护aGVHD和提高Allo-HSCT后的存活率
原文标题:
P012 AKKERMANSIA AS EARLY GUT MICROBIOTA SIGNATURE PROTECT FROM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ND PROMOTE SURVIVAL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主要内容及结果:
这项研究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浙江大学血液学研究所等多所科研中心。研究共有159名患者提供了333份粪便样本,最终对83名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连续患者的123份粪便样本进行了质量评估分析。
41名(49.4%)患者发生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其中29名(34.9%)患者发展为Ⅱ-Ⅳ级aGVHD。与没有发生aGVHD的患者相比,发生aGVHD的患者在allo-HSCT前的菌群多样性较低(Shannon指数:3.2 vs 2.5 ,P=0.046),而在allo-HSCT后的两个周期,这种差异变得不明显。
从时间的纵向发展来看,在那些发生aGVHD的患者中,观察到放线菌门(phylum Actinobacteriota)的丰度增加和拟杆菌门(phylum Bacteroidota)的丰度减少。在Allo-HSCT后的早期,发生aGVHD患者的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丰度较低(P=0.015),以及Ruminococcaceae菌的丰度也较低(P=0.002)。同时发现,在Allo-HSCT后早期,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属丰度低的患者总生存率也较低(65.7 vs 83.3%,P=0.034)。
该研究证实,较低的基线菌群多样性和较低的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属丰度与aGVHD的发生有关。同时,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属的高丰度可以预测总生存率的提高,为合理干预以恢复微生物群的完整性和开发支持厌氧性肠道共生物(如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的策略提供了基础。
P006 重型再障成人前期非亲属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抑制治疗的结果
原文标题:
P006 OUTCOMES OF UPFRONT UNRELAT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FOR ADULT WITH SEVERE APLASTIC ANEMIA: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AND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STUDY
主要内容及结果:
这是一项来自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北京协和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的研究。免疫抑制疗法(IST)在传统上是推荐给不符合HLA匹配的兄弟姐妹供体(MSD)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人患者的一线疗法。目前,在IST治疗无效后,建议对患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成人患者进行非亲属捐赠的造血干细胞移植(URD-HSCT)。令人鼓舞的是,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URD-HSCT的存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在缺乏MSD的成人患者前期URD-HSCT和IST的结果方面,还缺乏数据。
因此,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的回顾性研究,比较了URD-HSCT或基于pALG的IST作为前期治疗的结果,以确定对于缺乏MSD的成人SAA患者来说,URD-HSCT或基于pALG的IST的前期治疗,哪一种是更好的选择。
研究结果显示,与基于pALG的IST组相比,URD-HSCT患者在3个月的总缓解率(94.0% vs. 39.6%,P<0.001)和6个月的总缓解率(95.8% vs. 62.4%,P<0.001)更高。URD-HSCT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170天(范围为105~3430),9年的估计OS和FFS均为86.5±4.0%。基于pALG的IST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790天(范围171~3350),9年的估计OS和FFS分别为82.5±4.5%和47.1±5.6%。基于pALG的IST组也计算了GFFS,估计值为78.8±4.7%。
虽然IST组的中位随访时间比URD-HSCT组长,但在前期,URD-HSCT和基于pALG的IST组之间的9年估计OS没有发现明显差异(86.5±4.0% vs. 82.5±4.5%,P=0.887)。然而,URD-HSCT的9年估计FFS明显优于IST组(86.5±4.0% vs. 47.1±5.6%,P<0.001)。虽然在年龄亚组分析(15~20岁、21~39岁和≥40岁)中发现OS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各组中,前期URD-HSCT组的FFS高于基于pALG的IST组(P<0.05)。
多变量分析显示,选择前期URD-HSCT是FFS的有利因素(HR 0.191,95%置信区间(CI)(0.097~0.379),P<0.001),而VSAA则是OS(HR 2.297,95% CI(1.041~5.067),P=0.039)和FFS(HR 2.056,95% CI(1.222~3.460),P=0.007)的危险因素。
这些结果表明,对于成人SAA,一线URD-HSCT可能比一线基于pALG的IST能提供更好的成功机会。
P043 检测AML微小残留病(MRD)高效和简单的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方案
原文标题:
P043 AN EFFICIENT AND SIMPLE 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 PROTOCOL TO DETECT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 FOR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主要内容及结果:
这是一项来自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的研究。欧洲白血病网络(ELN)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小残留病(MRD)的共识是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FC)分析的重要基础。在这项研究中,讨论了基于ELN修订的Panels的可检测率。
在研究中,共有105例(47.73%)MRD+样本,包括panel 1的52例样本和panel 2的53例样本。根据2021年ELN的分析方案,72例(68.57%)可以被检测出来。ELN方法的检测效率在panel 1为71.2%(37/52例),在panel 2为66.4%(35/53例)。单一标记物的贡献如下: 异常表达包括CD33的增强或减弱占40.00%,CD13占26.67%,HLA-DR占30.48%,CD38占14.29%,CD34占21.90%,异常获得的CD7占20.95%,CD56占39.05%,CD11b占7.62%,CD96占40.38%,CD19占13.46%,CD15占16.98%,以及CD64占3.77%。组合标记物的贡献如下:CD34/CD33占48.57%,HLA-DR/CD34占37.14%,CD33/CD13占53.33%,HLA-DR/CD33占58.10%,CD7和/或CD56占49.52%。3例(2.86%)为CD34-和CD117-/dim。
通过多维雷达图分析,panel 1的6~8维雷达图的检测率为84.62%~92.31%,panel 2的检测率为88.68%~94.34%。Flowjo tSNE对AML MRD的检测灵敏度为95%。
这样研究的结果表明,用MFC检测AML的MRD时,使用基于2021年ELN共识修订的panel,可以得到更高的可检测率。
P178 CD7 CAR-T细胞疗法对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和毒性
原文标题:
P178 EFFICACY AND TOXICITY FOR CD7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T-CELL LYMPHOMA
主要内容及结果:
这是一项来自北京高博博仁医院的研究。难治/复发性T细胞淋巴瘤(T-LBL)患者的预后极差,特别是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失败的患者。
本研究使用CD7 CAR-T细胞疗法治疗这部分患者,输注的CAR-T细胞中位数为1×105/kg(范围0.06~34×105/kg)。对于CAR-T细胞扩增,体内的峰值时间在CAR-T细胞输注后的中位数第14天(范围11~29天)。流式细胞仪测量的单个患者外周血中CAR-T细胞的峰值动力学为23.65(范围,1.61~49)×106/L,这与输注的CAR-T数量没有关系(P=0.0818)。CAR-T扩增的峰值也与CAR-T细胞是否有足够的捐赠者来源无关(P=0.4692)。
输注后的前1个月,CAR-T细胞的水平非常低。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发生率为15%(3/20),1~2级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为10%(2/20)。尽管CD7阳性的正常T细胞被耗尽,但所有患者的CD7阴性T细胞都在扩增。17名患者发生了细胞减少症。9名患者(9/20,45%)出现长期的细胞减少症(1个月)。12/20(60%)名患者出现病毒感染。2/20(10%)患者出现了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移植后淋巴增生性疾病(PTLD)。1/9(11%)患者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被发现有IV级aGVHD(肠道)。
中位随访时间为5.96个月(95%CI:0.56~18.6),1年的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65.5%和56.6%。总缓解率(ORR)为60%(CR 55%,PR 5%)。然而,用供体来源的CAR-T治疗的患者的PFS(33.3% vs 100%)明显比其他患者差,这可能是由于感染的发生率非常高。
来自接受供体源性CAR-T治疗的患者PBMCs的scRNA-seq数据表明,CD7阴性T细胞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得到了恢复。防止治疗后感染的主要挑战可能是需要保护单核细胞的损失。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CD7 CAR-T细胞疗法对R/R T-LBL有很好的疗效。CRS是可以控制的。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患者,如果CD7 CAR-T疗法有效,建议桥接进行第二次移植。
1. Lefu Huang (China),er al. VENETOCLAX, CHIDAMIDE, AND DECITABINE AS A BRIDGING THERAPY IN RELAPSED/REFRACTORY T LYMPHOBLASTIC CELL LYMPHOMAS WITH LARGE MEDIASTINAL MASSES PRIOR TO CD7 CAR-T CELL THERAPY. https://ebmt2023.abstractserver.com/program/#/details/presentations/1476
2. He Huang (China), et al. AKKERMANSIA AS EARLY GUT MICROBIOTA SIGNATURE PROTECT FROM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ND PROMOTE SURVIVAL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https://ebmt2023.abstractserver.com/program/#/details/presentations/1610
3. Shunqing Wang (China), et al. OUTCOMES OF UPFRONT UNRELAT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FOR ADULT WITH SEVERE APLASTIC ANEMIA: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AND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STUDY. https://ebmt2023.abstractserver.com/program/#/details/presentations/1356
4. Hui Wang (China), et al. AN EFFICIENT AND SIMPLE 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 PROTOCOL TO DETECT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 FOR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https://ebmt2023.abstractserver.com/program/#/details/presentations/1114
5. Fan Yang (China), et al. EFFICACY AND TOXICITY FOR CD7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T-CELL LYMPHOMA. https://ebmt2023.abstractserver.com/program/#/details/presentations/1022
排版编辑:Je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