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湖北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韩光教授团队发现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最佳诱导化疗周期数

2023年03月27日
整理:肿瘤资讯

当前诱导化疗(IC)联合后续同步放化疗(CCRT)已经被证实为局部晚期鼻咽癌(LA NPC)的标准治疗模式。CCRT前采用IC治疗可以有效的缩小肿瘤病灶,减少放疗范围,从而减少放疗导致的损伤,同时也可以降低远处转移的机率;但是过多周期的IC治疗也可能导致患者耐受性下降,进而导致患者无法耐受后期的同步放化疗,从而影响LA NPC患者的治疗疗效。目前关于IC周期数在不同的治疗中心规定各不相同。因此,CCRT之前IC的最优的周期数是急需要解决的临床热点问题。基于此问题,湖北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韩光教授团队对其进行了临床研究,本研究的前期部分结果在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年会中以会议论文形式发表[J Clin Oncol. 2019, 37(15 suppl): e17557.],其最终题为“Optimizing induction chemotherapy regimens for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的全文于2023年3月在国际肿瘤期刊《Cancer medicine》上在线发表。


韩光教授团队旨在通过定量评估肿瘤总体积(GTVs)的变化,选择最理想的IC周期数。该研究的重要发现:一,鼻咽癌不同的T分期和N分期的最佳诱导化疗周期数是不同的;二,为优化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放化疗联合治疗方案及放疗介入的最佳时机提供了依据。

研究背景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约70%的患者在就诊时就被诊断为局部晚期(LA NPC)。研究显示诱导化疗(IC)联合CCRT(同步放化疗)已经被证明为LA NPC更好的治疗模式。但是目前LA NPC的IC的最佳周期数仍未确定。那么对于不同分期的LA NPC寻找最优化的IC周期数及放疗的最佳介入时机可能是延长LA NPC患者生存的重要问题。因此本项研究通过分析每个IC前和放疗前的影像学数据,定量分析肿瘤体积及位移变化,动态监测IC的效果,客观评估IC的最佳周期数。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湖北省肿瘤医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新确诊的 T3- 4  和/或  N2- 3, M0  的鼻咽癌。全部病例进行了3个周期的含铂方案诱导化疗及同步放化疗。在每个IC周期之前和之后通过CT扫描评估肿瘤和淋巴结反应,每次扫描均由同一个医师勾画原发肿瘤GTV (GTV_Tn)、受累颈部淋巴结(GTV_Nn)及咽后淋巴结(GTV_RPn)的轮廓,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统计方法评估每个IC周期后的GTV的体积变化及GTV的质心变化,并评估后续同步放化疗的耐受情况。

研究结果

IC后GTV体积缩小情况在不同患者中存在差异,并且在三种GTV类型中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图1)。GTV_T和GTV_RP的体积在两个IC周期后没有进一步的缩小,而GTV_N则表现为持续性的体积缩小(图2)。三个IC周期后的GTV_T和GTV_RP的体积和IC前的初始体积相比,总体积分别减少了12.0%、22.5%和20.1%,26.0%、44.1%和42.2%。而观察GTV_N的体积,与IC前的初始体积相比,在三个IC周期后体积则持续减少,分别减少了25.3%、43.2%和54.7%,并且减少都具有统计学意义。GTV各方向平均位移为1.5 mm;他们的平均三维位移分别为2.6、4.0和1.7mm。对于后续的同步放化疗,大多数患者均在可接受毒性范围内。

图1 IC前CT和三次重复CT上原发肿瘤的肿瘤体积及颈部、咽后淋巴结的肿瘤体积。
(A)原发肿瘤:红色、黄色、绿色、玫瑰色线;(B)颈部淋巴结:橙色、绿色、紫色、黄色;(C)咽后淋巴结:绿色、紫色、粉色、浅绿色线.依次为为IC前和三次重复CT上的肿瘤总体积。

图2 GTV_T、GTV_N和GTV_RP的体积变化。
(A)计算IC中GTV的减小体积为:(VCTn-VCT0)/ VCT0 × 100% (n = 1,2,3);(B)不同IC循环周期的GTV体积变化,计算公式为:(VCTn-VCTn- 1)/ VCTn-1 × 100% (n = 1,2,3);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三个周期的IC(含铂方案)对LA NPC患者疗效及耐受性良好。相同的肿瘤分期(III、IV期),但是不同T分期和N分期的鼻咽癌患者可以从不同的IC周期中获益。原发肿瘤和咽后淋巴结的体积缩小相似,基于这一点,建议对只有T分期晚或咽后淋巴结阳性的患者进行2个周期的IC治疗已足够。然而,在完成所有3个IC周期后,颈部淋巴结的体积变化显示出持续且显著的体积减少。因此,对于N分期较晚且颈部淋巴结体积较大的患者,建议进行至少3个周期的IC治疗。当然本研究仅是从肿瘤体积的变化趋势及观察后续CCRT的完成率来选择最优的IC周期数,无法获得IC治疗后患者病理缓解情况,仍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长期随访和前瞻性临床试验来验证。


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872566/


研究者简介

     
韩光
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湖北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主任
美国内布那斯加州大学医学院(UNMC)放疗中心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青委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肺癌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放射治疗学组委员
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分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师协会肿瘤放射治疗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曾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国家及省市级科研课题10项;
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
其中SCI论文40篇 (总IF=256) ,单篇最高IF=25.62,
参编医学论著4本。

 

李莹
主治医师/硕士

湖北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 主治医师
湖北省免疫学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性学会生育力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主持省级面上项目课题一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 6篇;核心期刊3篇。

毕建平
博士

湖北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 博士 主治医师
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ESCO)食管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性学会生育力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免疫学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
湖北省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委员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ell research、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