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基于 “正虚伏毒”理论探索开展肺结节“炎-癌转化”与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

2023年03月23日
编译:
来源:田建辉工作室

2.jpg

图1 基于“正虚伏毒”理论探讨肺结节“炎癌转化”与中医药防治策略


目前肺结节的检出率不断升高,但是肺结节的癌变风险评估尚无可靠的标准或模型,这为临床中肺结节的治疗方案制定带来了巨大挑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田建辉教授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蒋雷教授开展合作,在“上海市炎癌转化病证生物学前沿科学研究项目”支持下,团队基于“正虚伏毒”理论,联合提出肺结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旨在提高对肺结节高危人群的中西医结合精准干预水平,进而提高肺癌整体防控效率。


肺为娇脏,当外邪侵袭时,首当受之。正气足,则邪不得胜,而肺内无形;正气虚,则邪毒聚于肺内,形成积聚结节。故正邪交争贯穿于肺结节向肺癌演变的始终,“正虚伏毒”理论认为体内正邪动态变化引起的正不胜邪是肺结节发生炎癌转化的关键,扶助正气、驱邪于外是预防肺癌发生的重要途径。预防“炎癌转化”与中医药学“未病先防”科学理念高度契合。以“正虚伏毒”理论为指导,从免疫学、肿瘤学角度系统性研究炎症向癌症转化的过程,阐释炎-癌转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实现癌症早防、早诊、早治的关键突破口。


3.png

图2 肺癌核心病机“正虚伏毒”理论

田建辉教授在传承中医药精华与国医大师刘嘉湘先生的“扶正治癌”学术思想中,不断融合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于2016年提出并建立了肺癌发病的“正虚伏毒”核心病机理论,其中“正虚”以免疫紊乱为代表,而“伏毒”主要是循环肿瘤细胞、肿瘤干细胞等潜伏的癌细胞,认为癌症的发生实质上是体内正气和伏毒博弈的过程。团队在国家自然基金的连续资助下,构建了“正虚伏毒”的肺癌特异性研究平台,并为中医药防治转移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