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搜索"临床试验"的结果如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肿瘤MDT团队于2013年12月正式成立,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4岁,团队从最初五个临床科室发展至今,建立了泌尿外科、病理科、放射科、核医学科、肿瘤化疗科、肿瘤放疗科、超声科、血液科、肾内科、麻醉科等14个科室41名成员组成的较为完善的一体化研究型诊疗团队。 团队在魏强教授和周桥教授的带领下,累计共完成泌尿肿瘤疑难病例的临床诊治超过1800例,患者对华西泌尿肿瘤MDT团队制定的诊疗方案满意度和执行力逐年升高,近年来维持在95%以上,患者从本团队的临床诊治方案中最终获得了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同步改善。通过摸索、借鉴和积累,华西泌尿肿瘤MDT团队建成了针对不同疾病阶段的前列腺癌患者临床数据库、超过3000例局限性肾癌患者数据库、接近400例晚期转移性肾癌患者临床数据库,建立了针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华西预测模型、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和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分型诊疗模型,借助数据分析和模型不断指导和修正临床诊疗。团队近期对2014-2018年本中心参加MDT诊治的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生存分析显示,合有序的治疗方案最终转化成长达68.3个月的中位总生存时间;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在接受MDT模式诊疗方案治疗后,总体生存时间延长超过10个月;晚期转移性肾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从之前的不足15%,迅速提升至43%。 MDT团队自成立以来,为不断提升临床诊疗能力和水平,保持MDT团队在区域及国内辐射能力和引领力,特别注重以多种形式开展团队成员专业技术的学习和交流,“华西泌尿肿瘤大讲堂”、“华西泌尿肿瘤读书会”、“朝华西拾,泌语新言”、“华西泌尿前列腺癌高级培训班”、“华西前列腺癌穿刺病理培训班”、“华西泌尿肾癌高级培训班”及“华西泌尿膀胱癌培训班”等已经成为华西泌尿肿瘤MDT团队在业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金字招牌。团队41名成员中,33名成员先后赴国外相关领域顶级医学中心研修,并与UC Davis、Mayo clinic、Duke University、 MD Anderson 肿瘤中心、 UCLA 及英国利物浦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团队成员先后荣获“吴阶平泌尿外科奖”、“杰出青年病理医师奖”、“人民医生最佳典范奖”等荣誉,团队临床诊疗、转化研究等结果先后38次在ASCO-GU、ASCO、AUA、ESMO等国际泌尿/肿瘤会议中代表中国发声,借助团队研究结基础,团队成员共获得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先后启动8项研究者发起临床试验。华西泌尿肿瘤MDT团队也因此于2018年成为中国泌尿肿瘤四大示范基地之一。 结合华西医院的地域优势和肿瘤人群特征,团队提出了“将少见做到极致”的团队发展计划,以前列腺导管内癌(IDC-P)为临床转化研究切入点,完成了IDC-P在不同疾病阶段预后价值和治疗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IDC-P对mHSPC和mCRPC阶段患者预后的影响,首次报道了IDC-P对新型抗雄药物的治疗疗效,建立了基于IDCP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预后风险预测模型,成为目前国际上专注于IDCP研究的五大中心之一。IDC-P的相关研究结果先后在AJA、Androl、 Urol Oncol、Prostate、BJU Int、J Urol 等泌尿专业期刊发表,成果先后被ISUP、CSCO及CUA指南引用,切实指导临床诊疗过程。目前,本中心已启动2项针对IDC-P患者的临床试验(NCT03356444和NCT04736108)。不仅如此,团队针对有明确驱动基因的高恶性肾癌开展相关临床转化研究,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FH-RCC和TFE3-RCC临床数据、组织样本和多组学数据库,并持续建设BAP1-RCC、ESC-RCC、TCEB1-RCC、NF2-RCC等临床数据、组织样本和多组学数据库,先后绘制上述少见类型肾细胞癌的基因图谱,针对FH-RCC的临床转化研究初步结果已发表在Clin Cancer Res,即将启动针对FH-RCC的两项多中心2期临床试验(NCT04387500和NCT04146831)。针对FH-RCC和TFE3-RCC的精准/分型治疗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华西泌尿肿瘤MDT团队一直秉承“不忘初心,同心同行”的信念,以一贯的洞察力、凝聚力和坚持力,希望为提升泌尿肿瘤临床诊治能力、揭示泌尿肿瘤演进模式乃至培养泌尿肿瘤顶尖专家贡献团队力量。
14篇文章
四川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
四川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于1988年医院开诊之初建立,通过30余年的建设,现科室专业医师梯队完善、技术力量雄厚,科室医疗骨干均为泌尿外科临床博士和硕士,拥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硕士生导师2人,高级职称5人,博士8人,硕士5人;护理队伍在专科护理方面不断创新,泌尿男生殖系肿瘤病人的综合护理质量得到广大患者的高度赞誉。科室设备齐全,拥有全套OLYMPUS和WOLF泌尿外科内镜设备(膀胱镜、等离子电切设备、输尿管软镜等)、STORZ腹腔镜设备、达芬奇Xi手术机器人系统,EMS气压弹道碎石系统以及其他泌尿外科相关设备,保证了诊治的高水平。 以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工作重点,诊治范围包括:前列腺、膀胱、肾脏、肾上腺、输尿管、尿道、睾丸、精索附睾、阴茎及会阴等部位的良恶性肿瘤等。充分发挥肿瘤专科医院优势和特点,开展前列腺癌早筛,以疾病诊治指南为依据成立泌尿肿瘤MDT团队,对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前或术后结合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介入治疗和生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全程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获得中国泌尿肿瘤MDT卓越中心称号。在西部率先开展了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和转移性前列腺癌系统治疗等,患者疗效肯定,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明显延长,达到或超过国内外相关报道水平。目前我科开展的手术有: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肾上腺切除术、前列腺癌根治术、膀胱癌根治术(回肠膀胱术、原位新膀胱术)、单体位半尿路切除(肾盂癌及输尿管癌)、睾丸肿瘤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肾上腺肿瘤手术;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并开展了全盆腔脏器切除术、腔静脉瘤栓取除术、腹盆腔肉瘤切除等高难度手术;与介入放射科共同开展了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膀胱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等。并参加多项国内多中心泌尿系肿瘤新药的GCP临床试验。为患者提供多学科诊治和规范临床路径,临床治愈率高,患者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同时还积极拓展对泌尿男生殖系统普通常见病的诊疗功能,如泌尿男生殖系各种损伤修复和感染性疾病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泌尿系统畸形和尿控等。 近年来开展了膀胱癌、前列腺癌、睾丸肿瘤等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以及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和省级课题多项,全科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专著两部,参编全国多个共识及指南。并承担电子科技大学和成都医学院泌尿外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2018年获评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学科建设立项,是中国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四川协作组组长单位及四川省老年医学学会泌尿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前列腺癌健康管理睾酮管理项目核心单位,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专委会“中国泌尿肿瘤MDT100佳”,2021年度“中国泌尿肿瘤百强榜”百强单位及西部十强单位,中国膀胱癌诊疗一体化示范中心,成都医学会泌尿外科专科分会肾上腺高血压外科学组成员单位。
9篇文章
江倩教授专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血液科副主任主任。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擅长血液系统各类疾病的诊治,专业方向为白血病和髓系增殖性肿瘤,尤其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有深刻造诣。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lood和Leukemia等国外期刊以及《中华血液学杂志》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参编全国住院医师和研究生培训教材以及学术专著7部。曾应邀在国际血液学年会、iCMLf大会、亚太恶性血液肿瘤大会、亚洲MPN研讨会、日本血液学年会、全球CML倡导者大会上作大会报告。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科委课题等科研工作。现任国际CML基金会 国家代表委员会成员,亚太血液联盟临床试验网主要研究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成员,中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联盟秘书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学组)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白血病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委,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常委兼学会秘书,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血液疾病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和《临床血液学杂志》编委。
25篇文章
洋葱课堂
姓名:洋葱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方向:肿瘤科普、患者教育、保健知识、新药研发、临床试验 洋葱小课堂,肿瘤小知识
296篇文章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医学中心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医学中心,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为江西省最早成立的肿瘤专科,经过历代肿瘤专家的不断努力,现已建设成为技术力量雄厚、临床诊治手段鲜明、学术梯队健全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肿瘤医教研基地。1995年获批肿瘤学硕士授予点,2013年获批肿瘤学博士授予点,承担江西省主要的肿瘤学教学带教活动及放射肿瘤学专业规范化培训教学任务,获得“江西省高校骨干教师”等多项教学荣誉称号。多年来,中心秉承临床与科研并重理念,依托江西省直医院临床重点专科、江西省医学领先学科(综合放化疗)、南昌大学恶性肿瘤精准医学研究所等平台,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江西省科技自然奖三等奖1项、南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省自然重大及面上基金项目20余项,SCI收录及核心期刊等杂志上发表文章200余篇、参与或发起国际及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150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多个国际权威杂志,其中发表在Annals of Onc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成果他引次数达488次。此外,中心自主发起的3项临床研究成果近年来分别被欧洲ESMO及美国NCCN等国际权威指南采纳引用。肿瘤医学中心综合能力连续2年进入全国医院排名前100名。
7篇文章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创建于1958年,在彭轼平、熊礼生等几代学科带头人领导下,已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保持领先的临床学科。在省政府等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我科经过“十五”和“十一五”时期的跨跃性发展,目前已形成以科主任傅斌教授为学科领军人物,王共先教授、孙庭教授、曹润福教授等为学科带头人的高水平学科。1986年我科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江西医学院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目前拥有4个国家级基地(全国泌尿外科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全国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全国泌尿外科人才培训基地及全国继续教育基层示范基地等)、1个省级研究所(江西省泌尿外科研究所)、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江西省泌尿系疾病诊治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和1个省级临床研究中心(江西省泌尿外科临床研究中心)。已成为我省泌尿外科领域的三大基地:临床疑难疾病诊治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与科研基地。现为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学科、省高校重点学科和省医学领先学科。目前象湖院区和高新院区已经全面启用,泌尿外科新增3个病区,编制床位扩大150张,总数达到300张,规模位居国内领先。
4篇文章
中国肿瘤心脏病学研究协作组 China Cardio-Oncology Research Group(CCORG)
鉴于循证医学的兴起和国际临床试验的发展趋势,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夏云龙教授和刘基巍教授发起成立肿瘤心脏病学研究协作组,以促进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推动肿瘤心脏病学的学术交流及医生教育,开展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推动科研互动的规范化和现代会,获得高质量临床数据,为临床指南与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6篇文章
湖北省肿瘤医院乳腺中心(湖北省乳腺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湖北省乳腺病防治研究中心于2000年成立,是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乳腺中心之一,依托于湖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中心于2019年12月同时取得湖北省科技厅、卫健委和武汉市科技局、卫健委批复,负责筹建成立湖北省和武汉市乳腺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心为湖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湖北省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组组长单位,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中国抗癌协会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肿瘤整形修复分会常委单位,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单位,湖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康复护理学组组长单位。 中心目前开设床位共计200余张,医护人员共计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硕博士20名,5名国外留学人员,护理团队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和“全国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中心在全省率先开展乳腺导管镜、微小病灶的导丝定位、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保乳整形手术、Ⅰ/Ⅱ期乳房重建手术和腔镜手术,以及乳腺癌术后继发性淋巴水肿治疗。本中心多次参与全国乳腺癌诊疗指南、共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 中心率先在湖北省内开展乳腺癌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并成立乳腺癌MDT团队,结合实践经验出版专著《乳腺癌多学科联合诊疗-理论与实践》。中心每年举办多次乳腺癌相关国家级和省级继教培训项目,并与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等国际著名的临床、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学术合作。 中心积极强化临床诊治能力的同时,也深入加强乳腺癌的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基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项目获202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心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40余项,国际及国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GCP)项目40余项,其中NCT注册发起者临床研究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中心负责人吴新红教授兼任《肿瘤防治研究》杂志副主编、《实用癌症杂志》常务编委、《中国肿瘤外科杂志》编委、《JCO中文版》编委等职务。中心创办有《乳腺癌时讯》内刊杂志,获批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和乳房再造科普教育基地,开设Breast患者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中心负责全省的乳腺癌筛查工作,近5年来,完成了全省二十二个肿瘤登记点的数据收集和全省70%地区的乳腺癌筛查和死因调查工作。在湖北省首次建立乳腺病数据库和乳腺癌生物样本库,为乳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展望未来,本中心将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患者的信任支持下,再接再厉,勇于创新,创建国内一流的特色专科中心,为社会、为患者提供最优品质的服务!
12篇文章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创立于1956年,是中南地区享有盛誉、历史最为悠久的肿瘤专科,是本地区本专业中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领航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是国家级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肿瘤),是中南地区首批国家级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湖北省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肿瘤生物学行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学科,也是湖北省肿瘤放射治疗质控中心依托单位,是中南地区首个肿瘤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学科,拥有中南地区首个博士后流动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综合实力强、人才梯队完整、学术地位高、技术辐射范围广的地区性肿瘤中心。
10篇文章
张永红教授
高博医学(血液病)研究中心儿童淋巴瘤学科带头人、儿童血液病学科带头人 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博仁医院医疗院长、血液三科(儿童淋巴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儿童血液肿瘤临床工作35年,牵头创建了北京儿童医院淋巴瘤专业并成为该专业学科带头人。担任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7项,GCP研究项目3项,临床试验研究3项,国内外发表相关论文90余篇。1999-2004多次在美国St.Jude儿童肿瘤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儿童肿瘤中心进修学习。全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CNCL)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童淋巴瘤亚专业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全国儿童EB病毒协作组副组长,CSCO抗淋巴瘤联盟儿科学组副组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儿童精准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靶向治疗专委会常委,中国女医师协会淋巴瘤专委会专家委员,抗癌协会转化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副主编,多家杂志的编委。
5篇文章
临床试验中心
肿瘤治疗是一场攻坚战,不应该放弃任何机会。 对于不少患者来说,参加新药临床试验是一个可能获益的方式。国内外几乎所有的专家,对于标准治疗失败,或者没有标准治疗的患者,都会积极推荐参加临床试验
63篇文章
姜丽岩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科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CFDA上海市胸科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 上海市胸部肿瘤研究所肺癌临床研究室副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常务理事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委员 肺癌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呼吸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呼吸病学专委会常委
16篇文章
蓝春燕
蓝春燕,肿瘤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毕业于中山大学,现就职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妇科肿瘤(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的规范化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尤其擅长晚期、复发性病例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其团队首次提出采用化疗+靶向“双口服”方案治疗铂耐药卵巢癌,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杂志Lancet oncology,开创了双口服联合方案治疗铂耐药卵巢癌的先河。主持/参与多项宫颈癌、卵巢癌的抗癌新药临床试验。其团队于2019年率先开展PD-1单抗联合抗血管靶向药物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临床研究,研究初步结果入选为2020年国际顶级妇瘤会议SGO(美国妇科肿瘤学年会)口头报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肿瘤微创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1篇文章
上海妇科肿瘤协作组 (SGOG, Shanghai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上海妇科肿瘤协作组 (SGOG, Shanghai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www.ShanghaiGOG.org) 为非盈利性专业临床研究机构,成立于2009年,是国内唯一一家国际妇科肿瘤协作组 (GCIG, Gynecologic Cancer Intergroup) 的正式会员。SGOG总体规划是,以研究者发起(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 IIT)的临床研究为主要目标,积极倡导创新性II期临床研究;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研究者资历、人力资源和研究经费),开展有望改变临床实践的III期临床研究。通过开展系统化、规范化、高质量妇科肿瘤临床研究,严格把控研究全过程,得出可靠数据,以引领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临床实践。
协作组在创始人兼首任组长——臧荣余教授带领下,由国内知名妇科肿瘤专家团队和临床研究统计师组成学术委员会,质控和规范临床研究的设计、流程与实施,严格遵循临床研究标准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CP, Good Clinical Practice) 和GCIG国际多中心合作要求。每年召开春季、秋季两次全体研究者会议,并积极参与国际GCIG合作交流,扩大国际国内在临床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协作组得到了上海及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及妇科肿瘤专科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并与国际知名妇科肿瘤、临床统计专家和团队保持密切合作,已开展并完成了一系列研究者发起的妇科肿瘤多中心临床研究。
创始组长:臧荣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9-2019
第二任组长:陈晓军(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2020-
专家组:
臧荣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陈晓军(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朱笕青(浙江省肿瘤医院)
刘继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汪希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张 嵬(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张 平(浙江省肿瘤医院)
朱 滔(浙江省肿瘤医院)
蔡云朗(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程 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鹿 欣(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杨文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石洪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周建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篇文章
吴晨
"吴晨,男,34岁,肿瘤学博士,博士后,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现就职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擅长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 近五年以第一负责人主持课题3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No. 31700792)1项,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No.1601088C)1项,常州市科技计划应用基础研究(No.CJ20159021)1项。共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包括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Febs Letters,Cellular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和Oncotarget等杂志,7篇SCI影响因子总和约40分, 单篇最高被引用次数达到26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受邀在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T1 in Human Neoplasia(都灵)做大会发言。 被评为江苏省卫生青年医学人才;获得江苏省卫计委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1项,常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18年CSCO 35under35全国优秀青年肿瘤科医生;担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兼胃癌学组秘书,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医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期刊编委,《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参与多项国际、国内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
2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