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2 CGOG丨沈琳教授专访:创新、超越、共赢是CGOG不变的追求

2022年06月1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2年6月8日-12日,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hinese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Group,CGOG) 2022年会于线上召开。CGOG成立10余年来,为中国消化道肿瘤诊疗与研究发展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中国消化道肿瘤不断进步的基石之一。此次会议召开之际,【肿瘤资讯】特邀采访了大会主席沈琳教授,沈教授畅谈了她对CGOG主旨“创新、超越、共赢”的理解,分享了CGOG一路走来的高光时刻以及未来中国肿瘤与CGOG的发展目标。

               
沈琳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I期临床试验病房主任

历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学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专家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理事会轮值理事长

与去年的“创新、传承、协作”不同,今年CGOG以“创新、超越、共赢”为主题。请您阐释今年CGOG主题的背景及含义,及体在会议内容的哪些方面?

沈琳教授:首先是创新。目前,肿瘤治疗并不令人满意,我们一直在寻找新的手段、新的方法治疗肿瘤患者。创新一直是肿瘤领域所执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CGOG发展的整体目标。同时,团结和协作是CGOG发展的宗旨,从未有过改变与动摇。

其次是超越。CGOG历经10余载风霜雨雪,我们已经在研究方法、平台搭建、团队建设以及人员能力提升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腾飞和超越,让国际同行看到中国在肿瘤治疗领域探索的成果能够影响临床实践、改善患者治疗结局和疾病转归,关注并认可中国的研究能力。希望未来我们也能够不断超越现有的成绩,并发挥引领作用,这是我们一个重要的目标。

然后是共赢。临床研究或临床实践的革命性进步,从来不是个人的贡献所能带来的,而是需要团队和多中心的协作,既包括国内多中心也包括国际多中心的协作。只有在不断超越、创新和协作的基础上才能达成共赢,同时,共赢又是超越的基础。总之,创新、超越、共赢相辅相成,促进共同发展。

我们知道,2022年是CGOG的第十三年,成立以来,CGOG始终促进中青年医生的培养,致力推进我国转化及临床研究的发展。请您谈谈,目前CGOG的工作重点将放在哪些方面?较前十年,有哪些变化?

沈琳教授:CGOG已经走过10余年的历程,在CGOG成立初期,其主要工作是以培训为主,包括临床研究培训、MDT培训、临床诊疗规范培训、协作培训等,这一阶段持续了5~6年,为CGOG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数年时间,CGOG关注的重点开始进阶,工作重心放在临床研究探索和转化研究实践上,这一阶段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团队成长,建立人才梯队。只有经过临床研究的不断积累、临床队列的不断建立,转化研究平台才得以搭建,国内国际的合作与发展得以实现。

因此,在2022年CGOG年会上,我们才能看到国际上众多以中国的临床问题为主导,国内外同行共同参与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我们才能看到众多国内外同行在CGOG的平台上,就新药、新理论、新实践互相碰撞思想、交流经验,最终促进消化道肿瘤综合治疗手段的进步,推动消化道肿瘤学科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们搭建起的临床样本、临床数据以及临床前瞻性队列,使得我们在转化研究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这些进步又促使我们不断提出新的科学共性问题,以便未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总之,经过10余年的发展,CGOG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良性循环。

本次会议上,我们不仅关注国际消化道肿瘤领域的进步,更关注中国专家在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多学科协作也不只是单纯临床多学科协作,还包括了众多其他领域的专家,如公共卫生、医学统计、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药物研发等,大家共同探讨临床问题,基于临床需求进行深入探索和交流,这些都是CGOG在不同历史阶段承担着不同使命的体现。

同时也可以看到,有更多年轻医生参与到CGOG年会当中,分享他们的困惑和个人经验,共同探讨消化道肿瘤诊疗中存在的问题。相信本届CGOG年会一定能解决大家的更多临床困惑和问题,碰撞出更多火花,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待。

基于CGOG平台,北肿在消化肿瘤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以实体瘤的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探索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此,能否请您与肿瘤同道分享下您是如何带领团队,如何不断取得突破的?

沈琳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是与CGOG同步成长的。在全国胃肠肿瘤领域众多同行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10余年的努力,我们建立了早期临床研究平台、液态活检平台、完善的消化道肿瘤样本库(包括组织、血液、腹水和粪便等样本库);建立了临床前拟人化PDX模型和PDO模型,促进新药临床前研究、发现耐药机制并寻找解决耐药的办法;搭建了包括生信、分子生物学专家在内的多学科MDT平台,促进临床转化研究;紧跟国际药物治疗和生物治疗领域最新进展,探索包括精准靶向治疗和细胞免疫治疗在内的新药发展。上述工作内容,我们已经走在了国际前列,这是团队整体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也非常欣喜的看到科室年轻医生的迅速成长,逐步掌握各种临床实践所需技能,不断深入了解MDT、临床研究以及转化研究的技巧,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相信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的青年才俊们顺应中国肿瘤学飞速发展的大势,做出他们的贡献,实现个人价值和团队价值。

同时,我也相信中国消化道肿瘤的研发能力将会在国际上发挥引领作用。中国消化系统肿瘤的医疗资源和临床需求都非常巨大,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机遇。通过CGOG,通过搭建的各个平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正持续为中国消化系统肿瘤诊疗水平的提升做出应有贡献。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大范围的临床研究进展受到阻碍。能否请您结合团队经验分享,如何在疫情常态化下,保证临床研究工作的正常高质量进展?

沈琳教授:疫情常态化下如何正常推进临床研究工作,这是包括临床医生、临床研究者、医药企业以及广大的患者朋友在内,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自2020年1月疫情爆发之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就着手对临床研究模式和流程进行改进和探索,主要是数字化管理和信息网络化管理,帮助管理患者随访和整个诊治过程,为疫情常态化下临床研究的推进模式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

临床研究中“去中心化”模式的实质在于所有临床研究应以患者为中心,如外地患者可以由外地合作伙伴追踪患者治疗全程反应,结合线上数字化管理进行无缝链接。在这方面,包括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在内的国内外同行都进行了诸多尝试和探索。因此,除了2020年疫情早期的部分临床研究推进受到影响外,后续的临床研究开展并未遇到大的障碍。

总之,相信随着临床研究的管理手段不断更新进步,疫情对临床研究的影响会越来越小,中国的临床研究质量能够得到保障,数据可靠可信。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ike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aisy



评论
2022年06月14日
石常庆
沛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寻找新的手段、新的方法治疗肿瘤患者
2022年06月14日
李丽
山西白求恩医院 | 肿瘤内科
沈琳教授专访:创新、超越、共赢是CGOG不变的追求
2022年06月14日
李丽
山西白求恩医院 | 肿瘤内科
沈琳教授专访:创新、超越、共赢是CGOG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