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袁芃教授:乳腺癌骨转移需早期诊断,两大类骨改良药物助力临床实践

2022年06月0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率高达65%-75%。骨转移可表现为骨痛,严重时会出现骨折、脊髓压迫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骨改良药物广泛应用于多癌种骨转移患者的治疗,可降低骨相关事件风险并改善疼痛等症状。【肿瘤资讯】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对乳腺癌骨转移现状及骨改良药物应用进行探讨。

               
袁芃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特需医疗部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 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与交流分会 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学分会 乳腺癌学组 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 理事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评审专家

乳腺癌骨转移需经多方面检查确诊

袁芃教授:乳腺癌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女性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约20%-30%患者会出现远处转移,其中50%-70%伴有骨转移。25%-50%患者以骨转移作为首发转移部位。因此,临床中需要高度关注骨转移的发生。患者常出现骨转移相关临床症状,例如骨痛、骨质破坏导致的骨折、截瘫等等。骨痛常为单发,表现为某部位伴有持续疼痛且程度逐渐加重。通过影像学诊断,骨扫描初筛可观察到一定程度的浓聚;X线、CT或MRI可看到骨质破坏、骨小梁紊乱;PET/CT可观察到高代谢现象。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液肿瘤标记物、碱性磷酸酶或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从而提示肿瘤进展及发生骨转移的可能性。

 骨转移治疗需MDT多学科通力合作

袁芃教授:骨转移属于肿瘤进展的表现,因此首先要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才能使肿瘤得到整体控制。同时也要减轻患者症状,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例如骨转移情况较严重时,可能出现骨相关事件,包括骨折、脊髓受压、截瘫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要采用骨改良药物减少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率,缓解骨痛症状。

骨转移的治疗涉及多个学科的合作。例如原发病的乳腺科、转移部位或出现骨折所涉及的骨科、脊柱转移及压缩性骨折涉及的放疗科、姑息治疗科等等。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才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周期。

 骨改良药物应用两年后仍可间断给药

袁芃教授:在明确骨转移的情况下可以应用骨改良药物,一方面通过减轻患者症状起到对症支持治疗的作用;另一方面减少骨相关事件发生。既往大多数研究将两年作为主要的用药时长。但乳腺癌患者即使出现骨转移,其生存周期仍然较长,甚至达到五年左右。因此经过两年的时间节点之后是否需要停用骨改良药物,目前尚存在争议。经过两年治疗之后,多数患者的骨痛症状有所缓解,但骨质破坏或骨折的现象并未完全治愈。因此,尽管临床研究数据并不充分,我们仍然建议患者在两年后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延长骨改良药物的应用时长。可以在整体疾病治疗的基础上延长治疗间隔,例如常规给药时长为每三至四周一次,两年之后可延长至每两到三个月一次。

两大类骨改良药物机制、安全性各有千秋

袁芃教授: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的作用机制不同。双膦酸盐作为最早的骨改良药物,主要通过抑制FPP合酶,进而引起破骨细胞凋亡抑制骨吸收。通过减少破骨细胞对骨质的影响,抑制了原始破骨作用。双膦酸盐还可直接沉积于骨骼表面,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即使停药也不会引起血液中破骨细胞的释放。

地舒单抗是一种生物制剂,主要作用于RANKL通路,抑制配体RANKL和受体RANK相结合,抑制破骨细胞前体向破骨细胞分化。地舒单抗主要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并不会沉积在骨骼表面。因此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停药,可能出现破骨细胞前体的一过性释放,症状会有一过性加重。

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有一定差别。双膦酸盐在颌骨坏死、低钙血症、发热相关急性期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地舒单抗。不同代际的双膦酸盐具体的不良反应也存在一定区别,具体可以参照《骨改良药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

因卡膦酸二钠兼顾疗效的同时,安全性更优

袁芃教授:目前双膦酸盐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三代,因卡膦酸二钠是最新的三代+双膦酸盐药物。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高效低毒。因卡膦酸二钠引入秋水仙碱母核基团,在发热、颌骨坏死、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更低。另一方面,因卡膦酸二钠可影响肿瘤微环境,使诸如IL-6等炎症因子释放减少,降低发热等急性反应发生率。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因卡膦酸二钠的肾毒性较低,应用更为安全。临床中对于长期应用骨改良药物的老年患者,我们会根据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特点(例如减少颌骨坏死发生率、发热反应等)选择相应药物。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