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免疫细胞治疗时代,CAR-T治疗血液肿瘤的全程化管理

2021年10月2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作为新型精准靶向疗法,近几年通过优化改良在临床肿瘤治疗上取得很好的效果,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能够精准、快速、高效,且有可能治愈癌症的新型细胞疗法。CAR-T细胞治疗无疑为癌症患者带来新希望,然而此疗法仍有其局限性。目前来看,CAR-T细胞治疗发生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对其相关副作用等的全程管理,早期发现CAR-T细胞相关副作用,早期处理、积极治疗,可使患者有良好的临床转归。此外,301医院韩为东、上海同济医院梁爱斌浙大二院血液内科钱文斌教授等领衔编写的国内相关治疗专家共识的发表,为提高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提供了指导。

               
韩为东 教授
临床医学博士,教授,临床肿瘤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解放军总医院  生物治疗科主任

国家百千万人才,首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原总后勤部科技新星。
主要从事肿瘤治疗抵抗机制与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先后承担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973课题2项、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7项,北京市生物技术前沿项目1项,获得企业投资3项,4项临床治疗技术企业转让。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主编专著3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CO、Cell Res、 Blood、CCR、NAR、JNCI、Nat.Comm.、JHO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 000余分。参与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4项。2015年,成立了中国研究型医院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二级学会),并担任首届主任委员。

               
梁爱斌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医院副院长,血液肿瘤中心主任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全国常委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20年Saint-Antoine-EBMT青年领袖;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 2019年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模范院长;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2年“全国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科技启明星”;“银蛇奖”二等奖及“曙光学者”等多项荣誉。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5项科技成果奖,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 80余篇,参编论著4部及CART细胞治疗毒副反应共识制定。

               
钱文斌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血液内科 主任
浙江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副所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淋巴瘤学组 副组长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会 淋巴细胞疾病学组、感染学组 委员
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 常务理事
浙江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侯任主委
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  副会长
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淋巴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lin Cancer Res、Leukemia、J Hematol & Oncol、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 Therapy和Cancer Communication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SCI论文60余篇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和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
作为负责人或主要成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近10项

               
刘辉
副主任医师,博士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病科、淋巴瘤中心  副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分会青年委员
浙江省免疫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
浙江省免疫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成员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课题3项
在国际高影响因子医学刊物发表SCI论文10余篇

CART作为一种“有生命的活的药物”,具有其特殊性的一面,治疗中个体化特色鲜明,鉴于CART的这些特点,早在2018年,我国就有学者提出“CART治疗的全程管理概念”,经过几年的实践,并随着国内将CART作为药物批准上市,标注化全程管理模式已经上升为行业的日程,针对为什么要建立全程管理模式?如何建立这种模式?等问题,10月25日,我国免疫学领域唯一的SCI期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在线发表了韩卫东,梁爱斌以及钱文斌教授的共同合作研究成果——《Optimal model establishment of whole-process management data for CAR-T therapy in China—how should this be done?》专家观点文章,为全管模式建立提供了明确的框架。

微信图片_20211029125332.jpg

中国CAR-T临床试验发展迅速,临床开发空间巨大

CAR-T细胞治疗利用患者自身的T淋巴细胞,经改造可攻击癌细胞。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4种CD19和1种BCMA靶向CAR-T细胞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基于此,与CAR-T细胞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数量也在不断激增。根据clinicaltrials.gov官网数据,2017年9月,中国成为注册CAR-T细胞临床试验最多的国家。2021年9月,中国注册了超过500项CAR-T细胞临床试验。

虽然国内关于CAR-T细胞治疗的学术研究正在蓬勃发展,但CAR-T细胞产品在中国上市缓慢,临床开发并不活跃。2021年6月22日,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是中国首个靶向CD19的CAR-T疗法药品,目前已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疗效可观,多名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为中国更多的淋巴瘤患者带来新的选择和希望。

CAR-T细胞治疗并不是万能的,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CAR-T细胞治疗临床应用的开展,此疗法的局限性也愈加明显:

一是治疗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且部分患者完全缓解后出现疾病复发的现象亟待解决;二是CAR-T细胞治疗在其它血液系统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瘤、T细胞淋巴瘤等恶性程度较高的疾病中应用较局限;三是CAR-T细胞治疗相关副作用,如10%~30%患者治疗后会出现较严重的细胞因子风暴及神经系统毒性等,也需要更优化的CAR-T细胞结构和更规范的治疗管理进行改善。

重视CAR-T细胞治疗的全程化管理,才能使更多血液肿瘤患者获益

CAR-T细胞疗法来源于患者自体,是一款真正的个性化精准治疗的创新疗法,但不是一种单纯的药物,因此在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同。CAR-T在人体内引起的炎症型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表现为体内所有细胞因子骤然升高,有可能导致患者突然出现发烧、低血压、需要氧气等全身性症状,严重的神经毒性反应也可能导致认知障碍等,但这些都是可管理、可逆的。因此,对副反应基于充足经验的全程监测、识别、早期用药干预调控及后续长期复查随访就非常重要,这些能够改变甚至影响CAR-T细胞治疗的效果。

CAR-T治疗体系管理的总目标为在保持CAR-T细胞治疗最大疗效的同时防止可能威胁生命的毒副反应。目前CAR-T治疗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使更多患者获益?如何使患者获得长期持续获益?同时如何在CAR-T治疗过程中避免或减少严重毒副反应的发生?因此从毒副作用管控逐步形成全程管理理念与实施路径,已不单单是解决副反应问题,从细胞到临床,从院内到院外的全程系统性管理的目的更是为了提高疗效。

CAR-T细胞治疗全程管理相关共识

CAR-T细胞治疗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1)需要对CAR-T治疗制定明确、统一的政策;(2)CAR-T治疗过程中对毒副作用的识别和全程管理,包括监测基线实验室参数、开始时间、药物介入等,并最终制定基于证据和共识的指南,以帮助医疗专业人员做出临床决策;(3)在强化治疗期间重视对患者的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因此,为逐步规范CAR-T细胞治疗相关毒副作用及临床的防控管理,基于2013年以来国内多家淋巴瘤CAR-T临床研究中心的发表文献、研究数据和会议报道,历经国内多个机构专家的反复讨论,针对如何更加规范合理处置CAR-T细胞治疗后的毒副作用这一主题,形成了初步的共识,并以此共识为基础,进一步制定了《CART细胞治疗NHL毒副作用临床管理路径指导原则》。此共识针对CAR-T细胞治疗常见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CAR相关脑病综合征(CRES)等毒副作用的临床管理路径进行了重点阐述,除此之外也包含了CAR-T细胞治疗可能出现的其他毒副反应,如感染、溶瘤、嗜血细胞综合征等的临床管控路径。

CAR-T全程化管理涉及多个环节,需要多方合作

CAR-T的全流程管理涉及多个环节,从CAR-T产品的研发到临床转化,到临床试验的开展进行、合适患者的筛选,再到疗效的随访、毒副反应的监控以及最终数据的分析总结和应用过程中的监测,包括管理部门的监管,每个环节都不容出差错。从临床医生角度而言,临床全程管理的第一步是适合患者的招募,简而言之就是使需要接受CAR-T治疗的患者能够顺利接受CAR-T治疗。包括评估患者状态,是否满足入组条件,如不能满足,尝试一些经允许的手段来减轻肿瘤负荷或增强脏器功能,使得患者满足入组条件从而顺利入组。第二步是CAR-T治疗过程中进行全程监测、数据收集,包括监测CAR的PK/PD在体内的分布、活性和增殖、衰竭情况,以及期间毒副反应的处理。第三步是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后续仍需要定期监测一些指标,帮助临床医生提前预判患者是否复发,是否合并慢性毒副反应。

最后,要强调的是全程管理中必需重视MDT协作,CAR-T细胞治疗过程中的全程管理绝不只是血液肿瘤科医生的孤军奋战,还需要病理科医生、神经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的合作,需要护理团队的配合,缺一不可,只有通过大家的有机合作才能更好的确保患者安全和治疗疗效。

图片1.png

CAR-T治疗全过程管理的流程

(引用自Cell Mol Immunol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423-021-00789-3)

微信图片_20211029115938.jpg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CAR-T细胞治疗必将继续走向成熟,也相信未来随着全程管理的不断规范化,CAR-T细胞治疗能为更多患者带来更有效更安全的长期生存获益。

参考文献

[1]Xiaolei Li, Hanren Dai ,Xian Li, Xiaolei Li,  Ping Li, Wenbin Qian, Aibin Liang & Weidong Han;Optimal model establishment of whole-process management data for CAR-T therapy in China—how should this be done?   Please revise Fig1 to color figure;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https://doi.org/10.1038/s41423-021-00789-3

[2]CAR-T 细胞治疗NHL毒副作用临床管理专家共识. 2021-02-15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转化医学杂志.2021.10 (1):1-11.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Chris

相关阅读
评论
2021年10月31日
杨雪
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 | 放疗科
CAR-T的全流程管理涉及多个环节,从CAR-T产品的研发到临床转化,到临床试验的开展进行、合适患者的筛选,再到疗效的随访、毒副反应的监控以及最终数据的分析总结和应用过程中的监测,包括管理部门的监管,每个环节都不容出差错
2021年10月29日
程曦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 肿瘤内科
CAR-T治疗血液肿瘤的全程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