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4日是奉天·2021妇科肿瘤高峰论坛暨辽宁省医学会第七次妇科肿瘤学学术会议的最后一日,“卵巢癌论坛”“子宫肿瘤论坛”两大论坛继续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精彩呈现。
卵巢癌论坛
主持:孟祥凯教授 滕颖教授 曾庆东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张国楠教授 晚期卵巢癌广泛腹膜切除术的理论基础与价值
卵巢期初诊时多为晚期,且往往就诊时已伴随盆腹腔广泛种植转移,尤其是盆底、乙状结肠和直肠壁等转移较多见。传统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的不足在于腹膜及盆腹腔微小转移灶未能彻底清除。广泛性腹膜切除术(卷地毯)是从盆腔腹膜外间隙开始游离盆腔内肿瘤,即将盆腹腔内壁层腹膜这张“地毯”上所有原发灶及转移灶或潜在的转移灶彻底切除,如卷地毯一样席卷盆腹腔囊括的所有肿瘤组织。张教授分别从腹膜转移的机制、手术原则和术前评估、临床价值、患者的选择以及手术注意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崔恒教授 卵巢癌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的突破性进展给临床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变革。崔教授还对免疫治疗发表其个人独到的见解,通过分享其团队研究成果及国内外多项临床试验详细介绍了卵巢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其中涉及多种药物、生物标记物的研究以及治疗模式的探索,并指出妇科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策略已由后线向一线逐步提升,并由单药向联合用药发展,使更多妇科肿瘤患者受益。目前卵巢癌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性仍不尽如人意,在此阶段应避免过度治疗和滥用,尽快探索规范化治疗方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尹如铁教授 卵巢癌内科治疗管理华西经验分享
尹如铁教授认为做好卵巢癌患者内科治疗管理,需要以下两点:一是需要专业团队和MDT支撑,二是全程规范化诊疗,治疗前基线评估(PS状况、心理、VTE等),严格把握手术、化疗、维持治疗、再次手术时机,熟悉药物“脾性”,注意临床疗效评估,AE管理(重视罕见irAEs),高度重视临床研究和转化。
湖南省肿瘤医院-王静教授 药物靶点指导下的卵巢癌精准治疗
王教授通过国内外多种临床试验数据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靶向治疗各种靶点及相应的靶向药物,认为在卵巢癌精准治疗中发现药物靶点至关重要。晚期卵巢癌治疗的研究方向应为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联合,通过合适靶点的选择实现卵巢癌的个体化治疗,使卵巢癌患者获得最大获益。王教授展示了其团队在铁死亡、PARP抑制剂耐药机制、二甲双胍和BEBT-260抗肿瘤活性方面的临床试验及研究成果,在卵巢癌靶点药物精准治疗作用机制方面和药物研发方面做出了贡献。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俊东教授 卵巢癌MDT全程化管理之R0手术篇
卵巢癌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后会多次复发,无化疗间隔越来越短,理想的卵巢癌治疗需要MDT全程管理。卵巢癌MDT全程管理的实践需要规范化管理即固定病种、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及固定多学科人员来实现的。卵巢癌R0肿瘤细胞减灭术需要对手术时间、手术范围等进行探索,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是否可超出盆腹腔范围。李教授团队一直在为推动国内肿瘤MDT发展、传播MDT诊治理念、推动学术活动及科学研究不断努力。
卵巢癌专题讨论一
主持:张颐教授
讨论嘉宾:赵卫东教授 刘子玲教授 安煜致教授 张颐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卫东教授表示临床医生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快速获取更新的知识。应吸取尹如铁教授分享的卵巢癌的内科治疗管理经验、李俊东教授分享的卵巢癌MDT全程化管理的经验及王静教授分享的紧跟医学前沿并将科研与临床、基础与应用紧密联合的实践经验,如果临床医生具备这些思维和实践能力将会在研究型临床工作中有较高的造诣。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刘子玲教授表示其对卵巢癌的免疫治疗较感兴趣,2017年卵巢癌免疫治疗纳入指南,成为二线治疗方案,但实际治疗效果欠佳,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高度异质性和免疫靶点非一致性等,因此临床需要探索更具特异性的免疫治疗靶点药物。卵巢癌免疫联合治疗是未来探索的关键,联合治疗可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总之,刘教授对卵巢癌免疫治疗的前景十分有信心。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煜致教授表示,如何改善卵巢癌的治疗疗效、提高卵巢癌患者生存期是临床医生的终极目标。卵巢癌规范治疗不仅是靶向治疗的规范,也是化疗、手术治疗规范;不仅是传统化疗方案的规范,也是新型治疗模式规范。目前免疫治疗在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应用较多,其在卵巢癌中的使用还受限,但在HRD阳性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中仍受益,免疫治疗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不应被完全放弃,应继续探索。
最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颐教授表示此次会议的很多专家在卵巢癌手术、化疗、免疫治疗、内科治疗及MDT方面全方位阐述了卵巢癌的精准治疗,加深了临床医生对卵巢癌治疗综合化、个体化、规范化的理念,补充并丰富了卵巢癌治疗相关领域的知识点。
主持:孙静莉教授 杨际新教授 赵曼曼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曹冬焱教授 卵巢粘液性上皮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
卵巢粘液性上皮癌(mEOC)少见,诊断时中位年龄33岁,40岁以下占58%。早期病例多、预后好,晚期病例预后差于HGSC。I期5年生存率>90%,对铂类化疗反应差。IA和IC期mEOC均可保留生育功能,IC2和IC3期更易复发,保留生育功能(FSS)不会影响预后。FSS是适宜的选择,首选开腹,术后有高危因素应辅助化疗,不会影响妊娠结局,应鼓励患者术后尽快妊娠,必要时可选择ART;复发进展后应根据多组学分子检测结果选择靶向治疗或参与临床试验。
北京肿瘤医院-高雨农教授 卵巢癌初治规范的重要性
随着卵巢癌靶向治疗的蓬勃发展,规范治疗仿佛被淡化。高教授以卵巢癌初治为例阐述了初始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卵巢癌的个体化治疗不等于治疗不规范,应有证所循,在更换标准初治方案的同时更应明确更换原因,比如新辅助化疗的适应症不是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治疗的首选,多种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应推荐应用于复发后的卵巢癌治疗中,不推荐初治应用。卵巢癌初治“规范”是生命线和底线,在不断地“循证”中趋于完美,在不断地“修正”中覆盖更多的群体。最后,高教授解读了中华医学会PARP抑制剂一线维持治疗指南。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杨佳欣教授 年轻患者早期卵巢上皮性卵巢癌手术治疗
杨佳欣教授通过大量临床数据和研究分析得出,早期上皮性卵巢癌行全面分期手术往往会发现被忽略的晚期病人,淋巴结转移或其他部位转移,但对预后无明显改善,我们应尽量避免医疗上遗漏,肿瘤破裂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无瘤理念从始至终必须贯彻执行。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宋坤教授 卵巢颗粒细胞肿瘤诊治进展
颗粒细胞瘤是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发病率低、早期病变为主、晚期复发、预后良好。宋教授全面地梳理了卵巢颗粒细胞肿瘤的诊治思路,强调FOXL2基因突变存在于97%的颗粒细胞瘤中,而在其他类型肿瘤中突变率极低,可以作为精准治疗的潜在靶点。手术治疗是卵巢颗粒细胞瘤最有效的方法,其中I期可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辅助治疗以化疗为主,可单独化疗也可联合化疗,激素、靶向治疗初步显示具有效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卵巢颗粒细胞瘤有晚期复发的特点,应长期监测;这些内容对临床医生加深卵巢颗粒细胞瘤的认识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卵巢癌专题讨论二
主持:张新教授
讨论嘉宾:袁勇教授 蒋葵教授 王秀莹教授 张新教授
吉林省肿瘤医院袁勇教授强调,卵巢癌的保育手术治疗中需牢牢把握分期和病理类型;IC期的粘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内膜样腺癌均可行保育治疗,对远期预后无明显影响,但需行全面分期手术,指导后续辅助治疗;卵巢癌的规范化治疗一直是大家临床关注的问题,需结合指南,准确评估,规范管理。NACT是一把双刃剑,对OS无改善,甚至会造成耐药,所以需充分评估,慎重选择。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蒋葵教授提出一方面卵巢癌初始治疗的规范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南还有前瞻性证据级别高的临床试验得出的结论,规范化治疗无论是对PS评分高或者是体质虚弱的患者均能带来生存获益。另一方面少见病理类型的治疗,其中往往都涉及到生育问题,还需考虑患者个体化需求,保留生育或者卵巢功能,可能对一部分患者长期的生存质量以及心理有明显改善。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院王秀莹教授提出年轻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保育治疗,让我们关注了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等问题。通过一系列文献的复习以及临床经验,让我们对卵巢癌保留生育的治疗有了更新的认识,包括手术方式、手术范围以及后续治疗和监测等问题。
辽宁省肿瘤医院张新教授提出本次大会就卵巢癌不同角度的诊治要点都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不仅有卵巢癌初始的规范化疗治疗,还有年轻上皮性卵巢癌、粘液性上皮癌以及颗粒细胞癌的诊治要点,无论是化疗的选择,还是手术的选择,大家需要关注对卵巢功能的保护,也要结合患者的需求,在生存和生育中找到平衡。对于盆腔巨大包块,我们要做好鉴别诊断,避免误诊误治。
辽宁省肿瘤医院王丹波教授就从肿瘤内科角度评价妇科肿瘤化疗规范化的问题并向蒋葵教授提出了问题,蒋葵教授认为无论是初治还是复发,肿瘤的MDT必须有肿瘤内科的参与,从化疗药物的使用以及基因检测等方面会有更加全面细致。比如若把白蛋白紫杉醇提到一线使用,会对后续复发用药造成困扰。王纯雁教授强调卵巢癌治疗如何做到规范化,是有大量前瞻性随机的临床数据作为支持的。一线化疗治疗有效率约70-90%,效果好且副反应低。临床中药物的应用要有理有据,联合用药的原则是增加疗效、降低副反应。个体化治疗的前提是规范化的诊治。
子宫肿瘤论坛
主持:王宪珍教授 王逸菲教授 韩亚田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诊疗体系建立及应用
王教授详细阐述了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诊疗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价值,通过子宫内膜癌逆转机制的研究探索子宫内膜癌耐药的关键因子,为疾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分子特征和分子分型的发展,利用内膜癌预后相关基因筛选保育人群,建立精准的病情评估体系、规范化治疗和追踪体系,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的内膜癌个体化综合治疗全面提高了肿瘤缓解率和妊娠率。利用保育MDT诊疗体系完成疾病评估、治疗、保育任务,建立保育治疗后多方位的生育评估体系会显著改善妊娠结局。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瑞霞教授 利用机器人优势改良的不游离子宫动脉的广泛宫颈切除术
宫颈癌NCCN指南中明确指出有生育要求的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可以腹腔镜或机器人腹腔镜路入的方式进行,详细地说首先淋巴结清扫,送术中病理,如为阴性可行保留子宫的广泛宫颈切除术,但这种经典的手术方式创面较大、从侧盆壁到圆韧带高度水平,都是创面,不利于术后妊娠,且手术风险高,郭教授通过改进的手术方式,不切断圆韧带、不游离子宫动脉,既达到了手术范围、创面小,又增加了手术安全性和妊娠成功率。最后,郭教授播放并详细讲解了自己实操的一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游离子宫动脉保留生育的广泛宫颈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宫颈环扎术的精彩手术视频。
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曲芃芃教授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Vs开腹
目前全球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于早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选择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OS和DFS无显著差异。早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虽可从腹腔镜路入方式中获益,但肥胖、高龄、子宫直径过大者中转开腹率高、并发症多,仍建议选择开腹路入方式。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应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同样安全有效,但也有研究发现腹腔镜较开腹手术生存预后差。因此,对于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建议开腹路入,微创路入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待评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娄阁教授 子宫肉瘤的诊治进展
子宫肉瘤包括子宫平滑肌肉瘤(uLMS)、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及其他病理类型,因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对刮宫病理准确性敏感度差及影像学鉴别困难等特点常常漏诊。以手术治疗为主,内分泌、化疗和/或放疗为辅,对于卵巢保留问题:根据指南推荐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因卵巢复发率高,不建议保留卵巢;早期的、ER阴性的子宫平滑肌肉瘤可谨慎保留一侧卵巢;子宫腺肉瘤卵巢转移罕见,低危者可考虑保留卵巢。复发性子宫肉瘤生物学行为复杂,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师前教授 II期子宫内膜癌:子宫手术范围的齐鲁经验
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受累与否无法通过术前影像学明确,确诊依赖于全面分期手术,因此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困难。2021年CGCS子宫内膜癌指南提出,对于无手术禁忌的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建议行包括根治性子宫附件切除在内的全面分期手术。张教授团队充分利用PSM数据分析的优势,研究发现根治性子宫切除组术中时间更长、失血量更多、术后住院时间长,但其3年和5年OS和DFS均高于筋膜外子宫切除组,该结论印证了NCCN指南的意见,因此推荐术前可疑宫颈受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
子宫肿瘤专题讨论一
主持:于明新教授
讨论嘉宾:杨英捷教授 黄奕教授 岳瑛教授
辽宁省肿瘤医院于明新教授:于教授认为低危型子宫内膜癌如果有熟练的腹腔镜手术技能是可以行腹腔镜手术的。但是高危型子宫内膜癌行腹腔镜手术路入的指征是需要充分评估的,要根据病理、分型、病变程度、无瘤原则、手术范围、安全性,手术技术水平等因素做好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路入方式,做到以延长患者生存期为首要目的。NCCN指南对于子宫内膜癌II期(宫颈受累)的推荐是行筋膜外子宫切除或广泛性子宫切除,概念十分模糊,筋膜外子宫切除术虽然简单,但是我们团队的经验和齐鲁妇科团队的经验是一致的,做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优于筋膜外子宫切除,虽然手术范围稍大,但对患者预后有保障。但这些结论尚需临床试验数据进一步证实。
贵州省肿瘤医院副院长杨英捷教授:杨教授谈及个人体会,以“子宫肌瘤”“早期内膜癌”举例说明腹腔镜路入方式的选择,应该根据肌瘤或子宫的大小、无瘤原则(是否能完整从阴道内取出?是否有保护措施?),对于无法完整从阴道取出者不建议腹腔镜方式路入。虽然NCCN指南的标准推荐早期内膜癌是可以腹腔镜路入,但腹腔镜指征一定要充分评估,以患者是否受益为目的、要根据医院条件和技术水平选择路入途径以及保证无瘤原则做为评估点。
湖北省肿瘤医院黄奕教授认为,医生过去是以治疗疗效为参考指标,手术范围越大越好,现在还考虑了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手术范围、手术路入也都是考量指标。子宫肿瘤预后较卵巢肿瘤预后好,除了依照NCCN指南推荐外,也需要根据平时积累的临床经验、技术水平、患者意愿,在指南为基础的前题下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最后,黄教授举例说明了自己曾经诊治的早期内膜癌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成功案例。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岳瑛教授的看法是,在保证妇科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前题下要兼顾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成为迫切需求,在精准及个体化治疗的过程中,要关注手术结局,例如保留子宫的患者术后要有月经、能妊娠才有意义,血运对于保留下来的子宫非常重要。子宫肉瘤鉴别诊断较困难,岳教授举例说明了肿瘤生物学行为也很重要,对于术前刮宫病理未见恶性证据,但根据其迅速生长的生物学行为判断而选择了开腹手术,术后病理回报为子宫肉瘤的成功治疗案例,证实手术前充分的评估对手术路入方式的选择很重要。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薛凤霞教授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诊治策略
Lynch综合征(LS)是常染色体显色遗传病,分成2个型别:I型、II型。子宫内膜癌是LS最常见的肠外肿瘤,其终生患病风险高,平均发病年龄小。LS-高危EC患者建议先行MMR-IHC,必要时再行MSI筛查,阳性者需要进一步基因突变的检测,确诊LS-EC。对于MMR突变携带者,建议每年一次阴式B超及子宫内膜活检,预防性切除双附件具有确切效果,但也有相关并发症和风险,需要充分知情同意,注意结直肠癌的筛查。免疫治疗是晚期和复发性EC治疗的新方法,尤其是在dMMR肿瘤中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杨清教授 基于子宫因素的生育力保护临床决策
杨教授利用大量的临床资料,从子宫功能、结构、器质性三个角度介绍了女性生育力保护需要注意的内容。保留生育功能最关键的是治疗前评估MDT,包括妇科内分泌与内科的评估、生殖评估、病理分期、影像学等多角度评估,制定个体化、长期的治疗方案。我们要意识到子宫内膜纤维化对生育力的危害,注意生育时间间隔。生育力保护不只是生殖器官的保护与生殖单元的保留,还包括术前生育力保护、术中生育力保留、术后维护,要树立生育力保护的理念,将其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吕卫国教授 子宫颈胃型腺癌的诊治
IECC新分类对子宫颈腺癌病因学有很好的提示价值,具有显著的临床病理意义与预后评估价值。宫颈腺癌分为HPV相关性(HPVA)和非HPV相关性(NHHPV),NHHPV是子宫颈腺癌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中国女性NHHPV特别是胃型腺癌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术前细胞学和HPV联合检查发现率较低,血清CA199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基于肿瘤芽活性和细胞巢大小的3级分级系统对宫颈腺癌有很好的预后评估价值,似乎优于宫颈腺癌传统的FIGO分级和Silva分类,适用于胃型腺癌等传统意义上不适合分级的组织学类型。胃型腺癌总体预后较差,而HER2基因扩增率相对较高,抗HER2治疗在胃型腺癌治疗中有特别重要的应用价值。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万小平教授 WHO子宫内膜癌新病理分类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万教授基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阐述了内膜癌的新分子分型。从病理学角度,最新的肿瘤分级将G1定义为低级别,G2和G3为高分级。TCGA分型将子宫内膜癌分为POLE超突变型、MSI-H型、高拷贝型、低拷贝型。TCGA分型打破了传统以形态学为基础的分类原则,实现了基因组特征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整合统一,对治疗决策具有指导作用。此外,TransPOTEC分型从POLE状态、MMR状态、p53状态角度进行临床整合诊断。这些分子分型研究结果如何转化为合适的临床应用还需进一步验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协和医院)-王泽华教授 腹腔镜宫颈癌手术不同阴道离断方式
王教授通过腹腔镜下宫颈癌不同的阴道离断方式的实操手术视频向大家展示了闭合钳、套扎环在不同阴道离断形式下的操作过程,不同阴道离断方式的优缺点的对比和腹腔镜手术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值得大家深思。
子宫肿瘤专题讨论二
主持:侯波教授
讨论嘉宾:张蔚教授 武昕教授 商宇红教授 侯波教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儿医院张蔚教授表示这次高峰论坛给我们带来了国内外高端前沿知识,重点突出,学术氛围浓厚。通过以上专家对子宫内膜癌诊治各个角度的讲解,相信大家对子宫内膜癌精准规范化诊治的认识程度有了新的高度。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武昕教授:武教授结合两天的会议内容,谈了自己对于子宫内膜癌诊治变化的体会以及分子分型给我们带来了的诸多思考,例如POLE突变型G3低分化患者如何诊治?p53突变的IA期患者是否需要术后补充放疗?这些值得今后在临床实践中思考、总结。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商宇红教授:子宫内膜癌呈年轻化趋势,这对我们精准规范化治疗方面提出新的挑战。目前分子分型已纳入子宫内膜癌的诊疗中,如何转化为临床、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值得我们关注,未来更严峻的挑战是如何预防复发、复发后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分子分型对于这些问题都会有战略性指导意义,未来可能基于分子分型对患者进行筛选、个体化治疗,尽可能保证社会需求。
鞍山市肿瘤医院侯波教授:会议上各位大咖将临床上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令人收获满满。专家们强调了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型和Lynch综合征的筛查,对于年轻有保留生育意愿患者在治疗前全面评估十分关键。
闭幕式
大会在大家激烈的讨论中接近尾声。本次大会时至今日已圆满落下帷幕,王纯雁教授最后做大会总结。此次大会总共进行了1场主论坛、9场分论坛、共计101场报告,云集省内外200余名专家参与讲座、讨论及主持,其中知名专家百余名,线上参会人次高达3.2万人次,是历年承办会议以来的高峰时刻,真正意义上做到了“高峰论坛”。会议内容上囊括了妇科恶性肿瘤的方方面面,内容颇丰,诠释了妇科恶性肿瘤规范化诊疗上从点到面、从角度到广度、从基础到深度的延申,感谢所有到场和线上的参会专家同仁的辛勤付出,使全国妇瘤同行们受益匪浅、踏实践行。此次大会圆满落幕,我们期待明年再携手、再相聚。
排版编辑:Dai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