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美例说实战分享20|来那度胺替换硼替佐米有效治疗伴周围神经病变的MM一例

2021年09月0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中浆细胞恶性增殖导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及其片段(M蛋白)分泌过多,引起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的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随着新的治疗药物的出现,明显改善了MM患者的结局。但这些药物并非没有副作用,周围神经病变(PN)便是MM治疗中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MM患者应用含硼替佐米的联合方案治疗,疗效达完全缓解,但出现了PN,将硼替佐米替换为来那度胺后,并予以支持治疗,患者PN改善,且抗骨髓瘤疗效显著。

               
刘文华
主治医师、 硕士

山西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          
硕士学位,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内科学血液专业
擅长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及其他贫血出血等疾病诊治
曾参与多项省级课题申报及科研工作。独立完成省级两项课题结题工作。发表国家级及以上论文2篇

病史资料

患者,女,49岁,

主因“间断泡沫尿3年余,纳差8月余,骨痛2月余,腹胀半月余”于2020-03-31入院。

2017年初发现尿中泡沫增多,无明显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未在意。2019年7月开始出现纳差,无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未就诊。2020年1月初出现间断腰背部疼痛,四肢酸困,伴乏力,口服止痛药物治疗。2月初出现腹胀,无明显发热、腹痛、腹泻等不适,腹胀进行性加重,3月30日就诊于当地医院,化验血常规发现贫血, 血红蛋白105g/L,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既往史:20余年前因“右侧肋骨肿物”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

家族史:母亲、2兄、1姐患有糖尿病

个人史、月经生育史无特殊

查体:贫血貌,衰弱(ECOG 4分),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平坦,左中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腰椎棘突压痛。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

2020-3-3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51×109/L,血红蛋白86g/L,血小板计数500×109/L

生化:肌酐144.56umol/L, 白蛋白25.26g/L,球蛋白20.18g/L,β2微球蛋白7.9mg/L,乳酸脱氢酶202.01IU/L,钙2.47mmol/L(2.84mmol/L),尿酸455.08mmol/L,肝功能正常

便潜血:阳性

血沉:34mm/h

IgA 0.37g/L,Ig G 3.22g/L,Ig M0.22g/L ,κ 2g/L,λ 0.37g/L,κ/ λ  5.41

X线片:左侧胫腓骨、左侧尺桡骨未见明显异常

颅骨及双侧肱骨、右侧尺桡骨、右侧腓骨、双侧股骨干骺端多发囊性病变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浆细胞系统异常增生,浆细胞占22.8%,幼浆细胞占22.4%

1.png

免疫分型,异常浆细胞占1.38%

表达CD38,CD138,CD56,cKappa,CD20,CD27,CD81,CD117,弱表达CD45,CD28,不表达CD19,CD200,cLambda

2.png

免疫固定电泳:血清M-蛋白 6.8%;血清M-蛋白 2.72g/L;血清ELP上有一条M蛋白带,与抗KAP形成特异性反应沉积带;尿ELP上有一条M蛋白带,与抗KAP形成特异性反应沉积带。

FISH:IGH 基因位点阳性(7%);1q21基因位点扩增、RB1缺失、D13S319缺失、TP53缺失阴性

染色体:未见分裂相

诊断与分型

多发性骨髓瘤κ型(DS分期Ⅲ期A R-ISS分期Ⅱ期  mSMART标危);伴多个合并症。

治疗经过

2020.4.21 VCD方案: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

结合应用青霉素、克林霉素等对患者进行抗菌治疗

2020.5.21 VRD方案: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

2020.6.23 VRD方案

2020.7.31 VRD方案

疗效评估达CR,但出现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PN)

2020.9.1更换为RCD方案:来那度胺+环磷酰胺+地塞米松

2020.10.10继续RCD方案

2020.11.10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FLC)检测后更换为IRD方案:来那度胺+伊沙佐米+地塞米松

2020.12.11、2021.1.14、2021.2.23继续IRD方案

整个治疗过程见下图所示:

3.png

专家点评

周围神经病变(PN)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发生率较高。随着对MM诊治水平的提高,MM原发病及治疗相关PN发生率也逐渐增高[1]。MM患者接受硼替佐米治疗引起相关周围神经病变(BiPN)的发生率为40%~60%,其发生率随剂量累积而增加。如果出现BiPN,除了减少硼替佐米剂量,也可以通过降低使用频率[2]。来那度胺是新一代的免疫调节剂,抑制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作用更强,而且几乎没有神经毒性和致畸性,目前已被广泛用于MM的诱导、巩固和维持治疗中。结合本文MM患者,初始应用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方案进行治疗,疗效很快达到CR,但也接着出现了PN。遂将方案中的硼替佐米用来那度胺代替,改为RCD(来那度胺、环磷酰胺、地塞米松)进行巩固和维持治疗,并维持至今。该病例提示化疗药物提高了MM 患者的生存率,但其引起的PN也更加常见,成为药物治疗MM 的主要不良反应和新挑战。MMPN的管理是患者、血液肿瘤科医生、神经科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等多方均需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5 年)[J].中华内科杂志,2015,54(9):821-824

[2]  谢熠,陶怡,施菊妹.多发性骨髓瘤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新进展.临床血液学杂志.2019,32(5):393-396


责任编辑:Amiee  
排版编辑:guangli

               

相关阅读
评论
2021年09月12日
李国君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 血液肿瘤科
周围神经病变(PN)便是MM治疗中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