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4日,2021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会议暨2021肿瘤临床治疗进展高峰论坛在南京顺利召开。肿瘤临床治疗进展高峰论坛聚焦药物研究最新进展,特设肺癌、乳腺癌、淋巴瘤和消化道肿瘤专场,邀请到多瘤种领域内大咖进行学术分享和临床经验交流,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上午首先召开了2021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会议。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姜文奇教授作为大会主席进行开场致辞。赵勇教授报告了中国抗癌协会各专委会学术/科普工作要求,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主委冯继锋详细汇报了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工作计划,史艳侠教授针对青委会工作计划进行了详细介绍。
2021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会议
2021肿瘤临床治疗进展高峰论坛
2021肿瘤临床治疗进展高峰论坛现场
随后2021肿瘤临床治疗进展高峰论坛召开。会议伊始,大会主席冯继锋教授进行开场致辞。他表示,举办本次高峰论坛旨在传递肿瘤最新治疗进展和分享临床诊疗经验,希望线下+线上的会议形式可使更多临床医生获益。
大会主席冯继锋教授开场致辞
大会主席姜文奇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本次肿瘤临床治疗进展高峰论坛特设肺癌、乳腺癌、淋巴瘤和消化道肿瘤4大专场,内容丰富。线上受众多,会议以线下+线上形式召开,可及时、快捷地将肿瘤最新进展进行广泛传播。
大会主席姜文奇教授开场致辞
肺癌专场
主持:王哲海教授、常建华教授
韩宝惠教授: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联合治疗策略
上海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指出,诱导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的十大特征之一,它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生长侵袭的微环境,并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抗血管药物靶向研究已经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目前常用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联合治疗策略包括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化疗(A+C)、靶向治疗(A+T)和免疫治疗(A+I)。韩宝惠教授系统阐述了以上不同联合策略的作用机制和最新研究进展。他在总结中表示,抗肿瘤新生血管药物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基础且经典的治疗策略,已经从单药到联合发挥了重要作用。韩宝惠教授强调,未来转化研究将有助于精准治疗时代抗肿瘤血管治疗策略进一步发展。
韩宝惠教授
邬麟教授:晚期NSCLC免疫治疗进展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邬麟教授在系统回顾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治疗研究汇总数据(免疫单药、免疫联合化疗、免疫联合抗血管、免疫治疗长生存数据)后表示,免疫治疗已改变晚期NSCLC治疗格局,并处于不断快速更新中,其具有独特优势,历经时间考验,可使患者获得“长生存”。针对EGFR阳性患者、免疫治疗再挑战和耐药处理等特殊人群免疫治疗探索问题,邬麟教授通过多项研究数据进行了逐一分析。目前临床研究表明,免疫单药治疗EGFR突变NSCLC患者的获益非常有限,联合EGFR-TKI、化疗、抗血管、双免的初步临床研究数据有限且需要谨慎解读,期待前瞻性大型III期临床研究带来更多答案。在免疫新靶点及联合策略探索方面,治疗部分免疫新靶点/联合策略已初见疗效,部分研究已黯淡退场。免疫单药、免疫联合化疗仍是经过大量研究验证、证据最充分的治疗策略。
邬麟教授
袁响林教授主持了大咖视角,马丽霞教授、谢丛华教授、杨润祥教授和于雁教授针对肺癌研究的热点问题发表了独特见解。
大咖视角-马丽霞教授、谢丛华教授、杨润祥教授和于雁教授
乳腺癌专场
主持:谢晓冬教授、姚和瑞教授
胡夕春教授:CDK4/6抑制剂治疗HR+ HER2-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针对HR+ HER2-乳腺癌早期,晚期一线、二线、后线,以及CDK4/6抑制剂耐药后不同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通过对相关研究数据的解读进行了梳理回答。他表示,CDK4/6抑制剂在早期辅助治疗领域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高危患者的定义、治疗时间和时机,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等问题。在晚期一线、二线、后线治疗中,无论是内分泌初治还是经治的晚期患者,CDK4/6抑制剂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但3种CDK4/6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类型存在差异,需根据患者的合并症选择药物。针对CDK4/6抑制剂耐药问题,其耐药机制包括细胞周期的基因改变和上游通路的基因异常。治疗选择上,在目前药物可及的情况下,CDK4/6抑制剂耐药后可以序贯化疗或内分泌单药。
胡夕春教授
张清媛教授:HR+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清媛教授介绍了HR+晚期乳腺癌治疗原则,晚期一线、二线及后续内分泌治疗(ET)优化策略,并对HR+ ABC内分泌治疗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各大指南推荐HR+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优先原则。研究已证实,CDK4/6抑制剂+内分泌治疗显著改善晚期HR+患者的PFS和OS,已成为HR+/HER2- 乳腺癌首选治疗方案。ET耐药后续治疗可选择靶向联合ET方案,晚期ET治疗失败后使用CDK4/6抑制剂+FUL可带来一致获益。口服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在HR+乳腺癌的治疗中值得期待。CDK4/6抑制剂的耐药机制及耐药后是继续使用CDK4/6抑制剂?还是选择HDACi、mTORi、PI3Ki?需进一步探索。
张清媛教授
在胡夕春教授的主持下,胡晓桦教授、张良玉教授、张阳教授和张沂平教授等多位专家从大咖视角围绕乳腺癌诊疗问题展开精彩分享。
大咖视角-胡晓桦教授、张良玉教授、张阳教授和张沂平教授
下午的学术活动聚焦淋巴瘤和消化道肿瘤研究进展。大会主席福建省肿瘤医院黄诚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巴一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在老一辈专家的努力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是最早成立的,化疗在临床实践中必不可少。肺癌、乳腺癌、淋巴瘤和胃肠道肿瘤都是临床常见的肿瘤,是研究进展最快、循证医学证据最多的瘤种,非常有必要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学习。
淋巴瘤专场
主持:顾康生教授、白鸥教授
王华庆教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恶性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南开大学人民医院肿瘤王华庆教授系统梳理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复发/难治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R/R PMBCL)中的治疗现状和研究数据。
王华庆教授
李晓玲教授:FL预后评估体系概述及治疗进展
辽宁省肿瘤医院李晓玲教授表示,延缓疾病进展,避免早期复发,延长生存是套细胞淋巴瘤(FL)的治疗目标。反复复发、早期进展、疾病转化是预后不良因素。根据中国目前国情,FL预后模型应考虑以FLIPI2、FLIPI、Bio-FLIPI、CD4、淋巴/单核细胞比例(LMR)及诱导治疗后PET评估等临床可及性指标为主。在FL治疗新进展方面,初治FL患者,尤其早期疾病进展患者需要寻找更好的治疗手段,优化抗CD20单抗已成为FL一线治疗的新选择。复发难治FL患者的治疗手段有限,亟需延长PFS和OS的方案。在新药进展上,PI3K抑制剂、BTKi、CD20/CD3双特异抗体、CAR-T都获得令人鼓舞缓解率,期待后期的研究及长期随访结果。
李晓玲教授
大咖视角环节,在杨树军教授的主持下,金波教授、双跃荣教授、苏丽萍教授和闻淑娟教授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诊疗意见。
大咖视角-金波教授、双跃荣教授、苏丽萍教授和闻淑娟教授
消化道专场
主持:张俊教授、邱文生教授
熊建萍教授:晚期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进展
南昌大学一附院肿瘤医学中心熊建萍教授对MSI-H 结直肠癌(CRC)、MSS CRC和局部晚期CRC研究数据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逐一解读。熊建萍教授在总结中表示,MSI-H CRC患者总量多,期待“去化疗”,更多结果值得关注。针对MSS CRC患者,免疫联合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针对局部晚期CRC,免疫治疗前移,作为新辅助治疗给患者带来了生活质量和治愈率的提高,非常值得开展更多临床研究进行探索。
熊建萍教授
张俊教授:胃癌精准治疗的策略与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俊教授表示目前的肿瘤计划缺乏对肿瘤演变全程的动态监测、缺乏对瘤体内不同空间信息描绘,也缺乏对不同种族、个体间差异比较。实际上,肿瘤认知、精准决策、精准监测三大体系应全程贯穿于肿瘤的精准治疗中。上消化道癌内镜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影像学技术,多维度、动态肿瘤认知及可视化程序均有助于精准治疗。谈到胃癌免疫治疗和化疗,张俊教授表示,ICI联合化疗的境况需要寻求突破,可从肿瘤进化角度研究ICI联合化疗,掌握肿瘤进化规律后做到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全程管理,可真正达到精准治疗目标。
张俊教授
白玉贤教授主持了大咖视角环节, 廖旺军教授、牛作兴教授和夏莉教授先后针对消化道肿瘤热点话题展开分享。他们表示,在临床实践中,肿瘤微环境是关注热点,动态监测有助于实现精准治疗。针对胃癌免疫治疗,需要建立精准的疗效预测系统和联合治疗策略筛选模型。
大咖视角-廖旺军教授、牛作兴教授和夏莉教授发表见解
会议总结
冯继锋教授在总结致辞中表示,很高兴今天举办了2021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会议和肿瘤临床治疗进展高峰论坛。感谢讲者、主持嘉宾、讨论专家和百济神州对本次大会的支持。8位专家针对肺癌、乳腺癌、淋巴瘤、消化道肿瘤最新进展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综述,为临床医生更好地把握最新进展、研究热点和努力方向提供了清晰思路,相信与会同道受益匪浅,将进一步促进他们今后的科研和临床工作。
专家合影
排版编辑:Ha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