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0金研奖」血液系统肿瘤单元入围名单揭晓

2021年01月15日
编者按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但中国肿瘤医生在ASCO、ESMO、WCLC、ASH等国际会议上依旧能不断传出中国好声音,在The Lancet OncologyJCO等国际高影响力的专业期刊也是发文不断。


为了表彰他们的优秀成果和突出贡献,由肿瘤资讯举办的首届「金研奖」暨2020中国肿瘤十大原创研究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1年1月4日-20日,将陆续公布各癌种的入围名单,敬请期待!

血液.png

按作者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CPT联合沙利度胺和地塞米松用于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Ⅲ期临床研究(CPT-MM301)

CPT联合TD方案能显著延长RRMM患者的PFS和OS,在提高ORR的同时耐受性良好。不仅如此,该方案对于难治性MM、接受过蛋白酶体抑制剂或IMiD治疗、3线以上经治患者而言,获益依然明显。CPT有望成为首款应用于临床的靶向细胞死亡受体4/5靶点的抗骨髓瘤药物。 
               
陈文明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主任
北京市多发性骨髓瘤医疗研究中心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系主任
医学参考报检验医学频道编辑部主任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委员
亚洲骨髓瘤网(AMN)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常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白血病联盟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淋巴血液肿瘤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成员

2020ASH口头报告    

G-CSF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有效预防高危AML移植后复发

在前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启动了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预防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I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发现采用G-CSF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预防的患者复发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23.3%,这种预防方式临床应用安全,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没有影响显著提升患者2年生存率(85.8% vs. 69.7%,P=0.01)。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发现,维持治疗2个周期后NK细胞、Treg细胞比例明显增加,治疗3个周期后CD8+效应T细胞明显增加。初步阐述了G-CSF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预防复发临床疗效的免疫机制。 
               
高蕾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  副主任
干细胞与生物治疗科 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专委会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血液病专委会委员兼秘书
获得法国梅里埃研究院优秀青年科学家奖
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军队优秀人才特殊津贴
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重庆市和校级课题10余项;在JCO、Blood、JHO、BBMT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9篇

               
张曦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血液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
首批重庆市医学领军人才
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36项;SCI论文57篇,最高IF 32.956;主编/副主编 3部;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16项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SCENT研究探索信迪利单抗(Sintilimab)联合西达本胺(Chidamide)治疗难治性或复发型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r/r-ENKTL)的疗效

中国创新方案信迪利单抗联合西达本胺治疗复发/难治性NK/T细胞淋巴瘤完全缓解率高、持续时间长、患者耐受性好:从创新上来说,这个研究是全球首个样本量最大的、PD-1单抗联合HDACi抑制剂治疗ENKTL的研究。截止2020年5月,最终纳入5家中心的37例患者,其中36例可评价疗效。中位随访7.3个月,治疗总体有效率达58.3%,尤其令人振奋的是CR率达到44.4%,而且其有效维持时间长,中位有效维持时间达9.2+个月。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有效维持时间进一步延长,部分患者的有效维持时间已超过1.5年。信迪利单抗联合西达本胺提高了ENKTL治疗疗效,且不增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是一个具有应用前景的方案。
               
黄慧强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大内科副主任

中国老年健康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委
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副主席
CSCO甲状腺癌专委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2020ASH口头报告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用于恶性血液病患者同胞匹配供体移植(MSDT):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研究

在接受MSDT治疗的患者中,在常规GVHD预防方案中添加ATG可以显著减少2~4级aGVHD和cGVHD的发生,且不会影响患者累积复发率(CIR)或无复发死亡率(NRM)。本研究为进一步改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提供了优化策略。  
               
黄晓军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亚太血液联盟常委会主任
亚太细胞治疗学会主席
第九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及美国血液学会国际常委会委员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杰青、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担任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国家重点学科、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主任
任《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辑

               
常英军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血液学系主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实验诊断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九届、第十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美国免疫学会国际会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委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细胞生物学分会青委

               
吴德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
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所长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一项建立NK/T细胞淋巴瘤(简称NK/T淋巴瘤)新分期系统的研究

该研究确立了结外鼻型NK/T淋巴瘤的标准分期方法,将改变结外鼻型NK/T淋巴瘤的临床实践,有效指导结外鼻型NK/T淋巴瘤的精准治疗。
               
林桐榆
主任医师、教授

现任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CSCO中国淋巴瘤联盟副主席
CSCO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CSCO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CSCO抗肿瘤药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南方肿瘤临床协作组织(CSWOG)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为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国家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美国血液肿瘤协会(ASH)和欧洲肿瘤学会(ESMO)会员,任多家中外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主要从事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主持包括“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基金和多项Ⅰ、Ⅱ和Ⅲ期多中心临床研究,已在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

Leukemia

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移植后应用索拉非尼预防白血病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3期随机对照研究

FLT3-ITD阳性AML患者移植后应用索拉非尼预防白血病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3期随机对照研究:首次揭示FLT3-ITD阳性AML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索拉非尼维持治疗后患者1年和2年白血病复发率仅为7.0%和11.9%,2年总生存率高达82.1%,且患者在索拉非尼维持治疗过程中耐受性良好。该研究为临床有效应用泛TKI包括索拉非尼联合allo-HSCT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23.png                
刘启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南方医院血液科主任
亚太地区血液学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副组长和感染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和细胞治疗学会副主任委员

The Lancet Oncology

多中心、随机、Ⅲ期FESTnd临床研究:探讨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在新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CP)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与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相比,接受氟马替尼治疗的患者获得EMR,MMR,CCyR和DMR率显著增高,并且获得的反应更快,更深。氟马替尼在疗效改善的同时,也改善了部分伊马替尼治疗中出现的相关副反应,耐受性更好。 FESTnd研究的结果表明,氟马替尼可作为一种有效且安全的CML-CP一线治疗药物。  
               
王建祥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副院所长,白血病中心主任
国家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
J Hematol & Oncol (IF7.4) 副主编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主编(2012-2016)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 主任委员 (2012-015)
“杰青”、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突贡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因编辑水平有限,文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另外,本次血液肿瘤「金研奖」评选未纳入CAR-T治疗相关研究。


人气投票将于2021年1月20日开启,敬请期待~


相关阅读
评论
2021年01月27日
梁留峰
叶县人民医院 | 消化内科
患者的福音
2021年01月19日
李国君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 血液肿瘤科
患者移植后应用索拉非尼预防白血病复发
2021年01月17日
储华健
扬州中医院 | 肿瘤内科
血液系统肿瘤治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