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学术盛宴,大咖云集——第一届肺癌多学科申城论坛成功举办!

2020年11月2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2020年11月21日,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上海市抗癌协会胸部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的“第一届肺癌多学科申城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隆重举行。本次会议邀请到国内肺癌外科、放疗、内科、基础研究以及影像、病理等领域著名专家,围绕肺癌诊治最新进展、多学科综合治疗新理念与新方法、临床病例多学科实践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从早期与局部晚期NSCLC、免疫和抗血管生成治疗、驱动基因阳性的晚期NSCLC的治疗、多学科诊疗推动肺癌治疗精准化等多个角度充分融合,为促进中国肺癌规范化治疗,提高肺癌多学科综合性治疗水平集思广益。

本次大会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担任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佳蕾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开幕式由王佳蕾教授担任主持,上海市胸科医院廖美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陈海泉教授、胡夕春教授为大会致辞,各方都表达了对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的认同和对本次大会的支持。

33.jpg

受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取现场参会、线上直播、录播等相结合的创新交流模式召开,但与会专家学术交流热情只增不减。近50位国内肺癌不同领域的顶级专家齐聚线上线下进行专题分享,并就肺癌精准医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最新理念和最新进展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会全程内容精彩纷呈,线上观众超过6000。

大会环节一:早期和局部晚期NSCLC

环节主持人:石远凯、史美祺、梁晓华教授

早期和局部晚期NSCLC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庞大患者群体,这部分肺癌患者在接受规范化治疗后,仍然具备治愈的机会。但此类分期的肺癌十分复杂,需要多学科的综合诊疗。在大会第一个环节中,陈海泉教授首先对肺磨玻璃结节的历史、病理基础、增长规律、筛查策略,以及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诊疗规范、外科手术时机、相关预后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在当前背景下中国专家如何通过原创研究提速推进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全程管理的思考。

讲题: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诊治进展

44.png陈海泉教授

随后,上海市胸科医院的傅小龙教授从局部晚期治疗标准、免疫治疗时代新辅助免疫治疗以及同步化放疗策略等多角度介绍了Ⅲ期肺癌的综合治疗经验以及肺癌放疗的最新进展。傅教授提到,目前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化放疗后免疫治疗是标准,而免疫治疗时代放疗参与可能是延缓或免疫耐受后重要的治疗手段。

讲题:免疫治疗时代局部晚期NSCLC的治疗

55.png

傅小龙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钟文昭教授在会上指出,免疫治疗在早期NSCLC新辅助治疗领域的探索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根据最新研究数据,新辅助免疫单药治疗的MPR为19%~45%,双免疫联合的MPR为44%,免疫联合化疗的MPR为85.36%。而未来随着更多Ⅲ期研究结果的公布,相信免疫治疗能够给R0切除术后围手术期患者带来更多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

讲题:免疫治疗在肺癌围手术期的研究进展

66.png钟文昭教授

大会环节二:免疫和抗血管生成治疗

环节主持人:韩一平、张新、臧远胜、沈波教授

在大会环节二中,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首先发表专题演讲,他强调,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或免疫联合化疗用于晚期非鳞NSCLC一线治疗均观察到OS的显著改善。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PD-L1阴性表达、免疫治疗耐受的患者,或许应优先考虑抗血管生成治疗;而对于咯血、肿瘤影响大血管、有血栓以及PD-L1阳性表达的患者,或许应优先考虑免疫治疗。目前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

讲题: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治疗-抗肿瘤血管治疗vs免疫治疗

77.png周彩存教授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在会上梳理了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类型与作用机制,并对化疗策略、靶向策略及免疫策略共存结合新时代下晚期NSCLC的治疗策略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指出,抗肿瘤新生血管药物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基础治疗策略,精准治疗时代抗血管药物联合靶向与免疫将成为新的抗肿瘤策略,前景值得期待。

讲题: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治疗策略-再现生机

88.png

韩宝惠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李媛教授强调,肺腺癌病理诊断不断完善的新分类不仅是为病理医师制订的,而是结合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并融入临床和影像学制订的,这不仅体现了肺癌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意义,也能更好地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讲题:肺腺癌病理诊断的最新进展

99.png

李媛教授


此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从诊疗格局、免疫治疗现状、精准与联合治疗新格局等角度详细阐述了SCLC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她表示,优化以免疫为基础的联合治疗,以及展开对免疫新靶点、疫苗的探索,未来或将为SCLC患者带来更多可选的治疗方案。

讲题:免疫治疗时代下,SCLC治疗新格局

111.png

胡洁教授


大会环节三:驱动基因阳性的晚期NSCLC的治疗

环节主持人:高蓓莉、樊旼、赵快乐教授

在大会环节三中,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首先阐述了肺癌靶向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吴教授谈到,目前中国肺癌靶向治疗领域中EGFR TKIs相关研究处于领先地位,而cMET扩增等也正成为研究热点。此外,除了以ADAURA研究为代表的辅助靶向治疗取得突破外,双特异性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等新靶点新药物层出不穷,为肺癌靶向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未来,MRD在早期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或将成为肺癌转化医学的重点。

讲题:肺癌靶向治疗现状和未来

222.png吴一龙教授

随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张力教授介绍了肺癌罕见突变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张教授指出,近年来随着NGS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罕见突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此外,罕见突变临床研究进展迅速也为罕见突变的精准靶向治疗带来希望。而罕见突变人群比例少,突变类型众多,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给相应患者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罕见突变的检测能力将会是未来探索的重点。

讲题:罕见突变的机遇与挑战

333.png张力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在会上表示,目前在肺癌的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三代TKI治疗药物,三代TKI治疗后不可避免会出现耐药,临床需明确患者的耐药模式。对于CNS进展/寡进展,应考虑局部治疗+TKI治疗;若患者出现广泛进展,应鼓励再次活检,并根据检测结果为已知耐药机制还是未知耐药机制进行个体化治疗。

讲题:因地制宜--三代EGFR-TKI耐药及其对策

444.png

任胜祥教授


大会环节四:多学科诊疗推动肺癌治疗精准化

环节主持人:相加庆、苏春霞、周敏教授

在本专场中,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章瑶教授、胡志皇教授、孙思教授分别就局部晚期NSCLC综合治疗病例、晚期肺癌EGFR通路演化与诊治的病例以及晚期NSCLC免疫治疗病例展开分享,并基于目前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国际最新研究进展与线上线下专家对诊疗思路进行深入剖析和讨论,内容覆盖肺癌患者诊疗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多学科综合治疗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555.png

章瑶教授分享病例

666.png

胡志皇教授分享病例

777.png孙思教授分享病例

888.png

线上线下专家热烈讨论


大会总结

999.png在会议的最后,大会执行主席王佳蕾教授对当天会议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与会专家学者以及线上或线下的观众表示感谢。王教授谈到,本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感谢各位专家的经验分享,与会听众学习热情十分高涨。相信在国内肺癌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事业一定会取得进一步的成功和收获!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osh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iaoxi

     

相关阅读
评论
2020年12月08日
储华健
扬州中医院 | 肿瘤内科
学术盛宴
2020年11月26日
张云路
江山贝林医院 | 肿瘤科
学习
2020年11月24日
李国君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 血液肿瘤科
谢谢老师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