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0 CSCO】张红梅教授:肿瘤免疫治疗未来可期,相关生物标志物有待探索

2020年09月2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肿瘤领域已经逐渐步入免疫治疗时代,越来越多的免疫疗法,诸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得到研发和审批,但疗效与毒性的平衡也成为免疫治疗临床应用亟需解决的难题。在2020 CSCO会议上,张红梅教授就免疫治疗疗效和毒性预测标志物进行了专题发言。肿瘤资讯特邀张红梅教授,为我们讲解肿瘤免疫治疗及相关标志物的前沿进展。

               
张红梅
教授、肿瘤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肿瘤科主任
主要从事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原发不明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陕西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和前景

张红梅教授: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可以用“风起云涌”四个字概括,前景可以用“未来已来”形容。PD-1、PD-L1抑制剂已成为免疫治疗的主流,以后的研究会更关注多种联合治疗,比如在今年ESMO公布的PD-1单抗联合TIM-3,PD-1、CTLA-4的双特异性抗体等,。总之,从免疫治疗开始应用到今天,临床已经有很多不同的策略,但是如何用好这些策略依然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针对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在靶向治疗时代,医生习惯于选择一个靶点,根据靶点用药。现在进入免疫治疗时代,专注于靶点的研究催生了PD-L1的应用。目前PD-L1已经是相对成熟的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但它的应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临床发现,免疫治疗对部分PD-L1阴性的病人也有效,但在PD-L1阳性人群也并非完全有效。所以,对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不仅是临床医生的需求,也是患者的需求,希望能够获得更加有效的治疗。

如何平衡免疫治疗的疗效和毒性

张红梅教授:怎样去平衡免疫治疗的疗效和毒性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原则上来讲,我们希望筛选出对治疗响应度和耐受度都高的患者群,但是临床实践中会发现治疗效果不佳且毒性很大、或有效同时伴随高毒性的现象。因此,如果能通过生物标志物对患者进行更精准的预先筛选,治疗效果也许有大的提升。比如PD-L1,对于PD-L1高表达的病人来说,目前有几种不同的治疗策略:患者PD-L1大于等于50%时,我们可能会选择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阿替利珠单抗联合TIGIT单抗治疗,或是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今年ESMO还介绍了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单抗治疗。以上选择都是希望达到优效。但是对于免疫治疗毒性来讲,比如可能出现的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肠炎等,生物标志物相关的文献回顾针对毒性的标志物并不多,大多数更依赖于宿主本身的免疫状态、自身抗体的表达情况等;另外,有一些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影响CTLA-4单抗引发的免疫性肠炎,但这些结果都来自于较小样本的研究,仅做参考。对于生物标志物的探寻不会停止,日后也会成为临床、转化、基础研究的核心。

免疫治疗应答水平相关标志物

张红梅教授:第一,PD-L1。PD-L1高表达的病人治疗的有效率会更高。第二,肿瘤突变负荷TMB。TMB作为标志物在NCCN指南中也有推荐,但是因为检测平台的差异,专家并未对TMB达成共识。第三,错配修复蛋白缺失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这部分患者,免疫治疗有效率会比较高,但也不是100%有效。目前这三个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可能是临床中应用较多较广的。还有一些来自于肿瘤细胞本身的突变,比如EGFR突变、ALK突变,这部分病人免疫治疗可能无效,有些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超级进展。

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我认为不应该集中于单标志物的研究,最终更能起到决定作用的可能是代表免疫微环境的一组标志物。比如目前,可能应用的有T细胞功能、T细胞浸润状况以及相应趋化因子,还有肿瘤微环境中其他具有相应激活性免疫功能或者抑制性免疫功能的免疫细胞数目等。2020年ESMO中也有研究针对免疫治疗标志物探索,拟通过检测患者的400多个标志物,选出一组最有效的,目前这一尝试仍然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依然处于现在进行时,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Yoana
排版编辑:熊凡

                  

评论
2020年10月09日
陈穗
广州市胸科医院 | 心胸外科
学习
2020年10月07日
梁启廉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肿瘤科
学习
2020年10月07日
刘易婷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 肿瘤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