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布替尼作为全球首创每日一次口服的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在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套细胞淋巴瘤(MC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等在内的多种淋巴瘤中显示出很好的疗效。为了帮助广大的医务工作者能更深入的了解和应用伊布替尼,6月23日,抗淋巴瘤专题公开课——中美亿连线圆满召开。
本期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邀请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的王鲁华教授就ASCO/EHA会议上MCL前沿进展做专题介绍,并邀请全球首创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发明者、中国科学家潘峥婴教授,从药物机制出发,解析伊布替尼带来的临床获益;同时,本次巡讲还特别邀请了多位国内淋巴瘤领域知名专家,围绕淋巴瘤治疗目标及BTK抑制剂的选择等话题进行了精彩解读。本次巡讲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对BTK抑制剂在MCL中的应用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并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个更为全面的指导。
会议伊始,黄慧强教授进行大会致辞并介绍了本次大会的主题及与会专家,重点介绍了本期主咖王鲁华、潘峥婴教授。王鲁华教授为国际知名的淋巴瘤专家,在淋巴瘤领域有众多开创性研究成果,特别在BTK抑制剂临床应用与提升淋巴瘤诊疗方面有着卓越的研究成果。潘峥婴教授为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以各类酶为靶点的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各级顶级期刊。本期主要邀请王鲁华教授介绍MCL治疗在国际上的研究进展,以及潘峥婴教授从不药理同角度深度解析BTK抑制剂在MCL中的结构优势及临床疗效。
MCL治疗新进展—以伊布替尼为基础的新时代
学术报告环节,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的王鲁华教授就ASCO/EHA会上MCL前沿进展展开非常精彩的专题报告。王鲁华教授首先介绍了淋巴瘤治疗的发展历程,而伊布替尼的应用标志着MCL的治疗真正进入了新的时代。随后,王鲁华教授重点解读了以伊布替尼为基础的方案在淋巴瘤治疗中的重磅研究数据。
以伊布替尼为代表的BTK抑制剂开创MCL治疗新时代
之前研究显示,R2(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MCL的总体有效率(ORR)达到57%,在当时已是较高的水平(Wang ML, et al. Lancet Oncol. 2012 Jul;13(7):716-23.)。随后开展的临床研究显示,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的ORR达到69%,再创新高(Wang ML, et al. N Engl J Med. 2013 Aug 8;369(6):507-16.)。三项大型临床试验(Phase 2: PCYC-1104 and SPARK ; Phase 3: RAY)的汇总分析显示:与二、三线治疗患者相比,一线治疗的MCL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和ORR分别为57%、68%和77.8%,改善最为显著,同时一线治疗患者中位PFS和总缓解期(DOR)为>1线治疗患者的2倍以上。同时,安全性分析显示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的不良反应少,并且随时间推移副作用减低。接着,王鲁华教授指出对于TP53突变的患者,其预后较差,目前仍缺少较好的治疗策略,希望未来CAR-T治疗能够带来好的效果。最后,王鲁华教授强调制定用药方案前应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尤其是要对心脏功能进行全面评估。总之,伊布替尼是目前最成熟的药物之一,全球范围内已治疗15万患者,远超其他同类药物。
ASPEN研究:伊布替尼和泽布替尼的对比研究
ASPEN临床研究是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治疗MYD88突变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疗效的3期临床研究。该研究未达到主要的研究终点,伊布替尼对比泽布替尼的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分别为19.2%和28.4%,无统计学差异。
IR疗效远超R2,掀起MCL治疗新高潮
在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IR方案)治疗复发难治MCL的2期临床研究(Wang ML, et al. Lancet Oncol. 2016 Jan;17(1):48-56.)中,对于三线以上的复发难治MCL患者,经IR方案治疗后,ORR可达88%。IR治疗方案在初治的>65岁和年轻MCL患者(Window-1)中的疗效仍然显著,ORR分别达到93%和100%(无化疗之前),其疗效远超R2方案。
在王鲁华教授做完精彩报道之后,多位专家共同进入了激烈的讨论环节。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和湖南省肿瘤医院周辉教授分别提出了IR方案在Ki67>50%、TP53突变患者治疗中疗效不佳的问题。王鲁华教授表示,对于惰性MCL,伊布替尼的长期生存率相对较高,但对于高危患者,化疗或无化疗治疗可能都存在反应率低、副作用大且生存时间短的问题。那么对于高危患者,目前唯一可能改善疗效的治疗手段是CAR-T细胞治疗。
随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王少元教授也提出了有关伊布替尼改善T细胞功能机制的相关问题。王鲁华教授指出,靶向治疗有免疫治疗的作用,而免疫治疗通过作用于靶向治疗的通路发挥作用,因此两者密不可分。伊布替尼对免疫有调节作用,临床应用中发现特别是对于年轻患者,伊布替尼炎症反应明显,缓解率也相对高。
随后,黄慧强教授对专题汇报进行了总结,系列研究证明了BTK抑制剂是部分淋巴瘤患者很好的治疗选择,疗效和安全性均展现出非常显著的优势。并且,伊布替尼联合CD20单抗的联合方案相比传统方案,从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另外,在新型和传统BTK抑制剂之间临床疗效比较这一问题上,黄慧强教授表示目前数据显示总体的疗效差异并不显著。
药理、药代深度解读BTK抑制剂临床疗效
随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潘峥婴教授对BTK药物的结构、PD/PK差异、BTK/ITK双靶点的优势及其临床关联进行了深度解读,详解了不同BTK抑制剂的差异以及未来BTK抑制剂的发展趋势。
从药理角度,潘峥婴教授对BTK抑制剂结构等内容进行了解析。潘峥婴教授指出伊布替尼为共价不可逆的结合药物,与常见其他药物的药效评价有所不同,比如靶点占有率等新的评价方式是伊布替尼首创。目前上市的BTK抑制剂均为共价不可逆药物。BTK抑制剂与BTK靶点结合后不会脱离,直至机体重新产生新的具有活性的BTK蛋白。同时,伊布替尼在临床研究中已证实,在有效的剂量范围内对靶点的占有率较好,这与后期的临床获益存在一定关联。
对于伊布替尼双靶点优势,潘峥婴教授从药理方面进行了解析。伊布替尼对BTK靶点的抑制效果通过以往的临床试验可以得到充分肯定,对ITK靶点的抑制在一些试验中也表现出一定的作用。深究其机理,BTK、ITK靶点的分布不同,分别在B细胞和T/NK细胞中表达,如果有相关疾病需要同时抑制这两个靶点所在通路,那么伊布替尼就会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潘峥婴教授指出,未来对于BTK抑制剂的开发,趋势可能是一些针对C481S突变的解决方案以及继续开发不同通路的可逆抑制剂等,从而解决传统BTK抑制剂耐药性等问题。
热点话题大咖谈,经验与心得共享
随后,本期会议进入话题讨论环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潘峥婴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北京大学第三人民医院景红梅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王少元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以及湖南省肿瘤医院周辉教授等多位专家针对淋巴瘤治疗目标、不同BTK抑制剂的药效评价以及伊布替尼优势等话题进行了非常详实而精彩的讨论。
如何看待淋巴瘤患者的治疗目标?更深的缓解 or 长期生存获益
范磊教授指出,对于侵袭性淋巴瘤,深度缓解的价值更大一些,很有可能会转化为长期的生存;对于惰性淋巴瘤或CLL,深度缓解未必能转化为长期生存,所以长期的疾病控制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临床目标。
景红梅教授和蔡清清教授表示,对于MCL,一线治疗使其达到CR较容易,难点在于复发患者的治疗。淋巴瘤最重要的治疗目标是治愈,能达到更深的缓解,才能获得更长期的生存。
随后,蔡清清教授对泽布替尼(160mg bid 达到>90%占有率)和伊布替尼(560mg Qd 达到>80%占有率)的用量以及半衰期等相关问题提出了疑问。黄慧强教授指出,这两种BTK抑制剂的半衰期相差无几,伊布替尼是Qd口服的方案,更易被患者接受,更容易实现长期使用。王鲁华教授提到,对于Qd和Bid的方案选择,实际是基于临床试验结果所制定的。
从药理到临床实践,如何看待不同种类BTK抑制剂的结构、药效及临床获益
随后,王鲁华教授、周辉教授分别对伊布替尼用量、靶点占有率等话题进行了提问。潘峥婴教授指出,药物剂量主要还是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而定,目前560mg的定量主要是针对大多数患者,但不排除个别患者由于BTK表达量不同在相对低的剂量下也有疗效的情况;同时,对于不同患者靶点占有率各异,主要是个体差异导致。
周辉教授指出,泽布替尼与伊布替尼两者靶点占有率相似,结构上差异微小,但泽布替尼药效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进行验证。根据循证医学的支持,伊布替尼目前是更好的BTK抑制剂选择。
王少元教授针对不同BTK抑制剂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目前,国内两大BTK抑制剂伊布替尼与泽布替尼应用较为广泛。两种药物均为芳香结构,分子量相差不大,但伊布替尼的半衰期更长,但两者的临床疗效对比结果相差不大,由此王少元教授提出了靶点数量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对此,潘峥婴教授指出BTK抑制剂目前种类众多, BTK抑制剂从药理角度主要分为共价可逆、共价不可逆和传统可逆类的药物。不同的BTK抑制剂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对BTK的靶向性差异不大。另外,泽布替尼在临床研究中有感染率高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只能基于常见靶点分析,是否涉及其他非常见的靶点尚未可知,还需进一步开展基础研究加以验证。
伊布替尼具有BTK/ITK双靶点的优势
针对伊布替尼双靶点的问题,黄慧强教授提出伊布替尼对ITK靶点抑制的作用是否会影响CD20单抗疗效的疑问。对此,王鲁华教授指出临床实际应用和基础研究存在一定的区别,比如,IR方案的临床研究中未发现明显的药物抑制作用和高感染率,并且显示出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所以药物选择还是应该基于临床疗效。
结束语
会议最后,黄慧强教授进行了本次“中美亿连线”大会总结。黄慧强教授指出含BTK抑制剂的方案在MCL治疗中进展迅速,表现出很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为部分MCL患者带来了很好的治疗选择;如何做好临床研究是广大临床工作者目前亟待提高的方面。
本次会议聚焦以伊布替尼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MCL患者中的应用及相关进展,邀请了国际淋巴瘤领域知名专家对相关热点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解读,同时也邀请到国内顶级药理学专家从药理学角度解析了BTK抑制剂的结构及及药效机理。希望本次巡讲能进一步提高广大淋巴瘤医务工作者对BTK抑制剂在淋巴瘤中应用的认识,能为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指导。
排版编辑:Alis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