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徐卫教授: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曙光在望

2019年12月0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期。【肿瘤资讯】特邀采访了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徐卫教授,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解读。

               
徐卫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江苏省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南京市血液学会委员

DLBCL治疗领域重大进展

徐卫教授:DLBC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的总称,不同类型预后不同。我们对DLBCL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代。本世纪初,研究者通过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细胞型(GCB)、活化B细胞型(ABC)和无法分类(Unclassified)3种类型,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常基于疾病的细胞起源。但近期2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PHEONIX研究和ROBUST研究)发现,ABC(non-GCB)亚型的DLBCL患者并未从伊布替尼联合R-CHOP和来那度胺联合R-CHOP获益。R-CHOP方案是近20年来DLBCL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治疗方案仍难有突破的关键可能在于我们对该种异质性疾病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DLBCL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迅速,2018年NEJM及Nature Medicine上刊登的2篇针对DLBCL基因分型理念的研究,为DLBCL新药应用指明新的方向。

DLBCL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

徐卫教授:去年的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今年的美国肿瘤学年会(ASCO)以及国际恶性淋巴瘤(ICML)会议上报道了两项重大的Ⅲ期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PHEONIX研究和ROBUST研究)分别是伊布替尼联合R-CHOP、来那度胺联合R-CHOP与R-CHOP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但两项研究均未达到主要研究重点,即两组的无事件生存(EFS)和无进展生存(PFS)均无显著差异,这提示DLBCL基于遗传学改变的亚型分型的必要性。

NEJM刊登的重磅研究结果中将DLBCL分为4个主要的基因亚型,针对基因的分型可选择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以提高DLBCL患者的疗效。其一是MCD型,主要表现为有MYD88L265P及CD79B基因突变的同时发生,此型以ABC-DLBCL较为多见,预后较无突变者差,可尝试BTK抑制剂等药物以改善疗效。其二为BN2型,其具有BCR6基因的融合和/或NOTCH2基因的突变,此型和边缘区淋巴瘤更为接近,可能为ABC-DLBCL,GCB-DLBCL或Unclassified-DLBCL,此类患者选择伊布替尼也可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其三为N1型,具有NOTCH1基因突变,以ABC-DLBCL较多见,患者有明显的T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属性,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治疗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其四为EZB型,具有EHZ2突变和BCL2易位,以GCB-DLBCL较多见,此类患者可采用表观遗传学抑制剂,包括去甲基化和去乙酰化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以及EZH2的抑制剂可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提高DLBCL疗效的新方向

徐卫教授:DLBCL异质性较强,不同分型的预后差异较大,因此针对其发病机制或基因学异常进行治疗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此外,DLBCL的治疗需要多种机制药物的联合应用,如具有EZH2突变的患者单纯应用EZH2抑制剂靶向治疗疗效欠佳,因为其发病是各种不同的信号通路共同参与调控的过程,所以不能单纯针对某一信号通路治疗,而需要联合治疗。